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防潮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388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防潮鞋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中底和大底,所述大底上设有用于中底嵌入的凹槽,所述中底通过嵌入在凹槽内形成鞋底内面,所述中底上方设有鞋垫,所述大底上设有透气组件,所述透气组件包括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所述中底作用在排气组件上,所述排气组件和进气组件皆通过透气孔与中底相通,所述大底和中底上设有用于将中底上端气体导入至挤压槽内的L型进气孔,所述L型进气孔的进气口与中底上表面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的出气口与挤压槽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内设有单向吸气阀,所述单向吸气阀的吸气方向为L型进气孔至挤压槽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防潮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类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减震防潮鞋底。
技术介绍
当前鞋类作为日常用品已经更趋向与舒适和美观的方向发展,而鞋子在夏天或者冬天使用时候往往会出现太冷冻脚或者太闷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鞋子的舒适度,而市场上的鞋子通常都是通过鞋面采用网透气网面制成,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的效果并不好,无法有效的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空气循环的减震防潮鞋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减震防潮鞋底,包括中底和大底,所述大底上设有用于中底嵌入的凹槽,所述中底通过嵌入在凹槽内形成鞋底内面,所述中底上方设有鞋垫,所述大底上设有透气组件,所述透气组件包括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所述中底作用在排气组件上,所述排气组件和进气组件皆通过透气孔与中底相通,所述大底和中底上设有用于将中底上端气体导入至挤压槽内的L型进气孔,所述L型进气孔的进气口与中底上表面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的出气口与挤压槽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内设有单向吸气阀,所述单向吸气阀的吸气方向为L型进气孔至挤压槽内。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挤压装置和单向排气阀,所述大底后脚跟处设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上设有若干个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固定在中底对应着挤压槽上,所述挤压槽底面的大底上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处设有所述单向排气阀,所述单向排气阀排气方向为挤压槽至鞋外。进一步的,所述挤压装置包括T型挤压头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挤压槽内侧底面上,所述T型挤压头外套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T型挤压头固定,固定座内设有环形插槽和插口,所述T型挤压头向下作用后插入插口中,且带动弹簧插入环形插槽内。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组件包括气囊和单向进气阀,所述大底底面上设有凹型卡座,所述气囊位于凹型卡座内,所述气囊连接第二透气孔且向上延伸至大底上表面,单向进气阀设置在气囊和第二透气孔的连接处,所述单向进气阀的进气方向为气囊至第二透气孔,所述气囊底面设有常闭开口,所述常闭开口在气囊收到挤压而收缩后打开进气。进一步的,所述中底前掌处设有若干个第三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与第三透气孔导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使用者通过作用在中底后端,挤压下方的排气组件,将鞋内空气向下端排气单向阀挤压出去,即达到减震效果又实现排气功能;2、大底上设有进气组件,与排气组件结合使用,使鞋内部形成空气的循环流通,防潮且透气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鞋底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中鞋底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大底;10、L型进气孔;100、单向吸气阀;11、第二透气孔;12、挤压槽;13、第一透气孔;130、单向排气阀;14、凹槽;2、中底;20、第三透气孔;30、气囊;31、单向进气阀;32、常闭开口;4、挤压装置;40、T型挤压头;41、弹簧;42、固定座;420、插口;421、环形插槽;5、