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563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电池贴上二维码,然后再在电芯表面贴上表面保护膜;第二步:容量一致性筛选并分档;第三步:通过V1、R1进行初步OCV1筛选;第四步:电芯老化;第五步:进行OCV2筛选并分档;第六步:将分好档的电芯按一定数量串联,进行动态压差一致性筛选,将筛选合格的电池分档存放。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提高电芯分档容量差,同时结合静态配组及动态配组,提高筛选电池一致性以及电芯利用率,降低电池出货后期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电芯表面贴上二维码,方便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单体电池信息,可快速筛选不合格的电池以及对单体电池进行分档处理,降低人力及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具体涉及到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在3C产品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行,其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提升。目前,单体锂离子电池无论是在充放电及循环寿命性能上,还是在其安全性能上均能满足行业、国家和国际行业技术标准。但是,为了达到适用的电压和容量,不可避免电池要通过并联或串联或串并量进行扩容增压。一旦将多个单体电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使用,因各单体电池由于制造过程的一致性差异,导致其电压、容量、内阻等技术参数不匹配,进一步引起电池内部的欧姆极化阻抗,以及参加电池反应物质的传输阻抗的差异。若差异太大,必然产生在电池组工作时,各单体电池实时电压分配不均,造成过充电或过放电,以致电池组使用性能恶化,如容量下降,循环寿命急剧衰减,更有甚者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等问题。此外,现有锂离子电池配组方法通常采用静态配组方法,即测电池的容量、电压、内阻以及自放电,根据容量、电压、内阻以及自放电参数按分档标准同档配组。该配组方法未考虑到电池组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化学体系稳定性相关的电压、内阻、容量变化值,一旦静态配组未筛选的单体电池引入电池组,将会给电池组带来一定风险。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可精确筛选单体电池一致性的配组方法,以确保电池组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一致性以及单体电池的利用率,同时能准确剔除不合格电芯,减少电池组出货后不良现象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该配组方法是通过使用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对电池组进行分档处理,其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电池贴上二维码,然后再在电芯表面贴上表面保护膜;第二步:以0.2~0.5C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满电,截止电流0.02C;然后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再次对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至3.80V,以保证每个电池的电压一致性,同时记录电池放电容量,进行容量一致性筛选并分档;第三步:将第二步分容下柜电芯搁置2h~10h,然后测试电芯的电压V1及内阻R1,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进行初步OCV1筛选并分档,其中R1超过50mΩ的电池去除,电压V1超出3.760V~3.800V范围的电池去除;第四步:将第三步电芯高温老化3天,老化温度40~60℃,然后常温老化5~12天;第五步:将老化后的电芯进行电压V2和内阻R2测试,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同时算出两次电压压降K值,并进行OCV2筛选并分档,其中K值为(V1-V2)/老化时间,K值超过30mV/h的电芯去掉;第六步:将分好档的电芯按一定数量串联,进行动态压差一致性筛选,将筛选合格的电池分档存放。所述的第二步中电池放电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为1.01~1.08。所述的第二步中分档容量差不超过额定容量的2.5%。所述的第五步中按照电压差≤5mV、内阻差≤5mΩ、K值≤8mV/h分档。所述的第六步中动态压差≤50mV为合格。所述的分档组数不超过15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提高电芯分档容量差,同时结合静态配组及动态配组,提高筛选电池一致性以及电芯利用率,降低电池出货后期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电芯表面贴上二维码,方便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单体电池信息,可快速筛选不合格的电池以及对单体电池进行分档处理,降低人力及时间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配组的锂电池组容量保持率和放电末端压差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实施例1:以本公司726385P/5800mAh型号电芯通过三电芯串联配组为例。第一步:726385P/5800mAh型号电芯电池贴上二维码,然后再在电芯表面贴上表面保护膜;第二步:以0.5C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满电,截止电流0.02C;然后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再次对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至3.80V,以保证每个电池的电压一致性,同时记录电池放电容量,将容量在5850mAh~6270mAh范围外的电芯去掉,然后剩余的电芯按照70mAh容量差进行分档,共六档;第三步:将第二步分容下柜电芯搁置5h,然后测试电芯的电压V1及内阻R1,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其中R1超过50mΩ的电池去除,电压V1超出3.760V~3.800V范围的电池去除,剩余电芯转入下一工序;第四步:将第三步电芯高温老化3天,老化温度45℃,然后常温老化7天;第五步:将老化后的电芯进行电压V2和内阻R2测试,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同时算出两次电压压降K值,K值超过30mV/h的电芯去掉,然后按照电压差≤5mV、内阻差≤5mΩ、K值≤8mV/h分档;第六步:将分好档的电芯按一定数量串联,进行动态压差一致性筛选,动态压差≤50mV电池将视为合格,进行分档存放。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配组方法配组的电池组循环25周后容量保持率基本接近100%,而25周内放电末端压差均低于50mV,符合出货要求。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一致性以及单体电池的利用率,同时能准确剔除了不合格电芯,减少了电池组出货后不良现象发生。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配组方法是通过使用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对电池组进行分档处理,其包括以下步骤:/n第一步:电池贴上二维码,然后再在电芯表面贴上表面保护膜;/n第二步:以0.2~0.5C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满电,截止电流0.02C;然后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再次对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至3.80V,以保证每个电池的电压一致性,同时记录电池放电容量,进行容量一致性筛选并分档;/n第三步:将第二步分容下柜电芯搁置2h~10h,然后测试电芯的电压V1及内阻R1,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进行初步OCV1筛选,其中R1超过50mΩ的电池去除,电压V1超出3.760V~ 3.800V范围的电池去除;/n第四步:将第三步电芯高温老化3天,老化温度40~60℃,然后常温老化5~12天;/n第五步:将老化后的电芯进行电压V2和内阻R2测试,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同时算出两次电压压降K值,并进行OCV2筛选并分档,其中K值为(V1-V2)/老化时间,K值超过30mV/h的电芯去掉;/n第六步:将分好档的电芯按一定数量串联,进行动态压差一致性筛选,将筛选合格的电池分档存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配组方法是通过使用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对电池组进行分档处理,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电池贴上二维码,然后再在电芯表面贴上表面保护膜;
第二步:以0.2~0.5C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满电,截止电流0.02C;然后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再次对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至3.80V,以保证每个电池的电压一致性,同时记录电池放电容量,进行容量一致性筛选并分档;
第三步:将第二步分容下柜电芯搁置2h~10h,然后测试电芯的电压V1及内阻R1,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进行初步OCV1筛选,其中R1超过50mΩ的电池去除,电压V1超出3.760V~3.800V范围的电池去除;
第四步:将第三步电芯高温老化3天,老化温度40~60℃,然后常温老化5~12天;
第五步:将老化后的电芯进行电压V2和内阻R2测试,并通过BIS-电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同时算出两次电压压降K值,并进行OC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军李国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格林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