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焕忠专利>正文

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2162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5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包括加载板、钻头、多个钢管单元以及多个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多个钢管单元沿打桩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钢管单元之间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处于末端的钢管单元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钻头可拆卸地连接,处于首端的钢管单元与加载板连接。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动力输入内芯、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动力输入内芯与钢管单元螺接。第二从动部与钢管单元螺接。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中钢管混凝土桩,当打桩发生偏斜时,调整或者取出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
技术介绍
钢管混凝土桩是一种具有较高承载力、较高塑性、韧性、施工方便等特点的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桩一般是先将混凝土灌入钢管内,再将整体锤击打入地面或者挖孔后再回填土,费时费力并容易出现回填土不够密实的情况,尤其当打桩发生偏斜时,调整或者取出更加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解决现有中钢管混凝土桩,当打桩发生偏斜时,调整或者取出麻烦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具体是这样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包括加载板、钻头、多个钢管单元以及多个弹性串连驱动单元。钢管单元的数量与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数量相同,多个钢管单元沿打桩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钢管单元之间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处于末端的钢管单元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钻头可拆卸地连接,处于首端的钢管单元与加载板连接;其中,钢管单元形成有第一浇筑内腔,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形成有第二浇筑内腔,所有的钢管单元和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和第二浇筑内腔在打桩方向连通,用于灌注混凝土;其中,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动力输入内芯、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在打桩方向依次连接且相对转动地设置,动力输入内芯贯穿并可转动地设于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的中心,动力输入内芯形成有第二浇筑内腔;动力输入内芯通过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依次连接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用于联动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第三弹性传动单元设置在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之间形成联动;动力输入内芯的顶端形成有外螺纹,钢管单元的底端形成有内螺纹,动力输入内芯与钢管单元螺接;第二从动部的底端凸设有连接环,连接环的外壁形成有外螺纹,钢管单元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第二从动部与钢管单元螺接;钻头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以与第二从动部的连接环螺接。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均包括呈筒状的外壳,第一从动部还包括四个第一从动块,第二从送部还包括四个第二从动块;第一从动块呈弧形,四个第一从动块绕第一从动部的外壳的轴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从动块组合;第二从动块呈弧形,四个第二从动块绕第一从动部的外壳的轴线依次连接,形成第二从动块组合;第一从动部的底端和第二从动部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的数量分别为四,且每一个第一弹性传动单元与第一从动块的弧形中部连接,每一个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与第二从动块的弧形中部连接,第一从动块组合和第二从动块组合交错45度布置,以使得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第三弹性传动单元设置在第一从动块和第二从动块之间。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串连驱动单元还包括芯体,芯体位于动力输入内芯的第二浇筑内腔中;动力输入内芯的壁面形成有通孔,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穿过通孔与芯体连接,以使得芯体悬挂于第二浇筑内腔中。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包括三个弹簧,每个第一弹性传动单元中的三个弹簧沿打桩方向分布,且连接芯体和第一传动块;每一个第二弹性传动单元包括三个弹簧,每个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中的三个弹簧沿打桩方向分布,且连接芯体和第二传动块。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部包括第一密封盖,第一密封盖设于第一从动部的顶端,动力输入内芯贯穿第一密封盖且与第一密封盖密封配合;第二从动部包括第二密封盖,第二密封盖设于第二从部的底端且位于连接环的内环中,动力输入内芯贯穿第二密封盖且与第二密封盖密封配合。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的外壳中填注有润滑液,润滑液填注于第一从动块、第二从动块、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之间。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钢管单元的底端设有连接法兰,钢管单元的外壁形成有连接耳板,连接法兰与钢管单元的连接耳板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法兰的底端内陷以形成卡槽,卡槽的内壁形成内螺纹,以与动力输入内芯的顶端螺接。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钢管单元的外壁焊接有多个掘进翅片,多个掘进翅片沿打桩方向呈螺旋分布;钢管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中焊接有钢筋。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钢管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中的钢筋沿打桩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可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钻头包括由硬质合金材料制成的钻尖以及四个切削刀翼,四个切削刀翼等间距环绕于钻尖。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采用多个钢管单元拼装的方式,将混凝土桩分节依次旋转地打入地面,以保证打桩的质量。首先,打桩时,先将末端的钢管单元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钻头,同时将加载板安装在该钢管单元中,然后通过加载板加载转矩,使将该钢管单元旋转打入地下,检查是否到位,若不到位,反向旋转取出。若到位,接着拆除加载板,将钢管单元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已到位的钢管单元连接,同时装载加载板,将该钢管单元连同末端的钢管单元一起旋转打入地下,检查是否到位,若不到位,反向旋转取出。若到位,则继续重复上述步骤,依次将剩余钢管单元通过弹性串连驱动单元连接并旋转打入地下,最终从首端的钢管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灌入混凝土。