鞋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参照图1至3所示,这种减震防潮鞋底,包括中底2和大底1,大底1上设有用于中底2嵌入的凹槽14,中底2通过嵌入在凹槽14内形成鞋底内面,中底2上方设有鞋垫5,大底1上设有透气组件,透气组件包括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中底2作用在排气组件上,排气组件和进气组件皆通过透气孔与中底2相通,大底1和中底2上设有用于将中底2上端气体导入至挤压槽12内的L型进气孔10,L型进气孔10的进气口与中底2上表面导通,L型进气孔10的出气口与挤压槽12导通,L型进气孔10内设有单向吸气阀100,单向吸气阀100的吸气方向为L型进气孔10至挤压槽12内,排气组件包括挤压装置4和单向排气阀130,大底1后脚跟处设有挤压槽12,挤压槽12上设有若干个挤压装置4,所述挤压装置4固定在中底2对应着挤压槽12上,挤压槽12底面的大底1上设有第一透气孔13,第一透气孔13处设有单向排气阀130,单向排气阀130排气方向为挤压槽12至鞋外,挤压装置4包括T型挤压头40和固定座42,固定座42固定在挤压槽12内侧底面上,T型挤压头40外套有弹簧41,弹簧41一端与T型挤压头40固定,固定座42内设有环形插槽421和插口420,T型挤压头40向下作用后插入插口420中,且带动弹簧41插入环形插槽421内,进气组件包括气囊30(采用弹性气囊30)和单向进气阀31,所大底1底面上设有凹型卡座,气囊30位于凹型卡座内,气囊30连接第二透气孔11且向上延伸至大底1上表面,单向进气阀31设置在气囊30和第二透气孔11的连接处,单向进气阀31的进气方向为气囊30至第二透气孔11,气囊30底面设有常闭开口32,常闭开口32在气囊30收到挤压而收缩后打开进气,中底2前掌处设有若干个第三透气孔20,第二透气孔11与第三透气孔20导通。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向下踩后,中底2后端的T型挤压头40向下按压,将挤压槽12内的空气通过单向排气阀130排出,抬脚后弹簧41带动T型挤压头40复位,而前脚掌底部的气囊30挤压后由于常闭开口32关闭,因此通过单向进气阀31将气囊30内的气体挤压进第二透气孔11内,而在脚抬起来后气囊30复位由于气囊30内没有空气导致内外压强不同,因此外界空气通过常闭开口32压进气囊30内,而由于挤压槽12内的空气向下踩而挤压出去后挤压槽12内形成负压,而单向排气阀130无法进气,因此鞋内的空气自动从L型进气孔10的单向吸气阀100被吸入至挤压槽12内,因此形成空气循环。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防潮鞋底,包括中底(2)和大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1)上设有用于中底(2)嵌入的凹槽(14),所述中底(2)通过嵌入在凹槽(14)内形成鞋底内面,所述中底(2)上方设有鞋垫(5),所述大底(1)上设有透气组件,所述透气组件包括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所述中底(2)作用在排气组件上,所述排气组件和进气组件皆通过透气孔与中底(2)相通,所述大底(1)和中底(2)上设有用于将中底(2)上端气体导入至挤压槽(12)内的L型进气孔(10),所述L型进气孔(10)的进气口与中底(2)上表面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10)的出气口与挤压槽(12)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10)内设有单向吸气阀(100),所述单向吸气阀(100)的吸气方向为L型进气孔(10)至挤压槽(1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防潮鞋底,包括中底(2)和大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1)上设有用于中底(2)嵌入的凹槽(14),所述中底(2)通过嵌入在凹槽(14)内形成鞋底内面,所述中底(2)上方设有鞋垫(5),所述大底(1)上设有透气组件,所述透气组件包括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所述中底(2)作用在排气组件上,所述排气组件和进气组件皆通过透气孔与中底(2)相通,所述大底(1)和中底(2)上设有用于将中底(2)上端气体导入至挤压槽(12)内的L型进气孔(10),所述L型进气孔(10)的进气口与中底(2)上表面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10)的出气口与挤压槽(12)导通,所述L型进气孔(10)内设有单向吸气阀(100),所述单向吸气阀(100)的吸气方向为L型进气孔(10)至挤压槽(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防潮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挤压装置(4)和单向排气阀(130),所述大底(1)后脚跟处设有挤压槽(12),所述挤压槽(12)上设有若干个挤压装置(4),所述挤压装置(4)固定在中底(2)对应着挤压槽上,所述挤压槽(12)底面的大底(1)上设有第一透气孔(13),所述第一透气孔(13)处设有所述单向排气阀(130),所述单向排气阀(130)排气方向为挤压槽(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秀华杨汉相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中胤鞋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