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184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该装置由多功能冲击钻、新型环刀手柄、隔离保护筒钻、震动型扁铲头组成。新型环刀手柄与冲击钻连接,通过冲击钻施加震动力可快速把环刀贯入路基面以下。保护筒钻与冲击钻连接,冲击钻施加扭矩把筒钻钻入路基面,实现外围开挖与环刀土的隔离保护。冲击钻施加震动力于扁铲,可实现环刀的快速开挖。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多重措施防止新型环刀手柄盖对环刀土体进行二次压实,包括两个大扇形观察窗、反力环箍及大预留空间设计保护筒钻实现了环刀土体与外围开挖土体的隔离,防止环刀土体与下部土体断裂发生在环刀内部,保护筒钻的环箍也可防止筒钻顶盖对土体进行二次压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
技术介绍
压实度(铁路称作压实系数)是控制路基土料压实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可反应现场压实后填筑材料的密实状况。压实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体性能越好。压实度是通过路基的干密度ρd与实内的最大干密度比值计算而得(K=ρd/ρdmax=ρ/[(1+w)×ρdmax]),对于同一种土,其最大干密度相对是一个定值,因此要得到压实度,最关键的是获得路基的密度。目前测定路基压实土密度的方法有灌砂法、灌水法、环刀法、核子密度仪法。灌砂法(灌水法)是目前常用方法,适合于砂土、碎石土和粘性土,但灌砂法需要在路基上开挖试洞,开挖一个试洞需要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检测效率非常低下,不适应新建路基大规模的检测工作。核子密度仪虽然测试速度快,但当土质变化时均需要作用灌砂法重新标定,总工作量并未减小多少。环刀法适应于粘性土、粉土类、改良土初期压实度的检测,其测试速度较快,目前使用也较为普遍。环刀法使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目前环刀法主要采用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检测效率低。1)环刀贯入操作。需要手动用木锤或铁锤击打环刀手柄,把环刀贯入压实路基面中;2)开挖环刀操作。需要手动用锤击打凿具,要求把完整的环刀样从路基中挖取出来。在这两个操作中,均需要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容易疲劳,环刀贯入和开挖速度慢,检测效率低。(2)传统环刀手柄仅一个透气孔,不容易观察环刀击入土中的位置,容易造成环刀柄盖对环刀土体进行二次压实,使检测结果大于实际土体的密度,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3)环刀取出过程中,需要用凿子开挖环刀,工人疲劳时容易造成挖取深度不够,造成环刀土样与下部断开时断面发生在环刀内,严重影响密度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该组合装置包括新型环刀手柄;所述新型环刀手柄包括两个环刀柄观察窗、第一反力环箍和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所述环刀柄观察窗开在新型环刀手柄的环刀盖上,两个环刀柄观察窗为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反力环箍固定安装在新型环刀手柄上;所述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具体为:从环刀卡口处垂直向上具有20mm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环刀盖上的两个观察窗为扇形,扇形观察窗对应的圆心角为60度,扇形环内径为25mm,外径为35mm,观察窗外沿与环刀手柄内沿位置一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力环箍宽8mm,高3mm,环箍下边沿距环刀上口位置为5mm。进一步地,该组合装置还包括保护筒钻,所述保护筒钻外壁上设置第二反力环箍,环箍宽8mm,厚3mm,环箍距筒钻下沿的距离为70mm。进一步地,该组合装置还包括多功能冲击钻和扁铲;所述多功能冲击钻具有电镐档、电钻档两个档位;新型环刀手柄上具有第一连杆,新型环刀手柄通过第一连杆上端的冲击钻专用卡口与多功能冲击钻相连接;保护筒钻上具有第二连杆,筒钻通过第二连杆上的冲击钻专用卡口与多功能冲击钻相连接;保护筒钻内径比环刀外径大15mm,空心钻钻取深度比环刀高度大15-20mm;所述扁铲上具有第三连杆,扁铲通过第三连杆上的冲击钻专用卡口与多功能冲击钻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扁铲的铲头宽40mm,外围呈圆形,铲头后端厚5mm,后端到前端厚度渐变成1mm,前端开刃;扁铲头前端为弯折形,弯折角度与连杆呈150°。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筒钻的钻头壁厚为2mm,筒高为80mm,筒钻下端口具有高度为5mm的合金钢锯齿,锯齿左右分开,其厚度为2.