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0404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该装置主体为一围网框架体,包括除上部开口之外均由筛网围覆的框架,该框架四面垂直方向设有支撑杆,起到支撑整个围网框架体的作用,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设有浮球,为围网框架体提供浮力,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开口处设有浮绳,用于系固扇贝串,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端设有多个固定爪,起到固定作用,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部设有多个波纹板,用于附着脉红螺幼虫。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脉红螺亲贝产卵的装置,使得脉红螺幼虫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变态附着,提高其变态附着率,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设计了扇贝串,用于附着长牡蛎幼虫,保证脉红螺食性转换中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脉红螺(RapanaVenosa)又称红螺,是生活在黄渤海沿岸的特有经济贝类,足部特别肥大,其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脉红螺具有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其增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对其苗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脉红螺育苗还处于试验阶段。由于脉红螺是肉食性贝类,导致脉红螺苗种繁育技术不成熟的重要因素是没有解决脉红螺稚螺的食性转换问题,所谓食性变换是指脉红螺幼体变态稚螺过程中需要由摄食单胞藻等着植物性饵料转为摄食动物性饵料。目前已有利用牡蛎稚贝进行脉红螺幼虫食性转换的培育方法,但是脉红螺育苗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室内育苗变态率较低,脉红螺人工育苗出苗量较低,成本高,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脉红螺育苗条件,以提高脉红螺育苗的成功率,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的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体为一围网框架体,包括除上部开口之外均由筛网(2)围覆的框架(1),该框架(1)四面垂直方向设有支撑杆(3),起到支撑整个围网框架体的作用,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设有浮球(5),为围网框架体提供浮力,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开口处设有浮绳(8),用于系固扇贝串(6),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端设有多个固定爪(4),起到固定作用,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部设有多个波纹板(7),用于附着脉红螺稚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体为一围网框架体,包括除上部开口之外均由筛网(2)围覆的框架(1),该框架(1)四面垂直方向设有支撑杆(3),起到支撑整个围网框架体的作用,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设有浮球(5),为围网框架体提供浮力,所述围网框架体的上部开口处设有浮绳(8),用于系固扇贝串(6),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端设有多个固定爪(4),起到固定作用,所诉围网框架体的下部设有多个波纹板(7),用于附着脉红螺稚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网笼(9),用于脉红螺亲贝暂养及交配,该网笼(9)由聚乙烯塑料网围成,网笼(9)上方有盖(10),盖上有封盖的挂钩(11),网笼(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瑞海李春华赵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