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029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所述陶瓷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上的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坯体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白云土50~70份、石英10~25份、长石10~25份、氧化钴2~5份、硅藻土15~20份、粘土5~20份、硅酸钙8~15份、魔芋葡甘聚糖4~8份;所述釉层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石英28~32份、长石26~30份、硼砂14~18份、白云土6~10份、高岭土8~12份、氧化锌3~7份、硅酸钠5~10份、氧化硅5~10份、氧化硼4~6份、颜料5~1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其吸水率低于1%,解决了中低温陶瓷吸水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本申请为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及其制造工艺》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7-11-11,申请号为201711108914.X。
本专利技术属于陶瓷生产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中温陶瓷是指烧成温度在1000~1200℃左右的陶瓷,按材料主要化学组成可分为氧化物,低温陶瓷是指烧成温度在700~900℃左右的陶瓷,中低温陶瓷的烧成温度低,消耗的能源少,烧成时间短的优点,同时,其具有颜色木滞、瓷质粗糙、易碎、吸水率高的缺点,因此,探索一种中烧成温度低、吸水率低的陶瓷具有巨大的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烧制的陶瓷具有颜色鲜亮、瓷质细腻、陶质坚固、无毒、耐热、耐腐化、吸水率低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上的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坯体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白云土50~70份、石英10~25份、长石10~25份、氧化钴2~5份、硅藻土15~20份、粘土5~20份、硅酸钙8~15份、魔芋葡甘聚糖4~8份;所述釉层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石英28~32份、长石26~30份、硼砂14~18份、白云土6~10份、高岭土8~12份、氧化锌3~7份、硅酸钠5~10份、氧化硅5~10份、氧化硼4~6份、颜料5~10份。作为优选,所述坯体包括以下原料:所述坯体的制造采用如下原料:白云土63份、石英18份、长石18份、氧化钴4份、硅藻土17份、粘土15份、硅酸钙12份、魔芋葡甘聚糖6份;所述釉层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石英30份、长石28份、硼砂16份、白云土9份、高岭土11份、氧化锌5份、硅酸钠7份、氧化硅7份、氧化硼5份、颜料8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其步骤包括:步骤1:按照坯体原料配方分别称取各原料,将白云土、石英、长石、氧化钴混合后以60~180r/min的速率加水球磨30~60分钟,使其固含量为35~40%,接着加入硅藻土并搅拌,搅拌过程中依次加入粘土、硅酸钙、魔芋葡甘聚糖得到陶瓷泥料,将陶瓷泥料进行定型得到陶瓷粗坯体,之后利坯得到陶瓷坯体,采用碱性凝胶剂配制pH为8.5~9.5的溶液,将陶瓷坯体浸入其中并升温至65~80℃保温5~20分钟,之后取出并在常温下晾干得到固化陶瓷坯体,其中,所述碱性凝胶剂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至少一种;步骤2:之后按照釉层原料配比分别称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后以200~400r/min的速率加水球磨40~60分钟得到釉水,将釉水在真空度为10-2~10-1MPa、温度为30~60℃条件下真空去泡3~20分钟,使其固含量为45~65%;步骤3:将釉水喷涂于上述步骤1得到固化陶瓷坯体内外表面并在30~60℃下烘制10~20分钟至釉水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最后在750~950℃下烧制30~180分钟,得到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本专利技术采用坯体与釉层原料以及其制造工艺原理如下:白云土、石英、长石、氧化钴作为陶瓷坯体的主料,将其混合后进行球磨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因其颗粒间的磨擦而使颗粒变小,控制加入水的量,球磨后得到固含量为35~40%的浆料,之后加入的硅藻土具有优良的悬浮性能与吸附性能,还能增强制得陶瓷的强度、耐热、耐磨、抗老化性能,之后加入粘土、硅酸钙、魔芋葡甘聚糖得到泥料,其中粘土是颗粒小于2微米且可塑性强的硅酸铝盐,硅酸钙有助于提高泥料的黏性,魔芋葡甘聚糖具有高强度的凝胶特性,有利于泥料进行定型得到陶瓷粗坯体,之后利坯得到陶瓷坯体;在步骤2中,采用碱性凝胶剂配制pH为8.5~9.5的溶液,将坯体浸入其中并升温至65~80℃保温浸泡5~20分钟,陶瓷坯体中的魔芋葡甘聚糖在此条件下凝结,从而使陶瓷坯体固化,增加陶瓷坯体的强度,得到强化陶瓷坯体;之后配制釉水,因其在配制过程中进行搅拌,其中做对产生泡沫,因此要在真空度为10-2~10-1、温度为30~60℃条件下真空去泡,从而避免烧制后得到陶瓷的釉层中存在气泡,之后将真空除泡后的釉水喷镀于固化陶瓷坯体上并烘干,最后在750~950℃下烧制30~180分钟,得到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的搅拌速率为120~135r/min,此速率下的搅拌可使各原料充分、均匀的混合。