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史周泽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27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包括底部垫层、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和超前止水带,所述变形缝的底部设置有下外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竖向的橡胶止水带,下外贴式止水带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下密封垫杆,所述排水层内填充有吸水材料,所述排水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侧边设置有与吸水材料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外部的集水井连通;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后浇带、超前止水带上设置了多处止水结构,能够防止水透过后浇带并进入主体结构,防水效果好,同时能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后浇带提前封闭,缩短基坑降水时间,节约了资源,加快了工程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利用发展广泛,地下室的深度也有新的挑战,地下部分的一般都设置有后浇带和超前止水,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超前止水就是对后浇带增加一些止水防水的构造,达到补浇之前防水传统后浇带是在前期施工时,在基础底板的相应位置留设变形缝,变形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由于混凝土的降尘不一,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后期施工时再在各临时施工缝处浇捣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但是常规的后浇带和超前止水由于结构上存在缺陷,留待浇筑的时间都需要至少60天以上,等候混凝土硬化收缩结束,才能浇筑。这长的时间里,需不停降水,不但耗电费钱,而且长期抽水会对地基造成损害,否则,地下水长期浸入、垃圾污染,坑壁不能回填等等,对施工工作,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损害,甚至危险。同时为保证地下水位保持在地下室底板结构以下,直至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方可停止降水,导致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降水时间长,降水费用高,同时后浇带的存在影响基坑土方回填,造成现场作业场地的浪费,同时不利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设备中存在的超前止水和后浇带防水效果差、耗时长、工序不合理和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包括底部垫层、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和超前止水带,所述地下室底板和后浇带设置在底板垫层的上部,超前止水带位于后浇带的下部;所述超前止水带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底部垫层上的防水卷材和防水保护层;所述防水保护层的上部设置有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所述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间隔设置,并在两侧通过模板支护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底部设置有下外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竖向的橡胶止水带,下外贴式止水带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下密封垫杆,下密封垫杆使下外贴式止水带的中部形成了下密封座,所述橡胶止水带坐落在下密封座内,并与下密封座密封配合;所述橡胶止水带和后浇带之间设置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上部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流水面;所述排水层内填充有吸水材料,所述排水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侧边设置有与吸水材料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外部的集水井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层和橡胶止水带之间设置有上外贴式止水带,所述排水层的底部固定有上密封垫杆,上外贴式止水带被上密封垫杆顶起形成上密封座,所述橡胶止水带的上部被上密封座密封包裹。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的两侧外挂有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上由上至下间隔固定有多层向后浇带内延伸的止水钢板。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状。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的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地下室底板的强度等级。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通过吸水管与吸水材料连通,所述吸水管上设置有向吸水材料内延伸的吸水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了后浇带和超前止水结构,在变形缝内设置了橡胶止水带,橡胶止水带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外贴式止水带和下外贴式止水带,将橡胶止水带的上下两端密封,同时在后浇带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层,排水层为中部高两端低的弧形结构,从而使排水层与后浇带之间形成了流水面,并在排水层的两侧较低端设置了排水管,排水管上开有间隔的进水孔使排水管与排水层内的吸水材料连通。同时在后浇带的两侧间隔设置了向后浇带内延伸的多次止水钢板,止水钢板的内端嵌套在地下室底板上,止水钢板的外侧向后浇带内延伸,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止水钢板的外端嵌套在后浇带混凝土内,从而起到止水功能。由此本技术在后浇带、超前止水带上设置了多处止水结构,能够防止水透过后浇带并进入主体结构,防水效果好,同时能够本技术能够对后浇带提前封闭,缩短基坑降水时间,节约了资源,加快了工程进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的标号为:1为底部垫层,2为防水卷材,3为防水保护层,4为下密封垫杆,5为下外贴式止水带,6为橡胶止水带,7为变形缝,8为左支撑筋,9为右支撑筋;10为上外贴式止水带,11为上密封垫杆,12为排出层,13为排水管,14为地下室底板,15为后浇带,16为止水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本实施例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改进,主要针对于止水功能上进一步的完善,使本实施例具有较好的止水功能;如图1所示,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包括底部垫层1、地下室底板14、后浇带15和超前止水带,所述地下室底板14和后浇带15设置在底板垫层1的上部,超前止水带位于后浇带15的下部;所述超前止水带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底部垫层1上的防水卷材2和防水保护层3,防水卷材2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橡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通过防水卷材和防水保护层对底部垫层进行防水和防护。所述防水保护层3的上部设置有左支撑筋8和右支撑筋9,所述左支撑筋8和右支撑筋9间隔且对称设置,并在两侧通过模板支护,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变形缝7,如图1所示,所述变形缝7沿竖向设置将主体结构分割外两部分,防止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所述变形缝的底部设置有下外贴式止水带5,所述变形缝7内填充有竖向的橡胶止水带6,下外贴式止水带5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下密封垫杆4,下密封垫杆4使下外贴式止水带5的中部形成了开口向上的下密封座,所述橡胶止水带6坐落在下密封座内,并与下密封座密封配合,从而使橡胶止水带6的底部处于密封状态。所述橡胶止水带6和后浇带15之间设置有排水层12;所述排水层12上部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流水面;流水面为从中部两侧倾斜向下的弧形面,所述排水层12内填充有吸水材料,所述排水层12的两侧设置有排水管13,所述排水管13的侧边设置有与吸水材料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外部的集水井连通,从而吸水材料吸收水分并汇集在排水管13内,并通过排水管13排放到外部集水井。所述吸水材料内设置有吸水管,吸水管设置有向吸水材料内延伸的吸水齿,吸水管倾斜向下并与排水管的进水口连通,排水管13的侧边间隔开有多个进水口,同时吸水材料可以为高分子洗水棉或者吸水织物等,从而在后浇带15的底部设置了排水层12,能够吸收并将从后浇带处渗入的水分吸收并排放到外部环境。后浇带可以为竖直的方向结构也可以为上部大下部小的梯形结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排水层和橡胶止水带之间设置有上外贴式止水带10。如图2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 包括底部垫层、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和超前止水带,所述地下室底板和后浇带设置在底板垫层的上部,超前止水带位于后浇带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前止水带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底部垫层上的防水卷材和防水保护层;所述防水保护层的上部设置有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所述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间隔设置,并在两侧通过模板支护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底部设置有下外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竖向的橡胶止水带,下外贴式止水带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下密封垫杆,下密封垫杆使下外贴式止水带的中部形成了下密封座,所述橡胶止水带坐落在下密封座内,并与下密封座密封配合;所述橡胶止水带和后浇带之间设置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上部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流水面;所述排水层内填充有吸水材料,所述排水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侧边设置有与吸水材料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外部的集水井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包括底部垫层、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和超前止水带,所述地下室底板和后浇带设置在底板垫层的上部,超前止水带位于后浇带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前止水带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底部垫层上的防水卷材和防水保护层;所述防水保护层的上部设置有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所述左支撑筋和右支撑筋间隔设置,并在两侧通过模板支护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底部设置有下外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竖向的橡胶止水带,下外贴式止水带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下密封垫杆,下密封垫杆使下外贴式止水带的中部形成了下密封座,所述橡胶止水带坐落在下密封座内,并与下密封座密封配合;所述橡胶止水带和后浇带之间设置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上部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流水面;所述排水层内填充有吸水材料,所述排水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侧边设置有与吸水材料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外部的集水井连通。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周泽潘国强李炎锋徐强强马国超
申请(专利权)人:史周泽潘国强李炎锋徐强强马国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