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包括按摩头、壳体及机芯,所述机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机芯包括马达、偏心轮、第一连杆、动力转换座、第二连杆、运动轴及轴套;所述马达与所述偏心轮连接;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动力转换座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前部与所述运动轴的后部铰接;所述轴套具有直线轨道,所述运动轴与所述直线轨道配合;所述按摩头安装在所述运动轴的前部。将马达输出的旋转动力转换为动力转换座的平面摆动运动,再将摆动运动转换为运动轴的直线往复运动,实现了对按摩头的直线往复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个人保健器械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
技术介绍
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如肌肉筋膜放松按摩枪,英文名称:FasciaGun)是用于肌肉放松的高频次冲击理疗工具。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每分钟可以产生2000-3000次的震动,通过按摩头冲击身体目标部位来帮助肌肉软组织放松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有效消散人体在因运动、工作、生活之中的疲劳而产生的大量肌酸,具有非常好的缓解肌体疲劳的作用;其高频振荡作用可直透深层骨骼肌,令骨骼肌瞬间放松,经络神经血脉瞬息畅通。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通常包括按摩头和驱动枪头高速震动的同轴往复运动机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包括能够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按摩头、壳体及机芯,所述按摩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机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机芯包括马达、偏心轮、第一连杆、动力转换座、第二连杆、运动轴及轴套;所述马达与所述偏心轮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偏心轮绕着主旋转轴线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动力转换座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前部与所述运动轴的后部铰接;所述轴套具有沿所述主旋转轴线的方向设置的直线轨道,所述运动轴与所述直线轨道配合;所述按摩头安装在所述运动轴的前部。所述马达工作时,所述偏心轮绕所述主旋转轴线转动,所述偏心轮通过所述第一连杆驱动所述动力转换座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平面做摆动运动,所述动力转换座驱动所述第二连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平面做摆动运动,所述第二连杆驱动所述运动轴沿着所述直线轨道做直线往复运动。偏心轮与第一连杆的后部的铰接处与主旋转轴线偏心设置,动力源工作时,偏心轮驱动第一连杆偏心转动。第一旋转轴线可以和主旋转轴线共面,也可以和主旋转轴线异面。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主旋转轴线相交并垂直。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通过轴承与所述偏心轮铰接,所述轴承具有第二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相交并具有为锐角的夹角。即第一连杆可以相对主旋转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偏心轮具有安装侧及与所述安装侧动平衡的配重侧,所述安装侧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固定。配重侧能够通过增加重量的方式与安装侧动平衡,该增加重量的方式包括安装配重块、增大配重侧的体积或增大配重侧的密度等。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之间形成第一铰接处,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之间形成第二铰接处,所述主旋转轴线通过所述第一铰接处,所述第二铰接处位于所述主旋转轴线之外。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通过平放的销钉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销钉的轴线相交并垂直;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通过平放的轴承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轴承的轴线异面并垂直。所述机芯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动力转换座具有位于其底部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通过轴承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轴承具有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且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相交并垂直。所述动力转换座包括位于其顶部的上安装轴及位于其底部的下安装轴,所述上安装轴和下安装轴同轴线,且所述上安装轴和下安装轴均通过轴承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轴承的轴线即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所述马达、运动轴和动力转换座均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软胶体。马达工作时会产生震动,运动轴和动力转换座都会相对壳体运动,通过设置软胶体,可以起到减震和消音的作用。所述动力转换座具有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及安装轴;所述第二铰接座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侧部,所述安装轴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通过平放的销钉与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销钉的轴线相交并垂直;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通过竖放的销钉与所述第二铰接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销钉的轴线异面并垂直;所述安装轴能够通过具有第一旋转轴线的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前部可以通过竖放的销钉与运动轴的后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通过平放的销钉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销钉的轴线相交并垂直;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通过平放的轴承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主旋转轴线与所述轴承的轴线异面并垂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马达输出的旋转动力转换为动力转换座的平面摆动运动,再将摆动运动转换为运动轴的直线往复运动,实现了对按摩头的直线往复驱动。附图说明图1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3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后视图;图4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二具体实施方式应用于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时的剖视图;图6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应用于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时的剖视图;图8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应用于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时的主视示意图;图9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动力转换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同轴往复运动机芯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偏心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同轴往复运动机芯,包括动力源20、偏心轮12、动力转换座9、第一连杆8、底座16、第二连杆6及运动轴4。动力源20提供旋转动力,偏心轮12与动力源20连接,在动力源20的驱动下,偏心轮12绕着主旋转轴线转动。动力转换座9与固定设置的底座16转动连接,动力转换座9能够绕着第一旋转轴线转动,该第一旋转轴线与主旋转轴线具有夹角。第一连杆8的后部与偏心轮12铰接,使动力能够通过铰接处传递给第一连杆8,且第一连杆8能够相对偏心轮12转动。第一连杆8的前部与动力转换座9铰接,使动力能够通过铰接处传递给动力转换座9,且第一连杆8能够相对动力转换座9转动。第二连杆6的后部与动力转换座9铰接,使动力能够通过铰接处传递给第二连杆6,且第二连杆6能够相对动力转换座9转动。第二连杆6的前部与运动轴4铰接,使动力能够传递给运动轴4,且第二连杆6能够相对运动轴4转动。运动轴4的转动运动自由度被固定设置的轴套3约束,轴套3具有沿主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直线轨道30,运动轴4与直线轨道30配合。动力源20工作时,偏心轮12绕着主旋转轴线转动,偏心轮12通过第一连杆8驱动动力转换座9在垂直于第一旋转轴线的平面左右摆动,动力转换座9驱动第二连杆6在垂直于第一旋转轴线的平面左右摆动,第二连杆6驱动运动轴4沿直线轨道30做直线往复运动。动力源可以仅包括马达,也可以包括马达和减速机构,或者是其它能够输出旋转运动的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包括能够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按摩头、壳体及机芯,所述按摩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机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包括马达、偏心轮、第一连杆、动力转换座、第二连杆、运动轴及轴套;所述马达与所述偏心轮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偏心轮绕着主旋转轴线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动力转换座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前部与所述运动轴的后部铰接;所述轴套具有沿所述主旋转轴线的方向设置的直线轨道,所述运动轴与所述直线轨道配合;所述按摩头安装在所述运动轴的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包括能够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按摩头、壳体及机芯,所述按摩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机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包括马达、偏心轮、第一连杆、动力转换座、第二连杆、运动轴及轴套;所述马达与所述偏心轮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偏心轮绕着主旋转轴线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动力转换座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前部与所述运动轴的后部铰接;所述轴套具有沿所述主旋转轴线的方向设置的直线轨道,所述运动轴与所述直线轨道配合;所述按摩头安装在所述运动轴的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主旋转轴线相交并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通过轴承与所述偏心轮铰接,所述轴承具有第二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所述主旋转轴线相交并具有为锐角的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具有安装侧及与所述安装侧动平衡的配重侧,所述安装侧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肌肉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之间形成第一铰接处,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动力转换座之间形成第二铰接处,所述主旋转轴线通过所述第一铰接处,所述第二铰接处位于所述主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锐,邱太海,周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