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皿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162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辅助生殖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培养皿,包括皿主体,所述皿主体的内底面设有加样池,所述加样池外分布有若干下凹的清洗池,所述加样池内分布有若干下凹的培养舱;所述培养舱内形成由上至下收缩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位于底部的培育室,以及位于所述培育室上方的引流槽;所述培育室与引流槽为一体成型;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培养皿在培育一个或多个培养对象上的应用,所述培养对象包括胚胎和配子中的至少一种;该培养皿不仅能够综合单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从而可同时进行一个或多个的配子或合子的培养,并且功能多样、应用场景广泛、液滴大小可控、操作便捷以及易于观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培养皿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辅助生殖
,具体是一种培养皿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不孕不育率从2.5%~3%攀升到12.5%~15%,而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约为1600万,按12.5%~15%的不孕不育率计算,每年理论上有200~240万新生儿无法出生。体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英文简称为IVF。由于它与胚胎移植技术(ET)密不可分,又简称为IVF-ET。体外受精(IVF)是作为一种辅助生育手段,可以为不孕不育的夫妇提供怀孕的机会。而在受精(授精)和转移之间,胚胎需要在体外培养2~6天。胚胎的体外培养是模拟胚胎体内的发育模式、环境及营养需求等的过程,主要分为三种方法:单培养、群培养及共培养。研究证明,共培养技术可以改善胚胎的体外培养效果,克服体外发育阻滞,增加发育到囊胚期的胚胎数和提高囊胚的质量;群培养能有效提高胚胎的发育潜能,提高胚胎的种植率;单培养能一一对应的监测胚胎的发育过程。人类胚胎的体外培养是通过将装有胚胎的培养皿放置于时差培养箱或常规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及洁净度所实现的。胚胎在体外孵育的装置主要是培养皿,培养皿也可以称为载玻片或拖盘,而目前现有的培养皿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常规的培养皿功能单一,只能实现胚胎培养或胚胎清洗,不便于操作;2.常规的培养皿应用场景单一,即同一培养皿不能做到既适用于时差培养箱,又适用于普通的二氧化碳培养箱;3.当胚胎数量较多时,传统的单培养需要大量培养皿,显著增加了成本、操作时间和难度;4.传统的共培养和群培养是在一个培养皿中培养多个配子或合子,存在多组培养液滴因距离较近而粘连的问题,不易于操作;5.传统的共培养和群培养不能一一对应的监测各胚胎的发育过程,不利于胚胎的选择;6.液滴的大小难以控制,过大容易使液滴塌陷而散开,过小不能给胚胎提供充足的营养。中国专利文献CN201720087281.8,申请日20170123,名称为:一种胚胎培养皿,公开了一种胚胎培养皿,包括皿盖、皿主体及培养区域,所述培养区域设置在皿主体内侧底面,所述培养区域由外侧围挡和中间围挡隔成若干个培养小室。上述专利文献通过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形成相互隔离的培养小室,并且限制中间围挡的高度,达到了单一培养皿培养多组胚胎,并且使多组胚胎之间完全隔离,避免相互混淆的效果。但是,多组胚胎的完全隔离,恰恰为共培养的实现带来了困难;并且中间围挡的高度过高,也为液滴大小的控制带来了阻碍。因此,我们亟需一种能够综合单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从而可同时进行一个或多个配子或合子的培养,并且功能多样、应用场景广泛、液滴大小可控、操作便捷以及易于观察的培养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的一个目标是克服或减轻上述缺点,综合单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从而可同时进行一个或多个配子或合子的培养,并且功能多样、应用场景广泛、液滴大小可控、操作便捷以及易于观察。在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培养皿,包括皿主体,所述皿主体的内底面设有加样池,所述加样池外分布有若干下凹的清洗池,所述加样池内分布有若干下凹的培养舱。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时设置所述清洗池、加样池和培养舱,使胚胎或卵母细胞可直接在所述培养皿中进行清洗操作,并在清洗后可直接移入所述培养舱,使所述培养皿兼具清洗和培养两种功能。若干所述培养舱的设置,限定了多组培养液滴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其各自的体积大小,达到了控制液滴体积和避免液滴粘连的效果。在进行培养时,在所述加样池中加入培养介质,培养介质在流动作用下进入各培养舱,培养舱之间通过培养介质的流体产生联系,形成共培养体系,保证每个培养舱的培养对象可通过培养介质传递内分泌因子,促进多个培养对象共同发育,从而达到了相互促进各培养舱中的胚胎成长,并且显著提高胚胎质量和囊胚形成率的效果。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培养舱内形成由上至下收缩的腔体;优选的,所述腔体包括位于底部的培育室,以及位于所述培育室上方的引流槽;更为优选的,所述培育室与引流槽为一体成型。