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327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娱乐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泡泡机,该泡泡机可产生泡泡供舞台布效时使用或供儿童玩乐。该泡泡机,包括风机、风路、出泡口、抹液件和驱动机构,风机吹出的风经风路到达出泡口,以使出泡口处的液膜形成泡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抹液件转动以再次形成液膜,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所述抹液件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该种泡泡机给出了一种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也能实现抹液件摆动的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泡泡机
本技术涉及娱乐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泡泡机,该泡泡机可产生泡泡供舞台布效时使用或供儿童玩乐。
技术介绍
现有的泡泡机中一般在出泡口前设置有抹液件,该抹液件旋转一方面抹液使出泡口形成新的液膜,另一方面起到将吹起的泡泡割断的作用。只需要抹液件的旋转范围能够覆盖出泡口即可实现上述作用,但是如果抹液件要实现摆动,就需要在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就回转,那么需要设置特定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回转,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为了节约成本,目前的泡泡机中的抹液件都是单向360度旋转,这样一来在出泡口的周侧就需要预留出供抹液件360度旋转的位置,使得泡泡机出泡口处体积需相应地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泡泡机,该种泡泡机给出了一种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也能实现抹液件摆动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泡泡机,包括风机、风路、出泡口、抹液件和驱动机构,风机吹出的风经风路到达出泡口,以使出泡口处的液膜形成泡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抹液件转动以再次形成液膜,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所述抹液件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中部可旋转地固定在一个旋转支点上,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移动通槽,所述曲柄边缘上的插块插入移动通槽内,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时,插块推动连杆的该端摆动,连杆中部绕旋转支点旋转,从而使得连杆的另一端来回摆动。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位于移动通槽与中部之间的位置设有与来回摆动方向平行的限位槽。进一步地,包括出泡环,所述抹液件可旋转地固定在出泡环的一面,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抹液件活动连接,连杆的该端来回摆动推动抹液件来回旋转,从而实现抹液件来回摆动。进一步地,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对留有间隙的推动件,出泡环上设有传动件,传动件插入间隙内,以使连杆的端部来回摆动时,一对推动件轮流推动传动件,从而带动抹液件来回旋转。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轮传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风机共用电机:所述电机为双头电机,双头电机一个输出轴连接齿轮传动组件,另一个输出轴连接风机。进一步地,设有泡泡液腔,还设有导液流道把从泡泡液腔流出的泡泡液导至出泡口,导液流道设计成把泡泡液导至出泡口的正面和背面,以使得在出泡口的正面和背面都能形成液膜。进一步地,所述导液流道包括主导液流道,其上端接泡泡液腔,下端接出泡口的一面。进一步地,出泡口接主导液流道下端的所述一面高于另一面;导液流道包括在出泡环外壁开设的外壁轴向导液槽和/或在出泡环内壁开设的内壁轴向导液槽,轴向导液槽两端分别接通出泡口的两面从而能够把泡泡液从出泡口较高的一面导至其较低的一面。进一步地,出泡口接主导液流道下端的所述一面是正面,所述抹液件设在出泡口背面。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泡泡机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抹液件与连杆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该种泡泡机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就能实现抹液件摆动,不仅可以减小软件开发成本,而且也可以相应地缩小出泡口处的体积。附图说明图1为泡泡机的结构图;图2为泡泡机除去半个枪身后的结构图;图3为成泡机构的结构图;图4为壳体内的结构图;图5为雾化模块的结构图;图6为雾化模块除去外壳后的结构图;图7为雾化通道的局部示意图;图8为泡泡枪拆分上盖、安装腔的盖子后拆除雾化模块后的示意图;图9为出泡环和抹液件的结构图;图10为曲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阐述。如图1,连续喷出式泡泡机为枪形,该泡泡机包括枪身1、内部为泡泡液腔的泡泡液瓶2和装载在枪身1内的成泡机构3。如图2,泡泡液瓶2顶部设有泡泡液出口21,泡泡液出口21通过管道(未画出)与成泡机构3上的进水管323(见图9)连接,管道中部连有将起泡水抽出并输送到进水管323的提升泵(未画出),提升泵启动时泡泡液瓶2为成泡机构3供应起泡水。枪身1的手柄内设置有用于放置三节电池的第一电源腔11,提升泵设置在枪身1的后部以便第一电源腔11内的电池为其供电。