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250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椅。包括前立柱1、后立柱2和连接前、后立柱1、2的水平杆3构成的支架,支架的前、后立柱1、2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椅面板4,后立柱2之间设有横向背板5,特别是椅面板4的上表面设有一向前开放式的凹部6,凹部6的后部边缘线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常用家具,具体是指一种常用的立式椅。
技术介绍
立式椅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家庭或办公场所使用的家具,有多种材质制备的形式,如木材、或塑料、或钢塑和钢木的材质,但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相同的,即由支承人体重量的前后立柱和连接前后立柱的横杆构成的支架体,支架体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水平设置的椅面板,后立柱上设有人体依靠的靠背板,上述结构的立式椅实现了人体坐靠的基本功能,但较长时间使用上述的立式椅后,人体的某些局部会因坐姿问题使人体的肌肉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或人体的受力状态不合理,导致容易产生疲劳感或人体局部机体受损。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在现有的立式椅的设计上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在上述的靠背板的最顶部设有一横向或水平的软凸部,该凸部可承托于使用者的颈部,使用者在休息状态时凸部可支撑使用者的头部,或在上述的椅面板上设有软性材料制备的软垫层,或将上述的靠背板设计为一弯曲形状以适应人体背部的水平方向的形状,上述的各种改进均只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局部的问题,但并未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地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公开一种更适合人体承坐、合理地将人体重量分布的立式椅,其更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者具有更佳的感受。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前立柱、后立柱和连接前、后立柱的水平杆构成的支架,支架的前、后立柱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椅面板,后立柱之间设有横向背板,关键是椅面板的上表面设有一向前开放式的凹部,凹部的后部边缘线a1a2符合抛物线方程,a1点和a2点有向前的延长线a1a和a2a3,背板前表面设有向上开放式的背凹部,背凹部的边缘曲线符合椭圆方程,上述的凹部表面包括一斜面和一曲面结合,斜面与曲面的相交线的对称中心点为凹部的最低点c,最低点c与椅面板之间的高度差为3~8mm。所述的背凹部由背凹部的边缘曲线向背板的上边缘逐渐加深凹陷,背板的上边缘为凹陷的最低位置D,且最低位置D与背板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背板的下边缘与椅面板的之间的间距为300~400mm。所述的背板表面的中心线的向下垂直延长线与椅面板的交点E与凹部的边缘曲线的最后点F之间的间距为60~100mm。所述的椅面板的凹部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13°。所述的背板的背凹部的边缘曲线的最低点G与背凹部(7)的上边缘线bb1之间形成一个平面,该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7°~99°。所述的椅面板的凹部的曲面的曲率半径R为40mm。所述的椅面板或/和背板表面设有一具弹性变形的面层。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是经过大量的人体实验而实现的,上述的实验包括设有多部位的受力传感器的模拟人体实验,也包括对应的使用者的实际使用得到感性体验,两类实验的对比与结合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人体提供最佳位置的支撑以及组合式的支撑,使用者处于较佳的姿态和人体受到合适的力,避免人体受到不合理的力。因此,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极佳的人体感受,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背板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椅面板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凹部的边缘曲线的形状示意图。