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2385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07
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装置本体和滴灌装置,所述装置本体上部为盖体,盖体中间设置有瓶口,瓶口处设置有滤菌透气膜,所述的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伸缩装置,所述滴灌装置通过可伸缩装置与装置本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植物无菌培养装置经清洗灭菌后可重复使用;易于植物根部浇灌接种,可根据植物生长位置方便控制浇灌的位置及浇灌液量,实现对培养植物根部的精准浇灌接种;可保持培养瓶内的无菌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他微生物对内生菌对实验宿主植物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反映内生菌的真实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灌根接种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的无菌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植物内生菌是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既可以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又可以通过竞争或其他作用来抑制或杀死各种致病菌,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菌类,包括那些生活史中某一阶段营表面生的腐生菌,对宿主暂时没有伤害的潜伏性病原菌及菌根菌等,在一种植物上就可分离到数种至数十种内生菌。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传统观点认为化学防治是控制农作物病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化学杀菌剂污染环境,诱导病菌抗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残毒污染问题,因此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研究中人们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大量有益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这些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及开发应用引起了科学家广泛关注和重视。具有同样生物防治作用的植物病原拮抗菌通常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属于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土壤微生物,其生存需要与土壤习居微生物竞争而且通常不易长期占据优势,难以在病原菌生存的环境中发挥实际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其实际防病效果;与植物病原拮抗菌不同的是,植物内生菌可在植物体内定殖,定殖后的菌体受植物体保护,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可长期发挥生物学作用,更具利用价值;而与植物病原拮抗菌相似的是,内生菌在定殖过程中也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内生菌与其他非内生菌生物之间、内生菌之间、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会影响内生菌的体内定殖,因此在研究某种内生菌在某种宿主植物上的定殖规律及其在宿主植物体内定殖后所发挥的作用时,往往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将有防病活性或其他作用的内生菌接种到植物体内,发挥内生菌的防病虫害等作用,因此人工接种内生菌成为研究内生菌在宿主植物体内定殖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人工接种内生细菌的方法有以下3种:①灌根接种法,用内生菌悬浮液浇灌植株根部,可使内生菌进入植物根茎内;②浸种接种法,在播种之前将宿主植物的种子在含有内生菌的悬浮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在合适的宿主植株生长出的植物体内可检测到被标记的内生菌;③喷涂叶片接种法,直接采用喷涂的方式将含有内生菌的悬浮液喷涂在宿主植物叶片上,使内生菌在合适的宿主植株体内得到定殖。在人工接种内生细菌的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其他微生物对实验内生菌接种的影响,需要在无菌培养环境中进行,目前的植物培养装置通常为上方带有设置滤菌透气膜的盖子的透明培养瓶,这些装置对于上述第②种接种方法来讲是可行的,此种接种方法仅需要将处理好的种子一次性置于培养装置内,经外部控制温度等培养条件直至实验结束的过程中无需打开培养装置,进而很好的保持培养环境的一致性,而上述第①、③两种接种方法需要在叶片长出以后进行接种,采用现有的培养装置需要打开上盖进行手工接种,因此现有的培养装置很难保持培养环境的一致性,实验过程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影响。目前对于用于此实验的专用培养装置鲜有报道,但此培养装置是具备前沿实验意义的一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根接种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的无菌培养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装置本体和滴灌装置,所述装置本体上部为盖体,盖体中间设置有瓶口,瓶口处设置有滤菌透气膜,所述的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伸缩装置,所述滴灌装置通过可伸缩装置与装置本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滴灌装置包括滴管和密封容器,滴管和密封容器之间通过软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密封容器包括瓶体和密封盖体,所述的密封盖体上设置有两个盖口,一个为滴管连接口,一个为虹吸口,所述滴管连接口密封接入软管,使软管的一端处于瓶体内,另一端与滴管连通;所述的虹吸口为向密封盖体上部凸出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外缘密封套设有可旋转的硬质通盖;圆形开口及通盖上均设置有通孔,圆形开口及通盖上的通孔可通过通盖的旋转而交错重合,所述的通盖上部设置有橡胶球。