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及接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2090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接线结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导电部;第一本体底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容纳空间相贯通的第一孔洞,且顶部与底部相对设置;第二本体设置在第一本体顶部,且与第一本体围成容置空间;导电部位于容置空间内,导电部包括电连接部以及分别位于电连接部两端的顶夹持部以及底夹持部;导电部贯穿第一孔洞,且至少部分底夹持部位于容纳空间内,底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第二本体暴露出顶夹持部,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外部导线;简化了电流导通的路径,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线端子及接线结构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气连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及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可用于实现不同电气元件之间的电连接,例如接线端子的一端连接导线,另一端连接电路板;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该种结构的接线端子通常包括两组零件(端子座和插座),端子座通过针脚焊接在电路板上,插座再插到端子座里,电流依次通过电路板,端子座的针脚,插座针脚之间的机械接触,从而起到导通电流的作用。本技术的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电流导通的路径较为繁琐,产品的不良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接线结构,优化了现有技术中电流导通的路径,提高了产品的良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导电部;第一本体底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容纳空间相贯通的第一孔洞,且顶部与底部相对设置;第二本体设置在第一本体顶部,且与第一本体围成容置空间;导电部位于容置空间内,导电部包括电连接部以及分别位于电连接部两端的顶夹持部以及底夹持部;导电部贯穿第一孔洞,且至少部分底夹持部位于容纳空间内,底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第二本体暴露出顶夹持部,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外部导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顶夹持部实现外部导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通过底夹持部夹持部实现电路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了外部导线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电流依次通过电路板和导电部即进入外部导线,简化了电流导通的路径,提高了产品的良率;且通过该接线端子,避免了外部导线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便于外部导线的拆卸。另外,底夹持部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弹性夹持组件;支撑组件的一端固定在电连接部底部,弹性夹持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弹性夹持组件之间形成夹持区域,夹持区域用于底夹持部夹持并固定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底夹持部未夹持电路板时,夹持区域的宽度小于电路板的厚度。底夹持部通过弹性夹持组件形成的夹持区域的宽度小于电路板的厚度,使得电路板位于夹持区域是,弹性夹持组件因弹性作用于电路板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固定电路板。另外,第一本体侧面设置有拆卸部,拆卸部的底部低于第二本体的底部,拆卸部用于提供支点,用于分离底夹持部与电路板。通过拆卸部提供的支点,便于将接线端子与电路板分离。另外,顶夹持部包括固定在电连接部顶部的固定弹片以及可活动的设置在电连接部顶部的活动弹片,活动弹片移动以使活动弹片与固定弹片相接触或者相分离。另外,第二本体顶部设置插槽,插槽中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按钮,按钮与活动弹片相接触,按压按钮以使活动弹片移动。通过第二本体顶部设置的按钮,以分离活动弹片与固定弹片,便于外部导线的接通和拆卸。另外,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第二孔洞;接线端子还包括:导光柱,导光柱位于容置空间内,且设置在第一本体上,导光柱通过第二孔洞在容纳空间内暴露出导光柱的一端,第二本体暴露出导光柱的另一端。通过同一个容置空间放置导光柱,导光柱用于将电路板上的光源导出,便于检查接线端子的连接情况,且不用增大接线端子的体积。另外,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交替排布。另外,第二本体上还具有孔洞,孔洞位于第二本体的顶部或侧壁;第二本体通过孔洞暴露出顶夹持部,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插入孔洞中的外部导线。相应地,本使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接线结构,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接线端子、电路板以及导线,电路板的端部设置有导电焊盘,且底夹持部夹持导电焊盘,顶夹持部夹持固定导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外部导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电路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了外部导线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电流依次通过电路板和导电部即进入外部导线,简化了电流导通的路径,提高了产品的良率。另外,电路板的端部还设置有发光部件,发光部件与导电焊盘交替排布,且每一发光部件对应与至少一导电焊盘电连接;接线端子的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第二孔洞;接线端子还包括:导光柱,导光柱位于容置空间内,且设置在第一本体上,导光柱通过第二孔洞在容纳空间内暴露出导光柱的一端,导光柱与发光部件的位置正对。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本体以及导电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
技术介绍
可知,电流导通的路径较为繁琐,产品的不良率较高。为解决上问题,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导电部;第一本体底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容纳空间相贯通的第一孔洞,且顶部与底部相对设置;第二本体设置在第一本体顶部,且与第一本体围成容置空间;导电部位于容置空间内,导电部包括电连接部以及分别位于电连接部两端的顶夹持部以及底夹持部;导电部贯穿第一孔洞,且至少部分底夹持部位于容纳空间内,底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第二本体暴露出顶夹持部,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外部导线。通过顶夹持部实现外部导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通过底夹持部夹持部实现电路板与导电部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了外部导线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电流依次通过电路板和导电部即进入外部导线,简化了电流导通的路径,提高了产品的良率;且通过该接线端子,避免了外部导线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便于外部导线的拆卸。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图1为接线端子结构组装示意图,图2至图6为接线端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接线端子进行具体介绍:参考图1至图6,接线端子(7),包括:第一本体(5)、第二本体(2)以及导电部(3)。第一本体(5)底部具有容纳空间(5.1),容纳空间(5.1)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6),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容纳空间(5.1)相贯通的第一孔洞(4.2),其中,底部与顶部相对设置。第二本体(2)设置在第一本体(5)顶部,且与第一本体(5)围成容置空间(未图示),导电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导电部;/n所述第一本体底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所述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贯通的第一孔洞,且所述顶部与所述底部相对设置;/n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围成容置空间;/n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导电部包括电连接部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电连接部两端的顶夹持部以及底夹持部;/n所述导电部贯穿所述第一孔洞,且至少部分所述底夹持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底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电路板;/n所述第二本体暴露出所述顶夹持部,所述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外部导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导电部;
所述第一本体底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放置电路板,所述第一本体内还具有自底部向顶部延伸的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贯通的第一孔洞,且所述顶部与所述底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围成容置空间;
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导电部包括电连接部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电连接部两端的顶夹持部以及底夹持部;
所述导电部贯穿所述第一孔洞,且至少部分所述底夹持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底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二本体暴露出所述顶夹持部,所述顶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固定外部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夹持部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弹性夹持组件;
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电连接部底部,所述弹性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所述弹性夹持组件之间形成夹持区域,所述夹持区域用于所述底夹持部夹持并固定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电路板;
所述底夹持部未夹持所述电路板时,所述夹持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侧面设置有拆卸部,所述拆卸部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部,所述拆卸部用于提供支点,用于分离所述底夹持部与所述电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夹持部包括固定在所述电连接部顶部的固定弹片以及可活动的设置在电连接部顶部的活动弹片,所述活动弹片移动以使所述活动弹片与所述固定弹片相接触或者相分离。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宣昌彭永金钟前进王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