图5为背凹部的边缘曲线的形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为便于对本专利技术技术实质的理解,而不应视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请参见图1~图5,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前立柱1、后立柱2和连接前、后立柱(1、2)的水平杆3构成的支架,支架的前、后立柱(1、2)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椅面板4,后立柱2之间设有横向背板5,关键是椅面板4的上表面设有一向前开放式的凹部6,凹部6的后部边缘线a1a2符合抛物线方程,a1点和a2点有向前的延长线a1a和a2a3,背板5前表面设有向上开放式的背凹部7,背凹部7的边缘曲线符合椭圆方程;上述的凹部6表面包括一斜面8和一曲面9结合,斜面8与曲面9的相交线10的对称中心点为凹部6的最低点c,最低点c与椅面板4之间的高度差为3~8mm。在实际使用时,人体坐在椅子上,臀部位于上述的凹部6,凹部6的边缘曲线aa1a2a3与人体臀部有极佳的配合,凹部6的曲面9对臀部有支撑和限位作用,而斜面8使人体有向凹部6的后部的位移趋势或实际产生位移,且斜面8使人体的大腿部分略有抬起,使骨关节为较为松弛状态;同时背板5上的背凹部7与人体肩部的肩胛骨吻合,而背板5上的背凹部7的下方部分位于肩胛骨下方,承托人体腰部与肩胛骨之间的部分,这一支撑位置使人体腰部受力较小,且肩胛骨受力也较小。因此,上述的立式椅的结构设计使人体的坐姿最为合理,特别适合人体工学,舒适感为最佳。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前后位置的描述是指人体坐在立式椅上、背靠背板5时,目光所视方向为前,反之为后。所述的背凹部7由背凹部7的边缘曲线向背板5的上边缘逐渐加深凹陷,背板5的上边缘为凹陷的最低位置D(图2所示),且该最低位置D与背板5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背板5的下边缘与椅面板4的之间的间距为300~400mm。上述的边缘曲线符合椭圆方程,其长轴为水平方向,短轴为垂直方向,这样限定的背凹部7与人体包括肩胛骨的背部吻合度最高,背凹部7的渐深的凹陷也符合人体背部与垂直方向存在一定夹角的状态,上述的背板5的下边缘与椅面板4之间的间距的高度差使对背部的支撑部位更为合理,减小了腰椎的受力,也就是腰椎受到的水平分力较小。为使人体的坐姿更为合理,所述的背板5表面的中心线的向下垂直延长线与椅面板4的交点E与凹部6的边缘曲线的最后点F之间的间距为60~100mm,优选该间距为65~70mm,按几何学原理,该间距决定了人体背部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的大小,结合前述的背板5的下边缘与椅面板4之间的间距,使人体的背部处于一个非常合理的角度,使人体腰椎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较小,长时间的坐姿不会使腰椎或腰部受到伤害。为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或人体在本专利技术上的舒适度,前述的椅面板4的凹部6的斜面8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13°,优选上述夹角为11°;背板5的背凹部7的整体实际上与垂直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或前述的背凹部7的边缘曲线的最低点G与背凹部7的上边缘线bb1之间形成一个平面,如图2的虚线DG所示,该平面为一个虚拟平面,接近背凹部7的表面,该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7°~99°,优选该夹角为98°;前述的椅面板4的凹部6的曲面9的曲率半径R为40mm;并且在椅面板4或/和背板5表面设有一具弹性变形的面层(图中未示出),上述的各技术点的设计可使整个技术方案在细节上更合理,人体在本专利技术上的舒适度进一步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椅,包括前立柱(1)、后立柱(2)和连接前、后立柱(1、2)的水平杆(3)构成的支架,支架的前、后立柱(1、2)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椅面板(4),后立柱(2)之间设有横向背板(5),其特征在于椅面板(4)的上表面设有一向前开放式的凹部(6),凹部(6)的后部边缘线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椅,包括前立柱(1)、后立柱(2)和连接前、后立柱(1、2)的水平杆(3)构成的支架,支架的前、后立柱(1、2)上设有承托人体的椅面板(4),后立柱(2)之间设有横向背板(5),其特征在于椅面板(4)的上表面设有一向前开放式的凹部(6),凹部(6)的后部边缘线a1a2符合抛物线方程,a1点和a2点有向前的延长线a1a和a2a3,背板(5)前表面设有向上开放式的背凹部(7),背凹部(7)的边缘曲线符合椭圆方程,上述的凹部(6)表面包括一斜面(8)和一曲面(9)结合,斜面(8)与曲面(9)的相交线(10)的对称中心点为凹部(6)的最低点c,最低点c与椅面板(4)之间的高度差为3~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凹部(7)由背凹部(7)的边缘曲线向背板(5)的上边缘逐渐加深凹陷,背板(5)的上边缘为凹陷的最低位置D,且最低位置D与背板(5)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背板(5)的下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兴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阅生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