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2813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沉淀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单元、絮凝单元、沉淀单元;所述混合单元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混合单元中间还设有搅拌设备,所述混合单元与絮凝单元通过出水孔连接;所述絮凝单元包括多个大小相同的网格絮凝池,所述多个网格絮凝池通过过流孔依次连通,所述网格絮凝池底部均设有第一排泥管,所述絮凝单元与沉淀单元通过连接廊道连通;所述沉淀单元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储泥区、斜管沉淀区、载体截留区和出水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载体可以进一步截留斜管沉淀区不能截留的部分细小颗粒物,增强该装置对颗粒物的截留效果,增强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降低出水浑浊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沉淀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絮凝沉淀工艺是指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其中的颗粒物生成絮状体、在沉降过程中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沉速不断增加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在给水、污水处理工艺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去除水中颗粒物。目前用于絮凝沉淀工艺的装置型式多样,但是大部分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比如混合效果不行,导致部分混凝剂还没有充分混合均匀就随水流走;有的絮凝效果不够好,导致絮凝矾花沉降效果不好;还有的存在混凝剂投加量过大或者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克服现有传统絮凝沉淀池的不足,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提高沉淀效果,同时降低出水浑浊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单元、絮凝单元、沉淀单元;所述混合单元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混合单元中间还设有搅拌设备,所述混合单元与絮凝单元通过出水孔连接;<br>所述絮凝单元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单元(1)、絮凝单元(2)、沉淀单元(3);/n所述混合单元(1)一侧设有进水管(1.1),所述混合单元(1)中间还设有搅拌设备(1.2),所述混合单元(1)与絮凝单元(2)通过出水孔(1.3)连接;/n所述絮凝单元(2)包括多个大小相同的网格絮凝池(2.1),所述网格絮凝池(2.1)通过过流孔(2.2)依次连通,所述网格絮凝池(2.1)底部均设有第一排泥管(2.3),所述絮凝单元(2)与沉淀单元(3)通过连接廊道(4)连通;/n所述沉淀单元(3)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储泥区(3.1)、斜管沉淀区(3.2)、载体截留区(3.3)和出水区(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单元(1)、絮凝单元(2)、沉淀单元(3);
所述混合单元(1)一侧设有进水管(1.1),所述混合单元(1)中间还设有搅拌设备(1.2),所述混合单元(1)与絮凝单元(2)通过出水孔(1.3)连接;
所述絮凝单元(2)包括多个大小相同的网格絮凝池(2.1),所述网格絮凝池(2.1)通过过流孔(2.2)依次连通,所述网格絮凝池(2.1)底部均设有第一排泥管(2.3),所述絮凝单元(2)与沉淀单元(3)通过连接廊道(4)连通;
所述沉淀单元(3)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储泥区(3.1)、斜管沉淀区(3.2)、载体截留区(3.3)和出水区(3.4),所述储泥区(3.1)设有第二排泥管(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体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廊道(4)内靠近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镇祥华张立张怀宇万年红朱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