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64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差分传输线对间隔设置于第一地墙线与第二地墙线之间,其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第一传输线包括与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五段和由第五段直延伸并与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六段;第二传输线包括与第五段平行且间隔的第七段和由第七段直延伸并与第六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八段;第一端、第三端、第五段及第七段的首端相互平齐;第二段、第四段、第六段及第八段的尾端相互平齐;第一传输线的宽度大于第二传输线的宽度。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性能好、设计自由度高、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讯
,尤其涉及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并且该类电子产品都更新为增加天线系统使其具有通讯功能的电子通讯产品。差分传输线被广泛应用于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电路设计,其包括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两地墙线以及间隔设置于两地墙线之间的差分信号线对。差分传输线对外部电磁干扰高度免疫,一个外部干扰信号几乎相同程度的影响差分信号线对的每一端,而差分信号的输出信号值由差分信号线对的两路信号线的电压差异决定,这样将忽视在差分信号对上出现的任何同样干扰。另外,对于信号线,不需要设置虚地,因为差分传输信号中间点是一个天然的虚地点,使得处理和传播双极信号有一个高真度。理想的构成差分传输线的两根信号线振幅相同,相位相反,因此,电路布版时,差分传输线的信号线线必须为等长、等宽、紧密靠近且同一层面的两根信号线。然而,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信号相对于低频通信而言,其频率较高,空间传输路径损耗较大,为了满足未来超高速通信应用传输距离的需求,多输入多输出阵列系统(Multi-inputMulti-output)被广泛的应用于5G通信系统中,此时,在实际阵列系统设计时,出于对整个系统结构对称和版图面积优化的考虑,不可避免的出现直角转弯结构,该直角转弯结构会使得差分信号线对中的两根信号线出现长度偏差,该长度偏差在频率较高的时候还上课能超过2度的电长度。因此,一对幅度和相位平衡的信号线在差分传输线的输入端,经过直角转弯结构,若信号线的宽度相同(即特征阻抗相同),则达到输出端时使得两信号线的幅度和相位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对整个阵列系统性能影响较大。若不使用直角转变结构,则严重局限了其设计运用范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好、运用范围广的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所述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包括:第一地墙线,所述第一地墙线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二段;第二地墙线,所述第二地墙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段和由所述第三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四段;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用于屏蔽邻近信号耦合干扰;以及,差分传输线对,所述差分传输线对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之间,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五段和由所述第五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六段;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五段平行且间隔的第七段和由所述第七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六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八段;所述第一端的首端、所述第三端的首端、所述第五段的首端以及所述第七段的首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所述第四段的尾端、所述第六段的尾端以及所述第八段的尾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比值为1.1-1.2。优选的,其特征在于,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比值为1.2。优选的,所述第一地墙线至所述第一传输线的间隔等于第二地墙线至所述第二传输线的间隔。优选的,所述第一传输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长度差,等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至所述第二传输线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之和的两倍。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第五段和由第五段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六段,形成垂直转角结构,并使得第五段与第一地墙线的第一段平行,第六段与第一地墙线的第二段平行;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第七段和由所述第七段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八段,形成垂直转角,并使得第七段与五段平行,第八段与第六段平行;通过设计使第一传输线的宽度大于第二传输线的宽度,以使得信号在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出端的幅度及相位一致,即将信号输入端与信号输出端的幅度相同且相位相同或相位偏差最小,从而极大程度提高了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的性能,且因垂直转角的设计使得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设计自由度更高,运用范围更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运用于八路合成功率放大器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对图2电路结构的增益仿真曲线图;图4为对图2电路结构的直流转化至射频信号的效率的仿真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100,所述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100包括:第一地墙线1、第二地墙线2以及差分传输线对3。第一地墙线1与第二地墙线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用于屏蔽邻近信号耦合干扰。所述第一地墙线1包括第一段11和由所述第一段11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二段12,即形成垂直转角结构。所述第二地墙线2包括第三段21和由所述第三段21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四段22,即形成垂直转角结构。其中,第三段21与第一段11平行且间隔设置,第四段22与第二段1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段11的首端与所述第三段21的首端平齐,所述第二段的尾端12与所述第四段22的尾端平齐。所述差分传输线对3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地墙线1与所述第二地墙线2之间,并与第一地墙线1或所述第二地墙线2平行。所述差分传输线对3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传输线31和第二传输线32。具体的,所述第一传输线31包括与所述第一段11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五段311和由所述第五段311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12平行且间隔的第六段312,即形成垂直转角结构。所述第二传输线32包括与所述第五段311平行且间隔的第七段321和由所述第七段321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六段312平行且间隔的第八段322,即形成垂直转角结构。所述第一端11的首端、所述第三端21的首端、所述第五段311的首端以及所述第七段321的首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入端Port1;所述第二段12的尾端、所述第四段22的尾端、所述第六段3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包括:/n第一地墙线,所述第一地墙线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二段;/n第二地墙线,所述第二地墙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段和由所述第三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四段;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用于屏蔽邻近信号耦合干扰;以及,/n差分传输线对,所述差分传输线对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之间,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五段和由所述第五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六段;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五段平行且间隔的第七段和由所述第七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六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八段;/n所述第一端的首端、所述第三端的首端、所述第五段的首端以及所述第七段的首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所述第四段的尾端、所述第六段的尾端以及所述第八段的尾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出端;/n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相位补偿差分传输线包括:
第一地墙线,所述第一地墙线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的尾端垂直延伸的第二段;
第二地墙线,所述第二地墙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段和由所述第三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四段;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用于屏蔽邻近信号耦合干扰;以及,
差分传输线对,所述差分传输线对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地墙线与所述第二地墙线之间,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五段和由所述第五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六段;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与所述第五段平行且间隔的第七段和由所述第七段的尾端垂直延伸并与所述第六段平行且间隔的第八段;
所述第一端的首端、所述第三端的首端、所述第五段的首端以及所述第七段的首端相互平齐并共同形成信号输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振兴石灿郑浩孙小鹏傅曦明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