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及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0221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结构,其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焊接部、折弯部和第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两者中的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电芯的两个极柱中的正极柱相连,另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极柱中的负极柱相连,折弯部的一端延伸有第三焊接部,第三焊接部用于连接镍带,相邻两个极柱的顶端均设置有极号,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各自对应其所连接的极柱上的极号设置有通孔。该连接结构上的折弯部能够减少或消除了连接结构与镍带连接处的应力,同时通过通孔确认每个电芯的极柱两端的极性,避免了误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和储能装置,提高了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和储能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结构、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及储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结构、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及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锂电池具备清洁无污染、高能量密度比、循环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移动通讯设备等领域。在锂电池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对锂电池模组的电压进行检测。因此,经常将锂电池模组电压采集电路中的镍带焊接到连接结构与极柱的焊接面的相对面上。然而,在锂电池模组的充放电过程中,电芯随其内部的电解液体积变化发生形变,镍带与连接结构的连接处受到连接结构形变产生的应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开焊的现象,对锂电池模组的检测和正常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降低了使用锂电池模组的电动车及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在连接结构与电芯的极柱完全焊接后,不能使用户或操作人员快速准确地判断每个电芯的极柱的两端的极性,不利于用户快速使用和维护,甚至有可能引起误操作,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连接结构、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和储能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结构,用于锂电池模组上相邻两个电芯(10)的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焊接部(2)、折弯部(1)和第二焊接部(3),所述第一焊接部(2)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两者中的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10)的两个极柱(101)中的正极柱相连,另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极柱(101)中的负极柱相连,所述折弯部(1)的一端延伸有第三焊接部(4),所述第三焊接部(4)用于连接镍带(20),相邻两个所述极柱(101)的顶端均设置有极号,所述第一焊接部(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各自对应其所连接的所述极柱(101)上的所述极号设置有通孔(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用于锂电池模组上相邻两个电芯(10)的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焊接部(2)、折弯部(1)和第二焊接部(3),所述第一焊接部(2)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两者中的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10)的两个极柱(101)中的正极柱相连,另一个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极柱(101)中的负极柱相连,所述折弯部(1)的一端延伸有第三焊接部(4),所述第三焊接部(4)用于连接镍带(20),相邻两个所述极柱(101)的顶端均设置有极号,所述第一焊接部(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各自对应其所连接的所述极柱(101)上的所述极号设置有通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焊接部(4)和所述折弯部(1)之间的凹槽(5),所述凹槽(5)沿所述第一焊接部(2)、所述折弯部(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的排列方向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吉兵顾妍妍刘金成袁中直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