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67537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设置有座体、夹持套件及导电套件。平衡框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插接头与外界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插接头的散热能力;散热通道的开设,使得插接头的热量能够顺着散热通道快速散发至外界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了插接头的散热能力;夹持套件的设置,使得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能够对背光灯条进行支撑及固定,防止背光灯条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弯曲变形而损坏;尤其重要的是,在工人操作背光灯条上的连接口与插接头相插接时,会对插接头及背光灯条的连接口均造成一定的冲击,而缓冲组件的设置,则能够有效地缓冲及吸收这种冲击,有效地避免插接头在这种冲击下损坏,提高了测试治具的插接可靠性及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
本技术涉及测试治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
技术介绍
一般的,显示器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模组、控制并发出各项指示的机芯、电源及用于保护显示器内部构件的机壳,其中,液晶模组中设置有背光源,背光源用于产生光源,但是,因其自身的光源扩散面一般较小,故而一般会设置光扩散板,以对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在较大的平面范围内均匀扩散,使得背光源产生的光能够以面的方式对外界进行传播。如今,一般将若干灯珠装配至电路板上组成背光灯条,然后将背光灯条作为背光源置于液晶模组之中,最后将背光灯条上的连接口与机芯的插口连接,如此,机芯即能够通过插口及连接口控制背光灯条发光。根据背光灯条与光扩散板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可以将背光灯条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侧下式背光灯条的连接口一般与灯珠位于电路板的同一侧上,而直下背光灯条的连接口与灯珠则分别位于电路板的两侧。在背光灯条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背光灯条在制成之后还需要进行功能测试,测试,检测背光灯条能否正常工作,现今,制造商一般是通过灯条测试治具来对背光灯条进行功能测试的,而针对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背光灯条,治具又可以分为直下式测试治具和侧入式测试治具两种。其中,直下式测试治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地不足之处,首先,在工人操作背光灯条上的连接口与治具上的插头相插接时,由于连接口与插头之间缺少一定的缓冲,而工人又需要用力完成插接操作,因而很容易导致插头与连接口之间发生损坏,灯条与治具间的插接可靠性较差;其次,治具上的插头是用于将电流传输至背光灯条上的,电流的产生意味着热量的产生,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治具与灯条的插接位置处常常会持续地积蓄热量,当热量积蓄过大时,插头就会过热烧毁;此外,在对一些长度较长的背光灯条进行检测时,现有的治具普遍都无法对灯条进行支撑及固定,在测试过程中,背光灯条的电路板不仅会在自重的情况下发生一定的形变,电路板还很容易相对治具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导致连接口与插头之间产生一股相互扭转的作用力,当转动趋势较大时,就会导致连接口与插头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将插接位置处的热量快速散发至外界的;还能够对灯条进行支撑及固定的;且插接可靠性较高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包括:座体;夹持套件,所述夹持套件包括导轨及两个支撑块,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各所述支撑块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在一个所述支撑块中,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两个夹持板,两个所述夹持板之间设置有夹持区,所述夹持区用于容置背光灯条的电路板,且两个所述夹持板均用于夹持背光灯条的电路板;及导电套件,所述导电套件包括散热座、插接头及缓冲组件,所述散热座设置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散热座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散热通道及安装孔,所述散热通道贯穿所述散热座,所述插接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插接头位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上方,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平衡框、缓冲套筒及缓冲弹簧,所述平衡框套设于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平衡框能够相对所述插接头滑动,所述缓冲套筒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缓冲套筒与所述平衡框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套筒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四个所述安装孔,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四个所述缓冲套筒及四个所述缓冲弹簧,各所述缓冲套筒一一对应滑动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内,且各所述缓冲套筒均与所述平衡框连接,各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套筒内,且各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框具有矩形横截面,各所述缓冲套筒到所述平衡框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且相邻两个所述缓冲套筒之间设置有间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缓冲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头上设置有插接倒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夹持板上均设置有若干半圆凸起部,相邻两个所述半圆凸起部之间设置有间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框与所述缓冲套筒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还包括支撑套件,所述支撑套件包括支撑腿及滚轮,所述支撑腿设置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支撑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插接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容置槽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所述支撑块中,两个所述夹持板分别以所述支撑块的中心轴线互相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设置有座体、夹持套件及导电套件。平衡框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插接头与外界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插接头的散热能力;散热通道的开设,使得插接头的热量能够顺着散热通道快速散发至外界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了插接头的散热能力;夹持套件的设置,使得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能够对背光灯条进行支撑及固定,防止背光灯条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弯曲变形而损坏;尤其重要的是,在工人操作背光灯条上的连接口与插接头相插接时,会对插接头及背光灯条的连接口均造成一定的冲击,而缓冲组件的设置,则能够有效地缓冲及吸收这种冲击,有效地避免插接头在这种冲击下损坏,提高了测试治具的插接可靠性及耐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导电套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背光灯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座体;/n夹持套件,所述夹持套件包括导轨及两个支撑块,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各所述支撑块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在一个所述支撑块中,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两个夹持板,两个所述夹持板之间设置有夹持区,所述夹持区用于容置背光灯条,且两个所述夹持板均用于夹持背光灯条的电路板;及/n导电套件,所述导电套件包括散热座、插接头及缓冲组件,所述散热座设置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散热座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散热通道及安装孔,所述散热通道贯穿所述散热座,所述插接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插接头位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上方,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平衡框、缓冲套筒及缓冲弹簧,所述平衡框套设于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平衡框能够相对所述插接头滑动,所述缓冲套筒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缓冲套筒与所述平衡框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套筒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
夹持套件,所述夹持套件包括导轨及两个支撑块,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各所述支撑块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在一个所述支撑块中,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两个夹持板,两个所述夹持板之间设置有夹持区,所述夹持区用于容置背光灯条,且两个所述夹持板均用于夹持背光灯条的电路板;及
导电套件,所述导电套件包括散热座、插接头及缓冲组件,所述散热座设置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散热座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散热通道及安装孔,所述散热通道贯穿所述散热座,所述插接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插接头位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上方,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平衡框、缓冲套筒及缓冲弹簧,所述平衡框套设于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平衡框能够相对所述插接头滑动,所述缓冲套筒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缓冲套筒与所述平衡框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套筒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灯条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四个所述安装孔,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四个所述缓冲套筒及四个所述缓冲弹簧,各所述缓冲套筒一一对应滑动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内,且各所述缓冲套筒均与所述平衡框连接,各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套筒内,且各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雷熊书明廖诚威庄利然王婷婷邓缨霞黄丽徐颂龚雪钟燕青李峰胜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炬能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