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类磨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8046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豆类磨削装置,包括机架、磨盘、第一驱动件、升降机构、磨座及收集槽,机架设于地面上;磨盘可升降地设于机架上,磨盘包括磨削体和传动齿,磨削体的底面设有第一磨齿,磨削体轴心处设有通孔,传动齿设于磨削体的圆周表面上;第一驱动件固设于机架上,且与传动齿连接;升降机构固设于机架上且与磨盘连接,驱动磨盘升降;磨座设于机架上且其上表面设有第二磨齿,第二磨齿与第一磨齿相对;收集槽设于第二磨齿与第一磨齿的磨削面的圆周处。豆料从磨盘的通孔进入磨盘的第一磨齿与磨座的第二磨齿之间,通过升降机构对磨盘的升降进行控制,通过升降机构使得磨盘向磨座施加压力,可提高对豆料的破碎磨削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豆类磨削装置
本技术属于豆制品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类磨削装置。
技术介绍
豆制品是以大豆、小豆、青豆、豌豆、蚕豆等豆类为主要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将大豆用水泡涨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豆浆营养非常丰富,且易于消化吸收。与西方的牛奶不同,豆浆是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食品,广泛流行于华人地区。大多数豆制品是大豆的豆浆凝固而成的豆腐及其再制品。现有的工厂用的大规模磨削豆类的磨削装置一般都采用支撑于磨座上的磨盘转动且靠自身重力对磨盘上的豆料进行碾压磨削,或者采用多个磨辊依靠其重力对磨盘上的均匀分散、铺平的豆料进行滚动碾压,这些装置仅靠磨盘或磨辊的重力对豆类进行磨削,对豆料的磨削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豆类磨削装置仅靠磨盘或磨辊的重力对豆类进行磨削,对豆料的磨削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类磨削装置,包括:机架,设于地面上;磨盘,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盘包括磨削体和传动齿,所述磨削体的底面设有沿所述磨削体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磨齿,所述磨削体轴心处设有通孔,所述传动齿设于所述磨削体的圆周表面上;第一驱动件,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齿连接,驱动所述磨盘转动;升降机构,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磨盘连接,驱动所述磨盘升降;磨座,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座的上表面设有沿所述磨座的径向延伸的第二磨齿,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相对;及收集槽,设于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的磨削面的圆周处。上述豆类磨削装置,豆料从磨盘的通孔进入磨盘的第一磨齿与磨座的第二磨齿之间,通过升降机构对磨盘的升降进行控制,可改变磨盘的第一磨齿与磨座的第二磨齿之间的距离,在磨削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使得磨盘向磨座施加压力,可提高对豆料的破碎磨削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磨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磨座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磨盘的旋转方向相反。驱动磨座放置且与磨盘的旋转方向相反,相当于加快了磨盘与磨座间的相对旋转速度,提升了磨削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磨削的效率,且使得豆料在磨座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磨齿以所述磨盘的中心呈渐开线向外延伸。磨齿呈渐开线便于出料。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磨齿之间的齿沟深沿所述磨削体的径向向外变浅。由于豆料是从磨盘的轴心进入,齿沟深从轴心向外变浅使得豆料易进入第一磨齿与第二磨齿形成的磨削区域,并在磨盘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将较细的豆料沿径向朝外挤,便于出料。进一步地,所述豆类磨削装置还包括进料斗,所述进料斗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进料斗的出口与所述磨盘的所述通孔对齐。进料斗的设置方便进料并可对豆料短暂的储存。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斗上设有流量调节组件。进料斗通过一段竖直的直线段进入磨盘内,可在直线段上设置流量调节组件,用以调节豆料进入机罩内的流量的大小。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槽设有出料口,且所述收集槽的底面向所述出料口倾斜。便于对豆浆进行收集。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处设有收集箱。收集箱用于收集豆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豆类磨削装置,通过升降机构对磨盘的升降进行控制,可改变磨盘的第一磨齿与磨座的第二磨齿之间的距离,在磨削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使得磨盘向磨座施加压力,可提高对豆料的破碎磨削效率。2、通过高速旋转的磨盘和反向高速旋转的磨座磨削豆料,磨削效率高。3、通过设置呈渐开线的磨齿以及第一磨齿的齿沟深径向变浅,使得出料效率高。