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及一种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532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横梁;第一支腿组件,该第一支腿组件可驱动支撑横梁向上移动升起;第二支腿组件,第二支腿组件可维持支撑横梁的水平高度不变或可驱动支撑横梁向上移动升起,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使得第一支腿组件和第二支腿组件的驱动行程即使较小,仍可驱动支撑横梁和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向上升起较高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包括一基座,基座上至少配置有一组上述的双支腿支撑机构。既可以降低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驱动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向上移动升起不同的高度,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载重汽车装载运输,从而使得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装车或卸车更加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及一种跨越施工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跨越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及一种跨越施工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铁路全面建设和投入运营,新建送电线路工程跨越铁路施工不可避免。为了保障铁路运营安全,根据铁路部门相关规定,在铁路上方进行跨线施工作业时,必须进行相应的防护作业。为了实现快速跨越铁路搭建防护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跨越施工防护装置,一般采用以下结构,包括一基座,基座上活动安装有一主支架,主支架上活动安装有一横梁,横梁的末端活动安装有一副支架,使用时,主支架和副支架分别位于铁路的两侧,而横梁则连接于主支架和副主支架的上部两端,进而可以在横梁上拉设防护网,实现防护作业。为了便于移动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现一般采用载重汽车进行运输,其中为了便于跨越施工防护装置装车,该些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基座底部周向设置有四个液压缸,通过四个液压缸的活动杆与地面相抵接并推动基座向上移动升起,然后载重汽车的开动对基座的下方,四个液压缸再泄压以使得基座缓缓向下移动并降落于载重汽车的车斗上,实现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装车;载重汽车可将跨越施工防护装置运输至施工场地处,之后基座上的四个液压缸再次动作并与地面相抵接以将基座向上推起,因此载重汽车可开走,实现跨越施工防护装置从载重汽车上卸载。上述的结构,虽然能够实现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装车或卸载。但是由于现有的载重汽车的车斗的高度一般达1.6米等,因此跨越施工防护装置要选用行程比较大的液压缸,才能推动基座向上升起1.6米,不但大大地增加了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生产成本,而且每次运输跨越施工防护装置时,都要选用车斗高度小于液压缸行程的载重汽车,要不然载重汽车无法开动至基座的下方,装车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在不使用大行程的液压缸的情况下,仍能推动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向上升起足够高的高度;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双支腿支撑机构的跨越施工防护装置,便于跨越施工防护装置装载于汽车上或从汽车上卸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的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横梁;第一支腿组件,所述第一支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处,该第一支腿组件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向上移动升起;第二支腿组件,所述第二支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一端邻近所述第一支腿组件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支腿组件可维持所述支撑横梁的水平高度不变或所述第二支腿组件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向上移动升起;其中,所述第二支腿组件与所述第一支腿组件相互独立动作。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腿组件为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活塞杆朝向下方。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处安装有一用于增大接触面积的第一支撑底板。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腿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活动套筒,所述活动套筒的侧壁上至少开设有一插销孔;活动安装于所述活动套筒中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侧壁上至少开设有两个沿垂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定位孔;活动安装于所述插销孔中的插销,所述插销可同时穿装于所述插销孔及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中。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腿组件还包括一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第二活塞杆与所述活动杆相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通过所述第二活塞杆可驱动所述活动杆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活动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一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连接销轴,所述连接销轴与所述第二活塞杆活动相连接。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还安装有一用于增大接触面积的第二支撑底板。所述插销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插销孔沿垂直方向依次布置于所述活动套筒的侧壁上;所述插销活动插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插销孔中。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某些实施例的一种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上至少配置有一组上述的双支腿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横梁远离所述第一支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相连接。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某些实施例,所述基座上配置有四组所述的双支腿支撑机构,四组所述双支腿支撑机构沿着所述基座的外周均匀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的双支腿支撑机构通过在支撑横梁的一端配置有能够相互独立动作的第一支腿组件和第二支腿组件,因此第一支腿组件和第二支腿组件可以依次交替地抵接于不同高度的支撑件上,以推动支撑横梁不断向上升起,进而支撑横梁可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跨越施工防护装置不断向上升起,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使得第一支腿组件和第二支腿组件的驱动行程即使较小,仍可驱动支撑横梁和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向上升起较高的高度;本技术的跨越施工防护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双支腿支撑机构,既可以降低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驱动跨越施工防护装置向上移动升起不同的高度,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载重汽车装载运输,从而使得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装车或卸车更加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的双支腿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方面某些实施例的跨越施工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三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第一方面某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包括一大致呈直杆状的支撑横梁100,上述支撑横梁100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如圆柱体状或长方体状或多边形柱体状等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横梁(100);/n第一支腿组件(200),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的一端处,该第一支腿组件(200)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100)向上移动升起;/n第二支腿组件(300),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一端邻近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可维持所述支撑横梁(100)的水平高度不变或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100)向上移动升起;/n其中,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与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相互独立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横梁(100);
第一支腿组件(200),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的一端处,该第一支腿组件(200)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100)向上移动升起;
第二支腿组件(300),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一端邻近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可维持所述支撑横梁(100)的水平高度不变或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可驱动所述支撑横梁(100)向上移动升起;
其中,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与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相互独立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腿组件(200)为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上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活塞杆(210)朝向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活塞杆(210)的自由端处安装有一用于增大接触面积的第一支撑底板(21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双支腿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腿组件(300)包括:
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100)上的活动套筒(310),所述活动套筒(310)的侧壁上至少开设有一插销孔(311);
活动安装于所述活动套筒(310)中的活动杆(320),所述活动杆(320)的侧壁上至少开设有两个沿垂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定位孔(321);
活动安装于所述插销孔(311)中的插销(330),所述插销(330)可同时穿装于所述插销孔(311)及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32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松和吴向东李倩刘臣前黄志辉关宇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