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由服装主体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防火镜和拉链组成;服装主体区域采用阻燃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除眼睛和口鼻以外的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采用吸尘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口鼻区域;防火镜用于覆盖穿戴者眼睛区域;阻燃面料由外层面料、内层面料以及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组成;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都由阻燃纱线组成;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有防火涂层;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部;当阻燃面料遇明火或处于高温条件时会因受热而释放不燃性气体以达到灭火效果;吸尘面料可以有效吸附气体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颗粒,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
本技术属于纺织
,涉及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
技术介绍
防火服是一种用于救火人员或逃生人员只用的特种服装,在火灾发生时,可以通过穿着而覆盖全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现有的防火服以隔热、耐高温功能为主,但大都是被动防护,即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阻燃功能来抵御高温或明火的侵害作用。一种主动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不仅可以使用阻燃材料以达到普通防火服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兼具灭火功能,尤其是穿着人员处于狭窄空间时可保证局部不燃性气体浓度短时间骤升以降低周边氧气的浓度,保护火焰不容易靠近人员的同时,又可起到一定程度的灭火效果。现有技术中,并未有可以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并主动进行火焰防护以及灭火功能。因此,研究一种可以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防火服无法释放二氧化碳等不可燃气体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由服装主体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防火镜和拉链组成;服装主体区域采用阻燃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除眼睛和口鼻以外的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采用吸尘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口鼻区域;防火镜用于覆盖穿戴者眼睛区域;阻燃面料由外层面料、内层面料以及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组成;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都由阻燃纱线组成;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有防火涂层;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部。本技术的防火服,采用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作为防火服的一部分,其起到释放不燃性气体的作用,达到火焰防护和灭火的功能;本技术的防火服,通过在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防火涂层,阻碍了不燃性气体向远离火源方向的扩散,保证火源附近的不燃性气体浓度降低速度较慢,充分发挥了不燃性气体降低氧气浓度的作用;本技术中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若干个棋盘状的不连通的分层区域,在内层面料的织造过程中填充固体颗粒使得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分层区域的设置将固体颗粒固定在特定空间中,可以保证固体颗粒不会聚集在一起,保证固体颗粒的密度分散均匀,固体颗粒的密度大小可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以及不燃性气体的释放量等进行调整;本技术的防火服的烟尘吸附区域采用吸尘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口鼻区域,可以保证吸入人体的气体均为经过吸尘面料吸附后的安全气体,避免烟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外层面料的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大于70%;内层面料的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小于60%;本技术设计外层面料的经纬密度高于内层面料的目的是为了与防火涂层配合,进一步阻碍不燃性气体向远离火源的方向扩散,保证火源附近的不燃性气体浓度降低速度较慢,以达到较好的灭火效果。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外层面料为机织平纹组织;内层面料为机织多层组织;机织结构紧密,可以有效隔绝温度,除机织多层组织外,内层面料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形成分层区域都可适用于本技术。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外层面料与内层面料在织造过程中接结在一起;本技术的阻燃面料为在织造过程中形成一体的结构,结构更稳定,使得不燃性气体的释放过程稳定且均一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阻燃纱线为聚酰亚胺纱线,阻燃纱线的种类不限于此,可以是本质阻燃材料,也可以是改性阻燃材料,改性可以是共聚改性,也可以是共混改性等等,只要能达到阻燃目的都可适用于本技术。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防火涂层为防火PU涂层,防火涂层的种类不限于此,PU较为常用,因此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为碳酸钙、碳酸氢钙、碳酸氢铵或者为氯化铵与亚硝酸钠的混合物;这些物质可以在高温或者明火条件下大量释放不燃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能够在受热条件下释放不燃性气体的物质同样适用于本技术。如上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吸尘面料由面料主体和活性炭颗粒组成,面料主体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活性炭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部;分层区域使活性炭颗粒可以分布均匀,避免在防火作业的过程中,活性炭颗粒的堆积或者脱落,达到更好的吸附效果,且保证人体在防火作业中,吸入人体的气体均经过该活性炭颗粒的吸附,保证消防员的安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服装主体区域与烟尘吸附区域通过缝纫方式结合;服装主体区域与防火镜通过粘结方式结合;拉链位于防火服的侧边,便于穿着。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采用外层面料、具有多个分层区域的内层面料及分布在其中的释放不可燃气体的固体颗粒组成阻燃面料,当阻燃面料遇明火或处于高温条件时会因受热而释放不燃性气体以达到灭火和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的作用;(2)本技术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由面料主体和活性炭颗粒组成的吸尘面料,可以有效吸附气体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颗粒,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可释放不燃性气体防火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可释放不燃性气体防火服的服装主体区域的阻燃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可释放不燃性气体防火服的烟尘吸附区域的吸尘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服装主体区域,2-烟尘吸附区域,3-防火镜,4-拉链,5-外层面料,6-内层面料,7-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8-面料主体,9-活性炭颗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服装主体区域1、烟尘吸附区域2、防火镜3和拉链4组成;服装主体区域与烟尘吸附区域通过缝纫方式结合;服装主体区域与防火镜通过粘结方式结合;拉链位于防火服的侧边;如图2所示,服装主体区域采用阻燃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除眼睛和口鼻以外的区域;阻燃面料由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大于70%的外层面料1(机织平纹组织)、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小于60%的内层面料2(机织多层组织)以及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3组成;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都由聚酰亚胺纱线组成;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有防火PU涂层;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碳酸钙、碳酸氢钙、碳酸氢铵或者为氯化铵与亚硝酸钠的混合物)位于分层区域内部;外层面料与内层面料在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其特征是:由服装主体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防火镜和拉链组成;/n服装主体区域采用阻燃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除眼睛和口鼻以外的区域;/n烟尘吸附区域采用吸尘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口鼻区域;/n防火镜用于覆盖穿戴者眼睛区域;/n阻燃面料由外层面料、内层面料以及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组成;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都由阻燃纱线组成;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有防火涂层;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其特征是:由服装主体区域、烟尘吸附区域、防火镜和拉链组成;
服装主体区域采用阻燃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除眼睛和口鼻以外的区域;
烟尘吸附区域采用吸尘面料,用于覆盖穿戴者口鼻区域;
防火镜用于覆盖穿戴者眼睛区域;
阻燃面料由外层面料、内层面料以及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组成;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都由阻燃纱线组成;外层面料远离内层面料的表面涂覆有防火涂层;内层面料整体被分为多个分层区域;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固体颗粒位于分层区域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其特征在于,外层面料的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大于70%;内层面料的经向紧度和纬向紧度皆小于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释放不燃性气体的防火服,其特征在于,外层面料为机织平纹组织;内层面料为机织多层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姜,崔桂新,汪军,方虹天,万贤福,傅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