4、装置适用于工厂大规模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磨盘及进料斗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磨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部件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豆类磨削装置,包括:机架1、磨盘2、第一驱动件3、升降机构4、磨座5及收集槽6。请一并参阅图2,磨盘2可升降地设于机架1上,磨盘2包括磨削体21和传动齿22,磨削体21的底面设有沿磨削体21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磨齿23,磨削体21轴心处设有通孔2a,传动齿22设于磨削体21的圆周表面上。具体地,磨盘2为圆柱体且竖直安装,第一磨齿23设于底面,第一磨齿23以磨盘2的中心呈渐开线向外延伸。第一磨齿23呈渐开线便于出料。两第一磨齿23之间的齿沟深沿磨削体21的径向向外变浅。由于豆料是从磨盘2的轴心进入,齿沟深从轴心向外变浅使得豆料易进入第一磨齿23,并在磨盘2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将较细的豆料沿径向朝外挤,便于出料。磨削体21轴心处设有通孔2a使得磨盘2内进料均匀,磨料均匀,出料也比较均匀,且使磨盘2在磨削过程中受到的豆料颗粒给予磨盘2的反作用力均匀分布,致使整个磨削装置受力均匀,减小振动。第一驱动件3固设于机架1上,驱动件与传动齿22连接,驱动磨盘2转动。具体地,第一驱动件3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及介齿轮32,磨盘2的外表圆周上设置的传动齿22与介齿轮32啮合,介齿轮32与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驱动电机31驱动磨盘2旋转。磨盘2上的传动齿22比介齿轮32的齿的长度要长,保证磨盘2升降时传动齿22与介齿轮32始终啮合,使得磨盘2沿轴向升降运动后,介齿轮32始终可以驱动磨盘2转动。升降机构4固设于机架1上,升降机构4与磨盘2连接,驱动磨盘2升降。具体地,磨盘2外表面的上部安装一个支承轴承41,支承轴承41的外圈与支撑架42连接,支撑架42在磨盘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液压缸43,液压缸43固设于机架1上,液压缸43同步动作可驱动磨盘2沿其轴向运动从而实现磨盘2的施加压力的目的。磨座5设于机架1上,磨座5的上表面设有沿磨座5的径向延伸的第二磨齿51,第二磨齿51与第一磨齿23相对。具体地,磨座5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件7,磨座5的旋转方向与磨盘2的旋转方向相反。驱动磨座5向磨盘2的相反方向旋转,相当于加快了磨盘2与磨座5间的相对旋转速度,提升了磨削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磨削的效率,且使得豆料在磨座5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运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7包括减速机71及第二驱动电机72。磨座5竖直与磨盘2对齐且相对安装,磨座5上设有传动连接段,传动连接段通过减速机71与第二驱动电机72连接,传动连接段安装在减速机71中,减速机71的输出方向竖直朝上,减速机71的输入轴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豆类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机架,设于地面上;/n磨盘,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盘包括磨削体和传动齿,所述磨削体的底面设有沿所述磨削体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磨齿,所述磨削体轴心处设有通孔,所述传动齿设于所述磨削体的圆周表面上;/n第一驱动件,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齿连接,驱动所述磨盘转动;/n升降机构,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磨盘连接,驱动所述磨盘升降;/n磨座,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座的上表面设有沿所述磨座的径向延伸的第二磨齿,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相对;及/n收集槽,设于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的磨削面的圆周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豆类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设于地面上;
磨盘,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盘包括磨削体和传动齿,所述磨削体的底面设有沿所述磨削体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磨齿,所述磨削体轴心处设有通孔,所述传动齿设于所述磨削体的圆周表面上;
第一驱动件,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齿连接,驱动所述磨盘转动;
升降机构,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磨盘连接,驱动所述磨盘升降;
磨座,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磨座的上表面设有沿所述磨座的径向延伸的第二磨齿,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相对;及
收集槽,设于所述第二磨齿与所述第一磨齿的磨削面的圆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类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磨座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磨盘的旋转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仕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