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乐霄专利>正文

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604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包括水平的吸热板,设置在所述吸热板内部的至少一个流道腔,以及对应所述流道腔且水平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散热管;所述吸热板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散热管的导热柱,所述散热管靠近两端的部位分别通过流通管与对应的所述流道腔两端对应连通,且所述散热管上转动贯穿有水平的螺旋杆轴,所述螺旋杆轴上位于所述散热管内的部位设置有正反螺旋叶片,所述螺旋杆轴位于所述散热管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反转扇叶,所述螺旋杆轴两端的正反转扇叶旋转时所吹出的风的流向沿所述散热管轴向方向流动且流向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助于促使热量更好的排散,加快热量的散发效率,保证电子元器件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散热冷却装置
,尤其涉及到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央处理器等发热电子元件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亦相应增加,为了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以保障电子元件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如果不能将电子元件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发散出去,就严重影响它的工作性能,散热用的冷却器作为电子元件冷却的主要器件也得到了显著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该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包括水平的吸热板,设置在所述吸热板内部的至少一个流道腔,以及对应所述流道腔且水平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散热管;所述吸热板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散热管的导热柱,所述散热管靠近两端的部位分别通过流通管与对应的所述流道腔两端对应连通,且所述散热管上转动贯穿有水平的螺旋杆轴,所述螺旋杆轴上位于所述散热管内的部位设置有正反螺旋叶片,所述螺旋杆轴位于所述散热管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反转扇叶,所述螺旋杆轴两端的正反转扇叶旋转时所吹出的风的流向沿所述散热管轴向方向流动且流向相同。优选的,所述吸热板底部为与电子元器件的热源相接触的受热面,所述受热面上涂覆有导热硅脂。优选的,所述流道腔内流动有冷却液。优选的,所述螺旋杆轴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所述散热管两端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外壁上沿所述散热管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散热翅片。优选的,所述流通管远离所述散热管的一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流道腔内底部。在上述实施例中,外界风吹动正反转扇叶时,能实现冷却液在流道腔和散热管中流动以形成回路,冷却液在流道腔中吸热并在散热管中散热冷却后返回流道腔,在正反螺旋叶片的作用下能使冷却液与散热管充分接触进行散热,在正反转扇叶的作用下能使冷却液在散热管中加快散热冷却的速度,提高冷却液的散热冷却效果,同时,正反转扇叶吹出的风流经散热管外壁及散热翅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而且散热管两端的正反转扇叶所吹出的风流向一致,可实现一端的正反转扇叶用于向另一端的正反转扇叶方向吹风,而另一端的正反转扇叶又向远离两个正反转扇叶的方向引风,在很大程度上能进一步提高散热的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吸热板;2-流道腔;3-散热管;4-导热柱;5-流通管;6-螺旋杆轴;7-正反螺旋叶片;8-正反转扇叶;9-导热硅脂;10-密封轴承;11-散热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为了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包括水平设置的的吸热板1,吸热板1的材质为导热效果良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铜或铝。吸热板1底部为与电子元器件的热源相接触的受热面,所述受热面上涂覆有导热硅脂9,电子元器件的热源散出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脂9向吸热板1传导。请结合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吸热板1内部设置至少一个流道腔2,流道腔2在吸热板1内部沿吸热板1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流道腔2内流动有冷却液,冷却液为现有用于冷却电子元器件的冷却介质。