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管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976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换热器管束,包括管板和换热管,所述管板的内部自上而下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盖合槽、密封槽和螺纹槽,所述盖合槽的内径大于密封槽的内径,所述密封槽的内径大于螺纹槽的内径,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螺纹段Ⅰ和螺纹段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结构设计成可拆卸型结构,因此当换热管出现损坏时方便将其拆卸,并给固定结构采用双重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保证连接部位的密封性,最后再将密封块与管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保证了整个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防漏组件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管板与换热器之间不仅方便安装拆卸,而且连接强度高,同时密封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管束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换热器管束。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热器的种类繁多,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其中不同的换热器中管束的结构也不相同,有直管型换热管、U型换热管、螺旋型换热管等,其中直管型换热管组成的管束为现有常见的换热器之一。但目前直管型换热管换热器的换热管束结构大多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方式大多都采用焊接、胀接、胀焊的方式,其换热管不能随意拆卸,当换热管破损需更换时,若无专业工具则管子拆卸困难;若是其中一个换热管出现损坏,由于不方便更换,易造成整个换热器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管束,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管束,包括管板和换热管,所述管板的内部自上而下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盖合槽、密封槽和螺纹槽,所述盖合槽的内径大于密封槽的内径,所述密封槽的内径大于螺纹槽的内径,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螺纹段Ⅰ和螺纹段Ⅱ,所述换热管通过螺纹段Ⅱ与管板上的螺纹槽螺纹连接,所述换热管通过螺纹段Ⅰ螺纹连接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位于盖合槽和密封槽的内部,所述密封块通过螺栓与管板固定连接,所述管板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漏组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的表面活动套接有O型密封圈,所述O型密封圈位于密封槽的内部并与密封槽的内壁相贴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O型密封圈的数量为两个且呈上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块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呈环形且中心处开设有换热管外外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密封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其通孔相连通的螺纹筒,所述螺纹筒通过螺纹段Ⅰ与换热管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筒的外壁与密封槽的内壁相贴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漏组件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通过螺栓固定在管板的底部,所述定位板呈环形且中心处开设有通孔,所述定位板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橡胶密封环,所述橡胶密封环套设在换热管上。(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管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换热器管束,将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结构设计成可拆卸型结构,因此当换热管出现损坏时方便将其拆卸,并给固定结构采用双重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保证连接部位的密封性,最后再将密封块与管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保证了整个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防漏组件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因此本技术结构管板与换热器之间不仅方便安装拆卸,而且连接强度高,同时密封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管板立体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密封块立体结构剖面图。