作为另一优选,所述步骤1中采用碱性凝胶剂配制溶液的pH为9.0±0.1,此pH值下,陶瓷坯体中的魔芋葡甘聚糖的凝结的速度最快,从而快速得到固化陶瓷。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原料配方与工艺制造的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具有易于清洁,不会吸附异味,不会发生釉面的龟裂和局部漏水现象,使用寿命长的特点。(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在制造过程中,坯体中的魔芋葡甘聚糖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凝结,将陶瓷坯体进行了固化,烧制得到陶瓷制品后,其吸水率低于1%,解决了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吸水率低的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上的釉层,所述坯体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白云土50份、石英10份、长石10份、氧化钴2份、硅藻土15份、粘土5份、硅酸钙8份、魔芋葡甘聚糖4份;所述釉层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得:石英28份、长石26份、硼砂14份、白云土6份、高岭土8份、氧化锌3份、硅酸钠5份、氧化硅5份、氧化硼4份、颜料5份。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造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工艺,其步骤包括:步骤1:按照坯体原料配方分别称取各原料,将白云土、石英、长石、氧化钴混合后加水球磨30分钟,使其固含量为35%,接着加入硅藻土并以60r/min的速率搅拌,搅拌过程中依次加入粘土、硅酸钙、魔芋葡甘聚糖得到陶瓷泥料,将陶瓷泥料进行定型得到陶瓷粗坯体,之后利坯得到陶瓷坯体,采用氢氧化钠作为碱性凝胶剂配制pH为8.5的溶液,将陶瓷坯体浸入其中并升温至65℃保温20分钟,之后取出并在常温下晾干得到固化陶瓷坯体;步骤2:按照釉层原料配比分别称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后以200r/min的速率加水球磨60分钟得到釉水,将釉水在真空度为1×10-2MPa、温度为30℃条件下真空去泡5分钟,使其固含量为65%;步骤3:将釉水喷涂于上述步骤1得到固化的陶瓷坯体内外表面并在30℃下烘制20分钟至釉水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最后在750℃下烧制180分钟,得到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对本专利技术制得的陶瓷进行吸水性测试,取5片陶瓷片,洗净后烘干,分别称其重量,之后将陶瓷片分隔后置于蒸馏水中,煮沸3小时,期间水面保持高于陶瓷片10mm以上,之后将陶瓷片捞出,用已吸水饱和的布揩去陶瓷片表面附着的水,迅速分别称量其重量,之后通过通过公式计算出各陶瓷片吸水率,计算陶瓷片的平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其步骤为:/n步骤1:按照坯体原料配方分别称取各原料,将白云土、石英、长石、氧化钴混合后加水球磨60分钟,使其固含量为40%,接着加入硅藻土并以180r/min的速率搅拌,搅拌过程中依次加入粘土、硅酸钙、魔芋葡甘聚糖得到陶瓷泥料,将陶瓷泥料进行定型得到陶瓷粗坯体,之后利坯得到陶瓷坯体,采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作为碱性凝胶剂配制pH为9.5的溶液,将陶瓷坯体浸入其中并升温至65~80℃保温5~20分钟,之后取出并在常温下晾干得到固化陶瓷坯体;/n步骤2:按照釉层原料配比分别称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后以400r/min的速率加水球磨40分钟得到釉水,将釉水在真空度为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低温烧成陶瓷制品的制造工艺,其步骤为:
步骤1:按照坯体原料配方分别称取各原料,将白云土、石英、长石、氧化钴混合后加水球磨60分钟,使其固含量为40%,接着加入硅藻土并以180r/min的速率搅拌,搅拌过程中依次加入粘土、硅酸钙、魔芋葡甘聚糖得到陶瓷泥料,将陶瓷泥料进行定型得到陶瓷粗坯体,之后利坯得到陶瓷坯体,采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作为碱性凝胶剂配制pH为9.5的溶液,将陶瓷坯体浸入其中并升温至65~80℃保温5~20分钟,之后取出并在常温下晾干得到固化陶瓷坯体;
步骤2:按照釉层原料配比分别称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后以400r/min的速率加水球磨40分钟得到釉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春材曾金钩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德化县优扬工艺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