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引流槽位于所述培育室的左侧。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培育室呈上大下小的空心圆台状,包括培育室底面和培育室壁;优选的,所述培育室壁相对于培育室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引流槽相对于培育室底面的倾斜角度;更为优选的,所述引流槽相对于培育室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15°。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槽可以起到介质引流作用,同时引流槽与水平面形成一定角度,培养对象通过其形成的倾斜面随着培养介质进入培育室,能够缓冲培养对象进入时的重力撞击作用,同时能够减少培养介质和覆盖介质由于表面张力对培养对象造成的附加压力。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若干所述培养舱均匀分布在所述加样池的内侧,呈圆环形排列,若干所述清洗池均匀分布在所述加样池的外侧,呈圆环形排列;优选的,每个所述培养舱的外侧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培养舱的第一标识;更为优选的,每个所述清洗池的外侧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清洗池的第二标识。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的目的在于对培养对象进行定位,从而一一对应地监测单个培养对象的清洗和发育效果,能够在降低成本、操作时间和难度的条件下,保留单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皿主体包括皿底和皿壁;优选的,所述皿底为截圆形;更为优选的,所述皿壁底端向下延伸以使所述皿底下表面内凹。在该实施方式中,对所述皿底的形状进行限定,使得所述皿主体能够形成一个轴截面,可将其作为患者的身份信息识别区,例如粘贴患者的身份识别标签,从而记录和核对所述培养对象的身份信息;同时,当其被手持或固定于培养箱中时,其稳定性也能得到提高。所述皿底下表面能够与所述皿壁形成凹槽,以防止所述皿底因与其他接触物摩擦而刮花,从而影响胚胎观察。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样池包括加样池底面和加样池壁,所述加样池壁顶端高于所述皿底上表面。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皿底的下表面设有用于将所述皿主体与培养箱卡接的若干卡扣;优选的,所述培养箱包括时差培养箱和二氧化碳培养箱;更为优选的,所述卡扣为3个。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培养皿放置于培养箱中时,位于所述皿主体下底面的卡扣能够与培养箱固定,达到了防止所述培养皿出现滑动、震动等现象,从而影响胚胎培养的效果。当所述卡扣为3个时,能够形成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同时,其位置不与所述清洗池重合,以便于在显微镜下对所述清洗池中的胚胎或配子进行观察。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所述卡扣的个数及位置限定,仅仅是为了提高所述培养皿的性能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之一,而并不代表上述限定是唯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与所述皿主体配合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皿主体(1),所述皿主体(1)的内底面设有加样池(2),所述加样池(2)外分布有若干下凹的清洗池(3),所述加样池(2)内分布有若干下凹的培养舱(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皿主体(1),所述皿主体(1)的内底面设有加样池(2),所述加样池(2)外分布有若干下凹的清洗池(3),所述加样池(2)内分布有若干下凹的培养舱(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舱(4)内形成由上至下收缩的腔体(404);优选的,所述腔体(404)包括位于底部的培育室(401),以及位于所述培育室(401)上方的引流槽(402);更为优选的,所述培育室(401)与引流槽(402)为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401)呈上大下小的空心圆台状,包括培育室底面(4011)和培育室壁(4012);优选的,所述培育室壁(4012)相对于培育室底面(4011)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引流槽(402)相对于培育室底面(4011)的倾斜角度;更为优选的,所述引流槽(402)相对于培育室底面(4011)的倾斜角度为5~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培养舱(4)呈圆环形均匀分布在所述加样池(2)的内侧,若干所述清洗池(3)呈圆环形均匀分布在所述加样池(2)的外侧;优选的,每个所述培养舱(4)的外侧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培养舱(4)的第一标识(403);更为优选的,每个所述清洗池(3)的外侧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清洗池(3)的第二标识(30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皿主体(1)包括皿底(101)和皿壁(102);优选的,所述皿底(101)为截圆形;更为优选的,所述皿壁(102)底端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智恩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