此外,位于吸热板1上方对应流道腔2设置有水平的散热管3,散热管3的材质采用散热效果良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铜或铝。除此之外,在吸热板1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散热管3的导热柱4,导热柱4竖直设置,导热柱4下端与吸热板1顶部固定焊接,导热柱4上端与散热管3底部固定焊接,导热柱4将吸热板1的热量向散热管3传导,导热柱4的材质采用散热效果良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铜或铝。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3靠近两端的部位分别通过流通管5与对应的流道腔2两端对应连通,流通管5竖直设置,流通管5上端与散热管3底部固定焊接并与散热管3内部连通,流通管5远离散热管3的一端即下端延伸至对应的流道腔2内的底部,流通管5贯穿吸热板1顶部并与吸热板1顶部密封固定焊接,流通管5的材质采用散热效果良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铜或铝。继续参考图2,在散热管3上转动贯穿有水平的螺旋杆轴6,螺旋杆轴6上位于散热管3内的部位设置有正反螺旋叶片7,螺旋杆轴6位于散热管3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反转扇叶8,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杆轴6两端的正反转扇叶8旋转时所吹出的风的流向沿散热管3轴向方向流动且流向相同。具体设置时,请继续参考图1、图2并结合图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螺旋杆轴6分别通过密封轴承10与散热管3两端转动连接。具体的,在散热管3两端分别开口,并在每一开口中密封固定焊接一密封轴承10,螺旋杆轴6密封固定插接在密封轴承10的内圈中。使用时,吸热板1底部受热面上的导热硅脂9与电子元器件的热源相接触,电子元器件热源散出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脂9向吸热板1传导,吸热板1吸收的热量通过导热柱4向散热管3传导,最终通过散热管3将热量散去,以保证电子元器件正常运转;为了增强散热管3的散热效果,如图1所示,在散热管3外壁上沿散热管3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散热翅片11,散热翅片11固定焊接在散热管3顶部,散热翅片11的材质采用散热效果良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铜或铝;外界风吹动正反转扇叶8时,正反转扇叶8带动螺旋杆轴6正转或反转,螺旋杆轴6带动正反螺旋叶片7在散热管3内正转或反转,正反螺旋叶片7在散热管3内正转或反转时,能通过散热管3上其中一散热管3抽取对应的流道腔2内的冷却液进入散热管3,冷却液在散热管3散热冷却后通过散热管3上另外一散热管3回流至对应的流道腔2以形成冷却回路,冷却液在散热管3内随正反螺旋叶片7转动而不断与散热管3的内壁接触换热,同时,散热管3两端的正反转扇叶8吹出的风轴向流经散热管3的外壁,并且两端的正反转扇叶8吹出的风流向相同,这样有助于冷却液在散热管3内换热冷却,以保证对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果,确保电子元器件正常运转;将电子元器件及本散热用冷却器安装在装配外壳中,在装配外壳对应本散热用冷却器的正反转扇叶8处留有进风口,进风口垂直正反转扇叶8吹出的风的流经方向,外界风通过进风口进入装配外壳中正好吹动正反转扇叶8转动,同时在装配外壳上设置出风口,出风口处于正反转扇叶8吹出的风的流经方向的末端。通过上述描述不难看出,外界风吹动正反转扇叶8时,能实现冷却液在流道腔2和散热管3中流动以形成回路,冷却液在流道腔2中吸热并在散热管3中散热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的吸热板,设置在所述吸热板内部的至少一个流道腔,以及对应所述流道腔且水平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散热管;所述吸热板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散热管的导热柱,所述散热管靠近两端的部位分别通过流通管与对应的所述流道腔两端对应连通,且所述散热管上转动贯穿有水平的螺旋杆轴,所述螺旋杆轴上位于所述散热管内的部位设置有正反螺旋叶片,所述螺旋杆轴位于所述散热管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反转扇叶,所述螺旋杆轴两端的正反转扇叶旋转时所吹出的风的流向沿所述散热管轴向方向流动且流向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的吸热板,设置在所述吸热板内部的至少一个流道腔,以及对应所述流道腔且水平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散热管;所述吸热板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散热管的导热柱,所述散热管靠近两端的部位分别通过流通管与对应的所述流道腔两端对应连通,且所述散热管上转动贯穿有水平的螺旋杆轴,所述螺旋杆轴上位于所述散热管内的部位设置有正反螺旋叶片,所述螺旋杆轴位于所述散热管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反转扇叶,所述螺旋杆轴两端的正反转扇叶旋转时所吹出的风的流向沿所述散热管轴向方向流动且流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散热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乐霄
申请(专利权)人:林乐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