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送风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送风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冰上场馆建设多为永久型,初始建设费用巨大,同时具有业态单一,闲置时设备均无法有效利用,浪费投资。在对如冰上场馆等单一场馆进行功能性改造,可进一步提升此类场馆的利用率。在进行动能性改造时,场地内的通风设置是重要的环节,如何便捷、可重复且易于施工的解决场地内的送风是设计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用以单一性场馆中模块化送风廊道的安装、便捷施工以及可重复利用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送风体系,包含连接于地板上的空气分布管、设置于空气分布管下方的送风条缝、连接于地板下方的模块化风道单元、连接于模块化风道单元一侧且临近送风条缝一端的风道单元封堵、设置于模块化风道单元另一侧且远离送风条缝一端的出风道封堵。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分布管下部两侧通过轨道与地板连接,空气分布管底部正对送风条缝且底部间隔设置有送风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包含连接于地板上的空气分布管(1)、设置于空气分布管(1)下方的送风条缝(4)、连接于地板下方的模块化风道单元(2)、连接于模块化风道单元(2)一侧且临近送风条缝(4)一端的风道单元封堵(3)、设置于模块化风道单元(2)另一侧且远离送风条缝(4)一端的出风道封堵(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包含连接于地板上的空气分布管(1)、设置于空气分布管(1)下方的送风条缝(4)、连接于地板下方的模块化风道单元(2)、连接于模块化风道单元(2)一侧且临近送风条缝(4)一端的风道单元封堵(3)、设置于模块化风道单元(2)另一侧且远离送风条缝(4)一端的出风道封堵(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分布管(1)下部两侧通过轨道与地板连接,空气分布管(1)底部正对送风条缝(4)且底部间隔设置有送风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风道单元(2)包含一组顶板(21)、连接于一组顶板(21)四周的边框(24)、连接于顶板(21)下方的立柱(22)以及连接于立柱(22)间的横梁(23);一组顶板(21)至少包含四块,立柱(22)连接于顶板(21)连接节点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2)包含柱体(221)、连接于主体顶部的柱顶套筒(222)以及连接于柱体(221)底部的可调底座(223);所述柱体(221)为外表面连接有凸出接口,柱体(221)顶部可拆卸连接柱顶套筒(22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3)包含梁体(231)和连接于梁体(231)两端的梁接头(232),梁接头(232)对应柱体(221)外表面的凸出接口设置有凹槽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顶套筒(222)与顶板(21)间连接有顶托架(8),顶托架(8)包含托板(81)和连接在托板(81)上的顶托(82);顶板(21)底部与柱顶套筒(222)连接,顶托(82)与顶板(21)间通过顶接口(9)连接;顶托(82)架(8)分为设置在四个托板(81)连接处的四凸头托架和两个托板(81)连接处的两凸头托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接口(9)连接于顶板(21)底面,顶接口(9)包含对应顶托(82)设置的凹槽和四周设置的挡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送风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单元封堵(3)为拼装式板状结构,风道单元封堵(3)连接于顶板(21)至下部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德远,高惠润,陈彬,车庭枢,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