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185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复合保护层,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第一聚合物层、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层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第三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为防水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不仅具有较好的绝缘和防水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好的耐电流冲击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线材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铜包覆钢线是将铜的优良导电性、耐蚀性和钢的高强度结合为一体的双金属复合材料。铜包钢线主要用于电气化铁路、防雷接地系统、通讯、电子元器件引出脚等各个领域。当铜包覆钢线应用在一些特定
时,通常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耐冲击的功能。现有技术中,铜包覆钢线保护层的耐冲击效果还不够理想。为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及制备方法,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及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复合保护层,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第一聚合物层、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层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第三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为防水层。优选的,所述纳米复合颗粒为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和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1~2。优选的,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为改性聚酯亚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合物层为改性聚酰胺酰亚胺涂层。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铜包钢线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之间的增粘层,和/或,设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与所述第二聚合物层之间的增粘层,和/或,设于所述第二聚合物层与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之间的增粘层。优选的,所述增粘层的厚度为0.01~0.1mm。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铜包钢线的表面涂布一第一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2)在上述干燥后的第一聚合物层上涂布一第二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3)在上述干燥后的第二聚合物层上涂布一第三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形成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优选的,上述一定温度为100~2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不仅具有较好的绝缘和防水性能,而且通过采用纳米复合颗粒对聚合物层进行改性,使本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具有较好的耐电流冲击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现有技术中,铜包钢线表面保护层的耐电流冲击性能不够理想。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复合保护层,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第一聚合物层、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层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第三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为防水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不仅具有较好的绝缘和防水性能,而且通过采用纳米复合颗粒对聚合物层进行改性,使本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具有较好的耐电流冲击性能。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的截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1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1的复合保护层,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1的第一聚合物层2、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的第二聚合物层3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的第三聚合物层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为改性聚酯亚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为改性聚酰胺酰亚胺涂层,所述第三聚合物层4为具有防水功能的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4的厚度为0.1~0.5mm,优选的,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的厚度为0.8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的厚度为0.2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4的厚度为0.3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其中,所述纳米复合颗粒为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和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1~2,优选的,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和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1.5。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通过采用纳米复合颗粒对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进行改性,使本专利技术中的铜包钢线具有较好的耐电流冲击性能。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中的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还包括设于所述铜包钢线1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之间的增粘层,和/或,设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2与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之间的增粘层,和/或,设于所述第二聚合物层3与所述第三聚合物层4之间的增粘层。所述增粘层的厚度为0.01~0.1mm,优选的,所述增粘层的厚度为0.05mm。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铜包钢线的表面涂布一第一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2)在上述干燥后的第一聚合物层上涂布一第二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3)在上述干燥后的第二聚合物层上涂布一第三聚合物层,于一定温度下干燥成膜,形成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进一步地,上述一定温度为100~200℃。本专利技术中的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具有较好的耐电流冲击性能,将本专利技术中的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进行耐电流冲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铜包钢线耐电流冲击范围为72.23~74.16kA,超过国际标准中的冲击合格的要求。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复合保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第一聚合物层、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层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第三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为防水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复合保护层的铜包钢线,包括铜包钢线及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复合保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保护层包含包覆所述铜包钢线的第一聚合物层、包覆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层及包覆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第三聚合物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1mm,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均为采用纳米复合颗粒改性的聚合物涂层,所述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0~50nm,所述第三聚合物层为防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包钢线的防电磁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复合颗粒为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和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包钢线的防电磁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为改性聚酯亚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合物层为改性聚酰胺酰亚胺涂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国平黄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友谊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