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所述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包括:电梯井;轿厢,所述轿厢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部,并且所述轿厢的底部设置有随行电缆;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壁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防护框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框;缓冲架,所述缓冲架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缓冲框的内壁的两侧,并且所述缓冲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具有整个防护装置能对电缆进行更加充分保护,且不影响电梯正常的运转,连接更加稳固,固定效果更好,能对外层防护套进行很好的固定,且不影响电缆本身的弯曲,因此不至于产生损伤,从而实现对随行电缆的防护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电缆防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但是现有的电梯电缆在使用时存在着对电缆固定不稳定,电缆反复折弯易损坏电缆本体,电缆位置容易错乱不便于检修,运动的随行电缆依然会与井道固定的防护丝网碰擦,降低随行电缆的使用寿命,起不到实际作用,效果不佳,而且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电梯随行电缆使用寿命短,维修繁琐不具有防护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包括:电梯井1;轿厢2,所述轿厢2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部,轿厢2在电梯井1内部进行上下运行,已是现有很成熟的技术;并且所述轿厢2的底部设置有随行电缆3;第一防护框4,所述第一防护框4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壁的底部,第一防护框4是对弯曲的随行电缆3进行防护;并且所述第一防护框4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框5;缓冲架6,所述缓冲架6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缓冲框5的内壁的两侧,并且所述缓冲架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7;缓冲杆7贯穿并延伸至缓冲框5的外部;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缓冲杆7的顶端,支撑架8位于缓冲杆7位于缓冲框5外部的一端;并且所述支撑架8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9;旋转杆10,所述旋转杆10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架9的相对的一侧之间,旋转杆10是可以旋转的,但不是自动旋转;并且旋转杆10的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罩11;第二防护框12,所述第二防护框12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部,并且第二防护框12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13;第二防护框12是对直线运动的电缆进行防护;防护圈14,所述防护圈14的表面固定于所述横杆13的一端,并且所述防护圈14的内壁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5,所述伸缩杆15的表面套设有伸缩弹簧16。伸缩杆15带动表面的伸缩弹簧16用于进行伸缩,便于适应不同粗细的电缆;。优选的,所述电梯井的一侧设置有厅门。优选的,所述缓冲架的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活动块,并且所述缓冲框的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活动块。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块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缓冲连杆,并且所述缓冲架的底部与所述缓冲框的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弹簧。优选的,所旋转杆的表面套设有挤压弹簧。优选的,所述伸缩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有转动轴,并且所述转动轴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耐磨架。优选的,所述耐磨架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滑珠。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整个轿厢带动随行电缆在电梯井的内部进行上下的运动,接着随行电缆随着拉伸的运动,就会在旋转杆的表面进行转动,便于进行拉伸,同时在进行拉伸的过程中,利用支撑架进行拉伸产生的重力,接着利用缓冲框内部的缓冲架利用缓冲连杆和固定弹簧进行缓冲的防护保护,防护随行电缆的弯曲处;随行电缆在整个防护圈的内部进行着直线拉伸,接着利用伸缩杆和表面的伸缩弹簧进行着挤压,随后利用伸缩杆顶端的转动轴和耐磨架使随行电缆在滑珠的表面进行滑动,从而加强对随行电缆的防护;整个防护装置能对电缆进行更加充分保护,且不影响电梯正常的运转,连接更加稳固,固定效果更好,能对外层防护套进行很好的固定,且不影响电缆本身的弯曲,因此不至于产生损伤,从而实现对随行电缆的防护功效,整体装置可以有效保护电缆,减小电缆的弯折角度,减少电缆的反复弯折,提高电梯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防护框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防护框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防护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电梯井,2、轿厢,3、随行电缆,4、第一防护框,5、缓冲框,6、缓冲架,7、缓冲杆,8、支撑架,9、连接架,10、旋转杆,11、限位罩,12、第二防护框,13、横杆,14、防护圈,15、伸缩杆,16、伸缩弹簧,17、厅门,18、第一活动块,19、第二活动块,20、缓冲连杆,21、固定弹簧,22、挤压弹簧,23、转动轴,24、耐磨架,25、滑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防护框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防护框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防护圈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包括:电梯井1;轿厢2,所述轿厢2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部,并且所述轿厢2的底部设置有随行电缆3;第一防护框4,所述第一防护框4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壁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防护框4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框5;缓冲架6,所述缓冲架6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缓冲框5的内壁的两侧,并且所述缓冲架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7;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缓冲杆7的顶端,并且所述支撑架8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9;旋转杆10,所述旋转杆10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架9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并且旋转杆10的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罩11;第二防护框12,所述第二防护框12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的内部,并且第二防护框12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13;防护圈14,所述防护圈14的表面固定于所述横杆13的一端,并且所述防护圈14的内壁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5,所述伸缩杆15的表面套设有伸缩弹簧16。轿厢2在电梯井1内部进行上下运行,已是现有很成熟的技术;第一防护框4是对弯曲的随行电缆3进行防护;缓冲杆7贯穿并延伸至缓冲框5的外部;支撑架8位于缓冲杆7位于缓冲框5外部的一端;旋转杆10是可以旋转的,但不是自动旋转;第二防护框12是对直线运动的电缆进行防护;伸缩杆15带动表面的伸缩弹簧16用于进行伸缩,便于适应不同粗细的电缆;所述电梯井1的一侧设置有厅门17。利用厅门17进行上下载客;所述缓冲架6的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活动块18,并且所述缓冲框5的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活动块19。第一活动块18与第二活动块19的表面通过缓冲连杆2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块18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缓冲连杆20,并且所述缓冲架6的底部与所述缓冲框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梯井;/n轿厢,所述轿厢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部,并且所述轿厢的底部设置有随行电缆;/n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壁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防护框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框;/n缓冲架,所述缓冲架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缓冲框的内壁的两侧,并且所述缓冲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n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缓冲杆的顶端,并且所述支撑架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n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架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并且旋转杆的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罩;/n第二防护框,所述第二防护框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部,并且第二防护框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n防护圈,所述防护圈的表面固定于所述横杆的一端,并且所述防护圈的内壁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表面套设有伸缩弹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随行电缆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梯井;
轿厢,所述轿厢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部,并且所述轿厢的底部设置有随行电缆;
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壁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防护框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框;
缓冲架,所述缓冲架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缓冲框的内壁的两侧,并且所述缓冲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缓冲杆的顶端,并且所述支撑架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
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架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并且旋转杆的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罩;
第二防护框,所述第二防护框设置于所述电梯井的内部,并且第二防护框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
防护圈,所述防护圈的表面固定于所述横杆的一端,并且所述防护圈的内壁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表面套设有伸缩弹簧。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航,马倩倩,郑明霞,
申请(专利权)人:赵航,马倩倩,郑明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