从而能够将多个钢管单元依次旋转进入地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钢管单元的数量,方便运输和施工。同时,由于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动力输入内芯、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通过第二从动部和动力输入内芯连接相邻的两个钢管单元,以实现相邻的两个钢管单元的可拆的连接,且其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连接配合,故在实际施工时,安装方便简单,便于施工。同时,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中,通过动力输入内芯承接上一个钢管单元的转矩,以通过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将动力柔性地输出至上一个钢管单元或钻头,从而保证动力输出的柔性度,从而使得钢管单元和钻头能稳定顺利地旋转打入地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中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钢管单元和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部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二从动部的仰视图。图标:10-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11-加载板;12-钻头;13-钢管单元;14-连接法兰;120-钻尖;121-切削刀翼;130-掘进翅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板、钻头、多个钢管单元以及多个弹性串连驱动单元;/n所述钢管单元的数量与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数量相同,多个钢管单元沿打桩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钢管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处于末端的所述钢管单元通过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所述钻头可拆卸地连接,处于首端的所述钢管单元与所述加载板装配,其中,所述加载板可与每一个所述钢管单元装配连接;/n其中,所述钢管单元形成有第一浇筑内腔,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形成有第二浇筑内腔,所有的所述钢管单元和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和所述第二浇筑内腔在所述打桩方向连通,用于灌注混凝土;/n其中,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动力输入内芯、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在所述打桩方向依次连接且相对转动地设置,所述动力输入内芯贯穿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的中心,所述动力输入内芯形成有所述第二浇筑内腔;/n所述动力输入内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用于联动所述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n所述第三弹性传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之间形成联动;/n所述动力输入内芯的顶端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钢管单元的底端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动力输入内芯与所述钢管单元螺接;/n所述第二从动部的底端凸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壁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钢管单元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所述第二从动部与所述钢管单元的顶端螺接;/n所述钻头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以与所述第二从动部的连接环螺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板、钻头、多个钢管单元以及多个弹性串连驱动单元;
所述钢管单元的数量与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数量相同,多个钢管单元沿打桩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钢管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处于末端的所述钢管单元通过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与所述钻头可拆卸地连接,处于首端的所述钢管单元与所述加载板装配,其中,所述加载板可与每一个所述钢管单元装配连接;
其中,所述钢管单元形成有第一浇筑内腔,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形成有第二浇筑内腔,所有的所述钢管单元和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的第一浇筑内腔和所述第二浇筑内腔在所述打桩方向连通,用于灌注混凝土;
其中,所述弹性串连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动力输入内芯、第一弹性传动单元、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以及第三弹性传动单元,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在所述打桩方向依次连接且相对转动地设置,所述动力输入内芯贯穿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的中心,所述动力输入内芯形成有所述第二浇筑内腔;
所述动力输入内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用于联动所述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
所述第三弹性传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之间形成联动;
所述动力输入内芯的顶端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钢管单元的底端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动力输入内芯与所述钢管单元螺接;
所述第二从动部的底端凸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壁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钢管单元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所述第二从动部与所述钢管单元的顶端螺接;
所述钻头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以与所述第二从动部的连接环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第二从动部均包括呈筒状的外壳,所述第一从动部还包括四个第一从动块,所述第二从送部还包括四个第二从动块;
所述第一从动块呈弧形,四个所述第一从动块绕所述第一从动部的外壳的轴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从动块组合;
所述第二从动块呈弧形,四个所述第二从动块绕所述第二从动部的外壳的轴线依次连接,形成第二从动块组合;
所述第一从动部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从动部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传动单元的数量分别为四,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传动单元与所述第一从动块的弧形中部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传动单元与所述第二从动块的弧形中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块组合和所述第二从动块组合交错45度布置,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传动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焕忠
申请(专利权)人:陈焕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