图中:1、管板;2、换热管;3、盖合槽;4、密封槽;5、螺纹槽;6、螺纹段Ⅰ;7、螺纹段Ⅱ;8、O型密封圈;9、密封块;91、密封板;92、螺纹筒;10、防漏组件;101、定位板;102、橡胶密封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管束,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管板1的内部自上而下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盖合槽3、密封槽4和螺纹槽5,盖合槽3的内径大于密封槽4的内径,密封槽4的内径大于螺纹槽5的内径,换热管2上设置有螺纹段Ⅰ6和螺纹段Ⅱ7,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Ⅱ7与管板1上的螺纹槽5螺纹连接,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Ⅰ6螺纹连接有密封块9,密封块9位于盖合槽3和密封槽4的内部,密封块9通过螺栓与管板1固定连接,管板1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漏组件10。本实施方案中,一个管束包括两个管板1和若干个换热管2,每个换热管2的两端都需要与管板1进行固定,因此本技术结构为对称型结构设计,具体安装时操作如下:①将换热管2的一端首先贯穿第一个管板1,其中换热管2的两端都会设置螺纹段Ⅰ6和螺纹段Ⅱ7,因此在经过第一个管板1时直接旋转换热管2,由于螺纹段Ⅰ6和螺纹段Ⅱ7的存在,因此直接将换热管2旋转通过螺纹槽5即可;②换热管2的一端顺利通过第一个管板1并与第二个管板1接触时,将换热管2一端的螺纹段Ⅰ6穿过第二个管板1的螺纹槽5的位置处,同样采用旋转的方式,当换热管2一端的螺纹段Ⅰ6经过第二管板1的螺纹槽5时,此时换热管2上两个螺纹段Ⅱ7的位置分别停留在两个管板1的螺纹槽5位置处;③换热管2位于第一管板1位置处的螺纹段Ⅱ7停留在第一管板1的密封槽4内,换热管2位于第二管板1位置处的螺纹段Ⅱ7停留在第二管板1的螺纹槽5的外部,此时旋转换热管2,将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段Ⅱ7与相对应的管板1螺纹连接,完成对换热管2的初步固定;④最后将换热管2的两端均通过螺纹段Ⅰ6螺纹连接密封块9后,再将密封块9通过螺栓与管板1进行固定,并且密封块9位于盖合槽3和密封槽4的内部;因此本技术固定结构密封性好,结构强度高,同时可以进行安装拆卸,因此可以将换热管2与管板1进行分离,这样当换热管2出现损坏时,方便对其维修或更换。具体的,换热管2的表面活动套接有O型密封圈8,O型密封圈8位于密封槽4的内部并与密封槽4的内壁相贴合。本实施例中,通过O型密封圈8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其中O型密封圈8是在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Ⅱ7与两个管板1固定后,从换热管2的两端套设在换热管2上。具体的,O型密封圈8的数量为两个且呈上下设置。本实施例中,设计两个O型密封圈8可以通过密封块9对O型密封圈8进行挤压,使两个O型密封圈8发生变形与换热管2紧密贴合,并且两个O型密封圈8同样紧密贴合,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具体的,密封块9包括密封板91,密封板91呈环形且中心处开设有换热管2外外径相等的通孔,密封板9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其通孔相连通的螺纹筒92,螺纹筒92通过螺纹段Ⅰ6与换热管2螺纹连接,螺纹筒92的外壁与密封槽4的内壁相贴合。本实施例中,密封块9固定完成后,此时密封板91位于盖合槽3的内部,可以对盖合槽3进行遮挡,螺纹筒92会位于密封槽4的内部,螺纹筒92与换热管2螺纹连接,同时螺纹筒92对O型密封圈8进行挤压,并且密封板91和螺纹筒92配合同样起到了密封作用。具体的,防漏组件10包括定位板101,定位板101通过螺栓固定在管板1的底部,定位板101呈环形且中心处开设有通孔,定位板101的内壁固定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管束,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1)的内部自上而下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盖合槽(3)、密封槽(4)和螺纹槽(5),所述盖合槽(3)的内径大于密封槽(4)的内径,所述密封槽(4)的内径大于螺纹槽(5)的内径,所述换热管(2)上设置有螺纹段Ⅰ(6)和螺纹段Ⅱ(7),所述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Ⅱ(7)与管板(1)上的螺纹槽(5)螺纹连接,所述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Ⅰ(6)螺纹连接有密封块(9),所述密封块(9)位于盖合槽(3)和密封槽(4)的内部,所述密封块(9)通过螺栓与管板(1)固定连接,所述管板(1)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漏组件(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管束,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1)的内部自上而下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盖合槽(3)、密封槽(4)和螺纹槽(5),所述盖合槽(3)的内径大于密封槽(4)的内径,所述密封槽(4)的内径大于螺纹槽(5)的内径,所述换热管(2)上设置有螺纹段Ⅰ(6)和螺纹段Ⅱ(7),所述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Ⅱ(7)与管板(1)上的螺纹槽(5)螺纹连接,所述换热管(2)通过螺纹段Ⅰ(6)螺纹连接有密封块(9),所述密封块(9)位于盖合槽(3)和密封槽(4)的内部,所述密封块(9)通过螺栓与管板(1)固定连接,所述管板(1)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漏组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的表面活动套接有O型密封圈(8),所述O型密封圈(8)位于密封槽(4)的内部并与密封槽(4)的内壁相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永彦许永平赵士标胡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瑞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