泡泡液瓶2和提升泵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其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在此赘述。如图3,成泡机构3包括曲柄连杆结构31、出泡环32、抹液件33和壳体34,壳体34围成雾化风路35(见图4)、吹泡风路36(见图4)。如图4,壳体34内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背部设置有齿轮传动组件37,齿轮传动组件37旁固定有双头电机38,双头电机38的第一个输出轴与扇叶组件39连接形成风机,扇叶组件39位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后端,双头电机38带动扇叶组件39转动时,扇叶组件39产生的风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后端分别进入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内。吹泡风路36是基本直行的风路,雾化风路35先向右走,然后向前经过雾化模块4后向左拐与吹泡风路36汇合,即雾化风路35是迂回的,且雾化风路35比吹泡风路36窄,因此进入雾化风路35的风量更小,使得雾化风路35风速低于吹泡风路36。由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共用一个风机,且通过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结构上的设计,在满足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不同风速的要求下,减少了风机的数量,节约了泡泡机的体积。吹泡风路36和雾化风路35前端汇合,因此扇叶组件39产生的风分别经过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后汇合到达出泡环32(见图3),雾化风路35中的烟雾被带至出泡环32,然后带有烟雾的风连续将出泡口321处的液膜吹起连续形成包裹有烟雾的泡泡,实现连续出泡。在雾化风路35中设有用于可拆卸地安装雾化模块4的安装腔351(见图8),雾化模块4安装在安装腔351内,安装腔351配有盖子352(见图8),盖子352通过螺丝固定在枪身1上。如图5,雾化模块4包括外壳41、雾化通道42和雾化液容器43(见图6),雾化通道42和雾化液容器43都被外壳41包住,但雾化通道42的两端口不被外壳41遮住,以使风能从雾化通道42的一端流动到另一端。如图6,雾化通道42被雾化液容器43部分包裹住,雾化液容器43内装有雾化液,雾化通道42的位于雾化液容器43内的部位开有两个相对的通孔421(见图7)。雾化通道42内有吸液棉(未画出),吸液棉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421伸入雾化液容器43内,使得雾化液能被吸液棉吸收,并沿着吸液棉的两端向中部蔓延传输,从而实现向雾化通道42供应雾化液。吸液棉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421后,吸液棉恰好将通孔421填满,使得雾化液容器43内的雾化液只能沿着吸液棉进入雾化通道42内,避免了雾化液过多地进入雾化通道42内可能从雾化通道42两端漏出的问题。吸液棉的位于雾化通道42内的部位上缠绕有作为加热器件的加热丝(未画出),枪身1内在曲柄连杆结构31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电源腔5(见图2),安装在第二电源腔5内的电池为电热丝供电(其结构和原理在下文详述)。如图8,枪身1包括上盖12,上盖12通过螺丝固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泡泡机,包括风机、风路、出泡口、抹液件和驱动机构,风机吹出的风经风路到达出泡口,以使出泡口处的液膜形成泡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抹液件转动以再次形成液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所述抹液件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泡泡机,包括风机、风路、出泡口、抹液件和驱动机构,风机吹出的风经风路到达出泡口,以使出泡口处的液膜形成泡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抹液件转动以再次形成液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所述抹液件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中部可旋转地固定在一个旋转支点上,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移动通槽,所述曲柄边缘上的插块插入移动通槽内,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时,插块推动连杆的该端摆动,连杆中部绕旋转支点旋转,从而使得连杆的另一端来回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泡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位于移动通槽与中部之间的位置设有与来回摆动方向平行的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泡环,所述抹液件可旋转地固定在出泡环的一面,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抹液件活动连接,连杆的该端来回摆动推动抹液件来回旋转,从而实现抹液件来回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泡泡机,其特征在于,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对留有间隙的推动件,出泡环上设有传动件,传动件插入间隙内,以使连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乐燕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骅隆玩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