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即能够良好地制作的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壳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的钟表。外装部件具备:外装主体部(12),其在由碳纤维形成的片状部件(17)的一面设有第一树脂层,且在设于片状部件(17)的一面的上述第一树脂层设有供片状部件(17)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12a);以及覆盖第一树脂层的切口凹部(12a)的保护部件(13)。从而,能够良好地制作外装壳体(11),且能够确保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相关申请的参照本申请基于2019年4月1日在日本国申请的申请号2019-070134号要求优先权,并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并入本申请。
本
涉及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壳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号平07-24417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构造的手表壳:在壳体主体的外周安装环状的连结部件,利用该连结部件在壳体主体的外周安装外装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施例为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外装主体部,其在片状部件的一面设有第一树脂层,且在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面的上述第一树脂层设有供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以及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上述切口凹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壳的外装壳体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外装主体部的放大主视图。图5A是在图4的B-B向视以截面表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B是在图4的C-C向视以截面表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6A是图4所示的外装主体部的碳片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图4所示的外装主体部的碳片的放大主视图。图7A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一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A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B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一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A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二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A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B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二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8B,对一实施方式的手表进行说明。此外,将手表的显示面侧设为上,将显示面的相反侧的面侧设为下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1。在该手表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安装表带2的表带安装部3。另外,在该手表壳1的2点侧、3点侧、4点侧、6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分别设有按钮开关4。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上部开口部隔着垫片5a安装有表玻璃5。在位于该表玻璃5的下侧的手表壳1的内部设有划分部件6。另外,在该手表壳1的下部经由防水环7a安装有后盖7。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内部设有钟表模块8。虽未图示,但该钟表模块8具备使指针运行的钟表机芯、光电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面板、电驱动它们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需的各种部件。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该手表壳1具备壳体主体10和外装壳体11。壳体主体10由例如向聚酰氨树脂混入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且为在内部埋入有金属制的加强部10a的结构。该壳体主体1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壳体主体10的外周部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表带安装部3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B所示,外装壳体11构成为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部外周而安装。而且,该外装壳体11具备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装主体部12和设于该外装主体部12的预定部位的多个保护部件13。外装主体部12构成为,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及表玻璃5的外周部的缘部的上表面,并且覆盖壳体主体10的外周面的上部侧。该情况下,如图1~图4所示,在外装主体部12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对应的设有多个切口凹部12a。在多个切口凹部12a分别配置有多个保护部件13。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分别配置于在外装主体部12的四个部位分别设置的多个切口凹部12a。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分别由聚氨酯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另外,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通过利用多个螺纹部件14分别安装于壳体主体10,能够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具备:覆盖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及切口凹部12a的周缘部而配置的主体部15;以及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的罩部16。切口凹部12a与主体部15一体形成。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体部15从主体部15的上表面到下表面贯通设置有供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插入的插入孔15a。在该插入孔15a的上部设有配置螺纹部件14的头部14b的锪孔部15b。该情况下,在壳体主体10的上部,与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供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结合的螺纹孔10b。由此,如图2所示,外装主体部12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上部外周,在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配置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并且保护部件13的罩部16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该状态下,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利用螺纹部件14安装于壳体主体10,由此多个保护部件13使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即,如图2所示,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构成为,在配置于外装主体部12的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所设置的插入孔15a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状态下,将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穿过插入孔15a结合于螺纹孔10b,由此安装于壳体主体10。另外,如图2所示,在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结合而紧固时,螺纹部件14的头部14b配置于主体部15的锪孔部15b。于是,多个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将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向壳体主体10推。由此,多个保护部件13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并且加强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确保强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A以及图5B所示,外装主体部12具备有碳纤维形成的碳片17、设于该碳片17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且设有使碳片17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12a的第一树脂层18、以及设于碳片17的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即下表面的第二树脂层19。另外,外装主体部12形成为大致环状。该情况下,碳片17是将碳纤维编成布状层叠多层,并利用树脂涂层而成。该碳片17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及表玻璃5的外周部的缘部的上表面,并且覆盖壳体主体10的外周面的上部侧。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该碳片17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大致山形形状的环状。碳片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大致山形,也可以为与实施的壳体的形状匹配的形状。如图6A及图6B所示,该碳片17在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对应的部位、也就是与多个切口凹部12a对应的部位设有多个切入部17a和多个连结部17b。多个切入部17a设于碳片17的外周侧。如图6A及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连结部17b与设有多个切入部17a的位置对应地设于碳片17的内周侧。由此,碳片17即使设有多个切入部17a,通过利用多个连结部17b连结,也能够整体形成为大致环状。如图4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n外装主体部,其在片状部件的一面设有第一树脂层,且在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面的上述第一树脂层设有供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以及/n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上述切口凹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01 JP 2019-0701341.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装主体部,其在片状部件的一面设有第一树脂层,且在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面的上述第一树脂层设有供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以及
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上述切口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片状部件是由碳纤维形成的碳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主体部具有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背面的第二树脂层,
上述第一树脂层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表面。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田巧,
申请(专利权)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