进一步地,所述的瓶体底部高于滴管位于装置本体内部的一端的端口。进一步地,所述的瓶体上设置有刻度线。进一步地,所述的瓶口为向盖体外部凸出的圆形瓶口,所述的滤菌透气膜通过弹性环套设于圆形瓶口的外部,所述的弹性环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密封环或者普通的弹性箍环。进一步地,所述的可伸缩装置为软质套管,其一端与装置本体上的开口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滴管两端部之间某一位置处的外缘密封连接,所述的密封连接优选为胶粘连接,所述的某一位置优选滴管中部或者上三分之一处。进一步地,所述的滴管为硬质中空管。进一步地,所述的装置本体内部设置有温度计。进一步地,所述的装置本体为透明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植物无菌培养装置具备的优点为:1.经清洗灭菌后可重复使用;2.易于植物根部浇灌接种,可根据植物生长位置方便控制浇灌的位置及浇灌液量,实现对培养植物根部的精准浇灌接种;3.可保持培养瓶内的无菌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他微生物对内生菌对实验宿主植物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反映内生菌的真实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密封容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的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装置本体1和滴灌装置2,所述装置本体1上部为盖体3,盖体3中间设置有瓶口31,瓶口31处设置有滤菌透气膜4,所述的装置本体1上设置有开口11,开口11处设置有可伸缩装置12,所述滴灌装置2通过可伸缩装置12与装置本体1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滴灌装置2包括滴管21和密封容器22,滴管21和密封容器22之间通过软管23连通。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的密封容器22包括瓶体221和密封盖体222,所述的瓶体221为上部开口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瓶体,密封盖体222通过螺丝结构或卡合结构可与瓶体221上部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的密封盖体222上设置有两个盖口,一个为滴管连接口223,一个为虹吸口224,所述滴管连接口223密封接入软管23,使软管23的一端处于瓶体内,另一端与滴管21连通,软管23与滴管连接口223密封连接;所述的虹吸口224为向密封盖体上部凸出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外缘密封套设有可旋转的硬质通盖225,所述的圆形开口外部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凹的圆环226,所述的通盖225为上端和下端均开口的中空圆柱形,通盖225下端为向内凸出的凸环227,凸环227可卡在圆形开口外部下端向内凹的圆环226上,以完成通盖225与圆形开口的连接,而通盖225与圆形开口连接处的密封,可通过在通盖225与圆形开口的连接处注入少量低流动性润滑脂来实现或采用其他密封手段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装置本体和滴灌装置,所述装置本体上部为盖体,盖体中间设置有瓶口,瓶口处设置有滤菌透气膜,所述的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伸缩装置,所述滴灌装置通过可伸缩装置与装置本体连通;所述的滴灌装置包括滴管和密封容器,滴管和密封容器之间通过软管连通;所述的密封容器包括瓶体和密封盖体,所述的密封盖体上设置有两个盖口,一个为滴管连接口,一个为虹吸口,所述滴管连接口密封接入软管;所述的虹吸口为向密封盖体上部凸出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外缘密封套设有可旋转的硬质通盖;圆形开口及通盖上均设置有通孔,圆形开口及通盖上的通孔可通过通盖的旋转而交错重合,所述的通盖上部设置有橡胶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装置本体和滴灌装置,所述装置本体上部为盖体,盖体中间设置有瓶口,瓶口处设置有滤菌透气膜,所述的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伸缩装置,所述滴灌装置通过可伸缩装置与装置本体连通;所述的滴灌装置包括滴管和密封容器,滴管和密封容器之间通过软管连通;所述的密封容器包括瓶体和密封盖体,所述的密封盖体上设置有两个盖口,一个为滴管连接口,一个为虹吸口,所述滴管连接口密封接入软管;所述的虹吸口为向密封盖体上部凸出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外缘密封套设有可旋转的硬质通盖;圆形开口及通盖上均设置有通孔,圆形开口及通盖上的通孔可通过通盖的旋转而交错重合,所述的通盖上部设置有橡胶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无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体底部高于滴管位于装置本体内部的一端的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灌根法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岚夏淑芳邱玉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