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
本技术涉及内镜器械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
技术介绍
内镜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微创诊疗方法。内镜诊疗过程中常常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常常需采用软组织夹钳夹创面。软组织夹通过内镜进入患者体内,夹闭创口。软组织夹钳夹具有止血、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并且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现有的软组织钳夹装置,存在夹持位置不理想的情况,此时,夹头已经固定在软组织上,无法取下来,影响切口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当出现夹持位置不理想时,可以将夹头从软组织上安全取下,重新夹持需要愈合的软组织切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包括如下组成部分:夹头部,所述夹头部包括保护套和安装在保护套内的夹紧单元,所述保护套套设在夹紧单元外部,保护套的一端为夹口端,另一端为限位端;所述夹紧单元伸出到保护套夹口端外部的一端为夹紧端,所述夹紧单元的另一端伸入到保护套的内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成部分:/n夹头部,所述夹头部包括保护套(10)和安装在保护套(10)内的夹紧单元,所述保护套(10)套设在夹紧单元外部,保护套(10)的一端为夹口端,另一端为限位端;所述夹紧单元伸出到保护套(10)夹口端外部的一端为夹紧端,所述夹紧单元的另一端伸入到保护套(10)的内部;/n钳夹部,用于与所述夹紧单元相连,并移动夹紧单元在保护套(10)内的位置以控制夹紧单元夹紧端的张合状态;/n释放钳部,用于当夹紧单元的夹紧端夹合时,驱动夹紧单元向保护套(10)夹口端一侧移动以张开夹紧端。/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软组织钳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夹头部,所述夹头部包括保护套(10)和安装在保护套(10)内的夹紧单元,所述保护套(10)套设在夹紧单元外部,保护套(10)的一端为夹口端,另一端为限位端;所述夹紧单元伸出到保护套(10)夹口端外部的一端为夹紧端,所述夹紧单元的另一端伸入到保护套(10)的内部;
钳夹部,用于与所述夹紧单元相连,并移动夹紧单元在保护套(10)内的位置以控制夹紧单元夹紧端的张合状态;
释放钳部,用于当夹紧单元的夹紧端夹合时,驱动夹紧单元向保护套(10)夹口端一侧移动以张开夹紧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钳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单元包括组织夹臂(11),所述组织夹臂(11)的伸出在保护套(10)夹口端外侧的端头构成夹紧端;所述夹紧单元还包括与组织夹臂(11)相连的牵移机构,所述牵移机构挤压在保护套(10)内,用于固定住组织夹臂(11)伸入到保护套(10)内的位置,所述钳夹部的一端与牵移机构相连接,所述钳夹部通过牵移机构移动夹紧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组织钳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移机构包括与组织夹臂(11)相连接的弹性夹(13),所述弹性夹(13)的两个弹性夹臂的朝向保护套(10)内壁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32),所述弹性夹(13)的张开弹性使得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32)紧紧地压靠在保护套(10)内壁上;两个弹性夹臂的彼此相对的一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挤压件(131)和第二挤压件(133),所述钳夹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挤压件(131)和第二挤压件(133)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组织钳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夹部包括套设在保护套(10)外面的外管(20),所述保护套(10)在其限位端一侧设置有限位孔,所述外管(20)上设有与保护套(10)的限位孔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外管(20)在定位孔处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0);当保护套(10)和外管(20)彼此相连接时,所述第二限位部(200)的定位端依次穿过定位孔和限位孔并凸出在保护套(10)的内侧,用于阻止保护套(10)和外管(20)彼此分离;当钳夹部拉动所述夹紧单元向保护套(10)的限位端移动时,所述弹性夹(13)上的至少一个弹性件顶部在弹力作用下伸入到所述限位孔中并将第二限位部(200)顶出限位孔,使得外管(20)便于与保护套(10)相脱离,此时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32)在弹力作用下张开,钳夹部的连接在第一挤压件(131)和第二挤压件(133)之间的连接端与所述牵移机构相脱离。
技术研发人员:李素文,梅俏,刘晓昌,鲍峻峻,许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