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普适的,电场驱动的蛋白质固相复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重组蛋白质包涵体或蛋白质的体外复性生物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生产)蛋白质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蛋白质会形成不溶于水的,没有正确三维空间结构以及没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聚集体或颗粒,即,包涵体。为了使形成包涵体的蛋白质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恢复活性和水溶性,研究人员通常需用变性剂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溶解,然后再去除变性剂,以便让蛋白质体外复性形成正确空间结构和恢复活性。传统的复性方法(透析,稀释和层析等)存在以下缺点:效率很低,得率很低,复性不完全,错误折叠,极易形成错误折叠的多聚体,复性后的蛋白质相当不稳定,容易出现沉淀。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工业应用难度很大,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巨大。而且,已公开的其他各种体外复性方法即使偶尔对个别蛋白的复性效率较高,但都不具备良好的普适性或通用性。因此,在此专利技术以前,全球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普适的方法适合于所有的蛋白质或包涵体的体外复性。也就是说,在此专利技术以前,包涵体或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普适的,电场驱动的蛋白质固相复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变性蛋白质溶液与含有变性剂的液态琼脂糖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混合后,形成含有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固相凝胶。然后,在电场中使变性蛋白质迁移到与其紧密接触的非变性固相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中而复性。复性后的蛋白质在电场中继续迁移到前方半透膜,透析袋或电泳槽中而得到回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普适的,电场驱动的蛋白质固相复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变性蛋白质溶液与含有变性剂的液态琼脂糖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混合后,形成含有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固相凝胶。然后,在电场中使变性蛋白质迁移到与其紧密接触的非变性固相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中而复性。复性后的蛋白质在电场中继续迁移到前方半透膜,透析袋或电泳槽中而得到回收。
2.该发明包括紧密接触的两层(或多层)固相凝胶。第一层(底层或前置层)为非变性和低浓度的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作为蛋白质复性的场所。第二层(上层或后置层)为含有变性剂和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固相琼脂糖凝胶(或其他类似性能凝胶),与非变性的凝胶层紧密接触。
3.该发明包括将紧密接触的两层或多层固相凝胶置于电场中,使变性蛋白质在电场中从变性固相凝胶中迁移到非变性固相凝胶中而复性。
4.对于等电点小于7的蛋白质,该方法包括调整上述变性凝胶层和非变性凝胶层的pH值大于...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