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药气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917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加药气浮装置,包括离心泵、进水管、出水管和进气管,所述进水管通过离心泵与出水管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靠近离心泵一端的侧边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进水管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直接在水管中产生气泡,进行气液混合,不需要额外配置溶气罐、溶气泵,节约占地面积,节省设备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药气浮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药气浮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中通常会用到气浮工艺,就是向污水中通入一定的空气,使得水中产生大量的细微气泡,污水中小悬浮颗粒与气泡相黏附,随之一起浮升到水面,形成泡沫浮渣,从而使水中悬浮物得以分离。气浮工艺所处理的水一般要添加适量的絮凝剂,形成一个内部充满水的网络状絮凝体,絮凝体的沉淀速度比较慢,当粘附了一定量的气泡后絮凝体的比重就会小于水的比重,这就使得絮凝体的上浮速度比最初的絮凝体的下降速度快很多,采用气浮法从水中分离杂质的时间将会被大大缩短。因此,气浮工艺在给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都有应用。常用的气浮工艺采用曝气气浮和溶气气浮两种方法产生气泡,曝气气浮法需要在气浮池底部设置微孔扩散板或扩散管,或者在池底安装叶轮;溶气气浮法需要在气浮池边配置溶气泵、溶气罐等设备。现有技术设置曝气管或其他曝气装置需要设置额外的溶气设备,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并且曝气管很容易产生堵塞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浮效果好、节约占地面积的加药气浮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药气浮装置,包括离心泵、进水管、出水管和进气管,所述进水管通过离心泵与出水管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靠近离心泵一端的侧边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进水管相互连通。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离心泵包括诱导轮,所述诱导轮同轴安装在离心泵叶轮中心轴上并位于第一级叶轮的上游。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加药气浮装置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位于进水管内部,所述喷嘴一端与进气管相互连通,所述喷嘴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离心泵。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喷嘴远离进气管的一端开口朝向在离心泵叶轮轴线上。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加药气浮装置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安装在所述进气管上。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加药气浮装置还包括出水阀,所述出水阀安装在所述出水管上。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加药气浮装置还包括第一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安装在进水管侧面并与其相互连通。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加药气浮装置还包括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二加药管安装在出水管侧面并与其相互连通。本技术的加药气浮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装置通过设置进气管和离心泵在进水管道中产生气泡,使污水与气泡在管道中进行充分混合然后进入气浮池,不需要配备溶气泵、溶气罐,大大减少占地面积,节省设备投资成本;(2)通过在离心泵叶轮上游设置诱导轮及进气管处设置喷嘴,使得气泡被切割得更小更均匀,气浮效果更好,同等工况下,可以减少压缩空气用量30%以上,并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泵的气蚀现象;(3)通过在水管上设置加药管,可以在管道中对污水和药剂进行充分混合,进入气浮池之后絮凝体随着气泡上升到液体表面以实现固液分离,这样延长混合反应时间,污水和药剂混合更充分,除杂效果更好,且减少了药剂投加量;(4)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溶气效率高,投资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加药气浮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进气管与离心泵之间管道内部结构图。其中,1-离心泵,11-诱导轮,2-进水管,3-出水管,4-进气管,5-喷嘴,6-调节阀,7-出水阀,8-第一加药管,9-第二加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技术的加药气浮装置,其包括离心泵1,进水管2,出水管3,进气管4,喷嘴5,调节阀6,出水阀7,第一加药管8,第二加药管9,诱导轮11。离心泵1进水口与进水管2相互连通,离心泵1出水口与出水管3相互连通,进水管2远离离心泵1的一端与调节池相互连通,出水管3远离离心泵1的一端与气浮池相互连通。进气管4安装在进水管2靠近离心泵1一端的侧面并与进水管2相互连通。经过调节池的污水进入进水管2中,同时向进气管4通入压缩空气,在离心泵叶轮高速转动作用下,压缩空气被瞬间切割成大量微小气泡并在高压下溶解于污水中,发挥气浮作用。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离心泵1第一级叶轮上游设置诱导轮11,诱导轮11同轴安装在离心泵1叶轮中心轴上。在离心泵叶轮上游设置诱导轮,可以利用诱导轮产生的扬程对后面的离心泵叶轮起到增压作用,提高离心泵的吸入性能,从而有效防止气蚀的形成并将其对流动的有害作用降到最低。喷嘴5位于进水管2内部,喷嘴5一端与进气管4相互连通,喷嘴5另一端开口朝向离心泵1。压缩空气通过喷嘴注入到诱导轮和离心泵叶轮处,使得诱导轮叶片和离心泵叶轮叶片对压缩空气进行更有效切割。优选的,喷嘴5远离进气管4的一端开口朝向在离心泵1叶轮轴线上,这样使得切割成的气泡更小更均匀。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进气管4上设置调节阀6,以调节压缩空气的进气流量,从而控制合适的气液流量比。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出水管3上设置出水阀7,以便控制出水流量和压力。第一加药管8可以与气浮池相互连通,直接将药剂投入到气浮池中进行混凝反应。更优选的,第一加药管8安装在进水管2侧面并与其相互连通,从第一加药管中加入药剂A,药剂A和污水在进水管中混合,经过离心泵叶轮后,快速被分散混匀,药剂和污水在管道中混合更充分,节省了药剂投加量。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出水管3侧面设置第二加药管9,第二加药管9与出水管3相互连通。在第一加药管8处加入混凝剂,在第二加药管9处加入助凝剂,使得混凝反应更彻底,除杂效果更好。本装置运行过程:从调节池出来的污水进入进水管,从第一加药管投加的混凝剂与污水在进水管道中进行混凝反应,然后进入到离心泵,同时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到进水管道中,气水混合液经过诱导轮,在离心泵叶轮高速转动作用下,压缩空气瞬间被切碎成微小气泡并在高压下溶解于污水中,泵出水在出水管道中与从第二加药管投加的助凝剂进一步进行混凝反应,形成较大的梵花絮凝体,出水进入到气浮池,压力瞬间减小,压缩空气从污水中释放出来,在气浮池中形成纳米级微小气泡,絮凝体吸附气泡后,密度降低而上浮到气浮池液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药气浮装置,包括离心泵(1)、进水管(2)、出水管(3)和进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通过离心泵(1)与出水管(3)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2)靠近离心泵(1)一端的侧边安装有进气管(4),所述进气管(4)与进水管(2)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药气浮装置,包括离心泵(1)、进水管(2)、出水管(3)和进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通过离心泵(1)与出水管(3)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2)靠近离心泵(1)一端的侧边安装有进气管(4),所述进气管(4)与进水管(2)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泵(1)包括诱导轮(11),所述诱导轮(11)同轴安装在离心泵(1)叶轮中心轴上并位于第一级叶轮的上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嘴(5),所述喷嘴(5)位于进水管(2)内部,所述喷嘴(5)一端与进气管(4)相互连通,所述喷嘴(5)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离心泵(1)。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强姜琦张樱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格林环源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