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使用冲击钻作动力,提高了检测效率,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传统的击入环刀操作、开挖环刀工作均是依靠人工挥动铁锤或木锤击打工具完成的,环刀击入路基的时间从传统平均3分钟降低到30秒,击打开挖一个环刀样累计时间约为10分钟,随着工人的疲劳,工具效率会近一步降低。本技术的环刀击入速度和开挖速度大大提高,环刀贯入时间从3分钟降低至30秒,环刀开挖时间从10分钟降低至4分钟。传统的击入环刀操作、开挖环刀工作均是依靠人工挥动铁锤或木锤击打工具完成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容易疲劳,甚至会降低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本技术的击入环刀操作、开挖环刀、钻入筒钻均由冲击钻提供动力,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2.可以防止环刀手柄盖对环刀土体进行二次压实,提高了检测准确性。传统的手柄盖上仅一个3mm的透气孔,无法观察土体露出环刀上端口情况,容易造成没有透出环刀上端口,或者已经透出来过多,环刀手柄盖已经对环刀土体进行了二次压实,造成检测结果错误。本技术采取了两个大观察窗设计,两个观察孔设计可以保证透进去足够的光线,保证了观察土体的亮度,看到土体露出环刀情况及土体是否出现倾斜情况;同时扇形观察窗外边缘与环刀外沿齐平,可以清楚观察环刀压入深度和土体露出环刀口的高度,以便较准确的控制环刀压入深度且土体不被手柄盖二次压实。采用手柄外壁设置有反力环箍,当反力环箍贴合路基面时,说明土体露出环刀上端口的高度为5mm。此时应关闭冲击钻,若继续施加震动力,反力环箍与路基面接触,路基面给环刀手柄施加反力,阻止环刀进一步贯入路基中。具有20mm预留空间,即使在击入速度快的情况也能防止环刀手柄盖对土体的二次压实,当环刀在震动力向下贯入路基面时,由于没有及时松开冲击钻开关且环箍反力仍不能阻止环刀继续贯入时,预留空间有20mm可保证环刀土体可以继续上升而不被二次压实,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3.可以防止环刀土体在环刀内部断开,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传统的开挖由于工作劳动强度大,容易疲劳,后期开挖容易还未达到环刀下面就锤击震断环刀土体与下部路基土体的联系,断面非常容易发生在环刀的内部,使检测结果不准确。本技术使用筒钻实现了环刀的隔离,且筒钻下沉深度有反力环箍限定,开挖深度必须达到环刀以下18mm后才能断开,断面一定会发生在环刀下端,提高了密度检测的准确性。4.便携性。本技术的冲击钻采用大容量重载锂电池供电,整体质量3.4kg,锂电池拆换方便,采用备用电池可以满足连续工作的要求,摆脱了常规冲击钻对市电的依赖,便于野外作业。附图说明图1冲击钻+新型环刀手柄装置组合;图2新型环刀手柄设计正视图;图3新型环刀手柄设计俯视图;图4保护筒钻及固定支架正视图;图5筒钻锯齿示意图,正视图;图6筒钻设计俯视图;图7保护筒钻固定支架俯视图;图8冲击钻驱动的扁铲头正视图与侧视图;图中、1.多功能冲击钻;2.环刀柄观察窗;3.环刀卡口;4.第一连杆;5.环刀手柄盖;6.刻槽线;7.第一反力环箍;8.合金钢锯齿;9.第二连杆;10.第二反力环箍;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合装置包括新型环刀手柄;/n所述新型环刀手柄包括两个环刀柄观察窗、第一反力环箍和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所述环刀柄观察窗开在新型环刀手柄的环刀盖上,两个环刀柄观察窗为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反力环箍固定安装在新型环刀手柄上;所述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具体为:从环刀卡口处垂直向上具有20mm的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合装置包括新型环刀手柄;
所述新型环刀手柄包括两个环刀柄观察窗、第一反力环箍和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所述环刀柄观察窗开在新型环刀手柄的环刀盖上,两个环刀柄观察窗为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反力环箍固定安装在新型环刀手柄上;所述新型环刀手柄中的预留空间具体为:从环刀卡口处垂直向上具有20mm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刀盖上的两个观察窗为扇形,扇形观察窗对应的圆心角为60度,扇形环内径为25mm,外径为35mm,观察窗外沿与环刀手柄内沿位置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力环箍宽8mm,高3mm,环箍下边沿距环刀上口位置为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密度快速检测辅助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合装置还包括保护筒钻,所述保护筒钻外壁上设置第二反力环箍,环箍宽8mm,厚3mm,环箍距筒钻下沿的距离为7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秀绍莫林利耿大新陈莘莘童立红于洋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