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回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6158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分离回收方法,能够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具有:分离工序,将复合体微粒输送至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附近,对输送的复合体微粒赋予朝向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流动的流体和包含与所述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的分量的外力,分离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以及回收工序,通过流体的流动将分离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向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内部输送从而回收,并且将分离的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向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离开的方向输送从而回收,在分离工序中,对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赋予的外力比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赋予的外力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分离回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碳纳米管(以下有时称作“CNT”。)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由于机械强度、滑动特性、柔软性、半导体及金属导电性、导热性等各种各样的特性优异且化学稳定性也高,所以不断应用于广泛用途。因此,近年来,研究着高效且低成本地制造具有这样优异的特性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通过对承载了由Fe和Al形成的催化剂的支承基材表面以规定的分压使由乙炔、二氧化碳以及惰性气体形成的原料气体流通,使碳纳米管在支承基材上合成。进而,也研究着作为支承基材使用微粒状的支承基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57229号;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14560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作为将合成的碳纳米管从支承基材剥离从而回收的方法,要求一种更加简便的分离回收方法,能够从复合体微粒分离微粒状支承基材和碳纳米管并分别回收,该复合体微粒是从微粒状支承基材剥离碳纳米管之前的复合体微粒。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分离回收方法,能够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如果利用外力和作为该外力的反作用力的流体的流动(例如,离心力和作为该离心力的反作用力的由气流形成的气涡),则能够更加简便地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以至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是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离并回收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离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分离工序,将所述复合体微粒输送至用于使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过从而回收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附近,对输送的所述复合体微粒赋予朝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流动的流体和包含与所述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的分量的外力,分离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以及回收工序,通过所述流体的流动将分离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内部输送从而回收,并且将分离的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向从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离开的方向输送从而回收,在所述分离工序中,对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赋予的所述外力比对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赋予的所述外力大。像这样,如果利用外力和流体的流动,则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中,优选所述流体包含空气和/或惰性气体。如果流体包含空气和/或惰性气体,则能够防止流体和复合体微粒进行反应。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中,优选所述外力包含重力和/或通过使所述复合体微粒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如果外力包含重力和/或通过使复合体微粒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则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中,优选所述流体的线流速v(m/s)和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真密度p(g/cm3)之比v/p为1以上。如果流体的线流速v(m/s)和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真密度p(g/cm3)之比v/p为1以上,则能够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回收率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真密度”的意思是“根据测定对象自身的体积计算的密度”。此外,“真密度”能够通过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中,优选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真密度和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真密度之比(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真密度/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真密度)为2以上。如果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真密度和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真密度之比为2以上,则能够降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混入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回收部的量,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回收率提高。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中,优选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堆积密度和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堆积密度之比(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堆积密度/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堆积密度)为10以上。如果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堆积密度和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堆积密度之比为10以上,则能够防止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混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回收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堆积密度”的意思是“将测定对象填充到规定的容器中,将该容器的内容积作为体积计算的密度”,以容器的内容积为体积,不仅是测定对象自身的体积,还包含测定对象间以及容器的间隙的体积。此外,“堆积密度”能够通过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分离回收方法,能够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的处理对象的复合体微粒的剖视图。图2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的一例的图(其1)。图2B是示出旋转缝隙的一例的作用的图。图3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的一例的图(其2)。图3B是示出构成旋转转子的旋转缝隙体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能够在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离并分别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时使用。(分离回收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是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离并回收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方法。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具有:将复合体微粒输送至用于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过从而回收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附近,对输送的复合体微粒施加赋予朝向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流动的流体和包含与所述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的分量的外力,分离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工序(分离工序);以及通过流体的流动将分离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向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内部输送从而回收,并且将分离的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向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离开的方向输送从而回收的工序(回收工序),还任选地具有其他工序。<复合体微粒>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回收方法的复合体微粒具有: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在该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覆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图1中,复合体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离回收方法,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离并回收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n分离工序,将所述复合体微粒输送至用于使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过从而回收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附近,对输送的所述复合体微粒赋予朝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流动的流体和包含与所述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的分量的外力,分离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以及/n回收工序,通过所述流体的流动将分离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内部输送从而回收,并且将分离的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向从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离开的方向输送从而回收,/n在所述分离工序中,对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赋予的所述外力比对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赋予的所述外力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30 JP 2018-0699831.一种分离回收方法,从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的表面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覆盖的复合体微粒分离并回收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和覆盖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
分离工序,将所述复合体微粒输送至用于使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过从而回收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附近,对输送的所述复合体微粒赋予朝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入口流动的流体和包含与所述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的分量的外力,分离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以及
回收工序,通过所述流体的流动将分离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向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的内部输送从而回收,并且将分离的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向从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道离开的方向输送从而回收,
在所述分离工序中,对所述陶瓷微粒状支承基材赋予的所述外力比对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赋予的所述外力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乡孝刚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