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9818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所涉及的洗碗机包括内胆和洗涤泵,所述洗涤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洗涤泵用于对餐具循环洗涤,所述减振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包括凹槽减振垫,所述凹槽减振垫上设有一侧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减振垫套设于洗涤泵主体外侧并固定在内胆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在洗涤泵与内胆之间设置了凹槽减振垫,并设置凹槽将使得凹槽减振垫套设在洗涤泵的外周,其减小了洗涤泵的振动强度,降低了洗涤泵工作时的噪声,同时减小了该振动对内胆和其他部件的影响,避免了洗碗机工作时的晃动,确保了洗碗机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
本技术涉及厨房家电设备
,主要涉及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
技术介绍
洗碗机作为一种洗碗的器具,被广泛使用。洗碗机具体工作原理是利用洗涤泵从循环水进口将水抽取并从循环水出口传送到洗涤装置中,并由洗涤装置喷出对餐具碗筷进行清洗。现有的洗碗机在洗涤泵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这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且可能会引起洗碗机内其它零部件发生共振,造成零部件松动,影响用户的使用。洗碗机产生振动的地方一般在水泵的尾部,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处理,水泵产生振动会传递到内胆和其他部件上,容易造成洗碗机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洗涤泵振动以降低洗碗机工作时噪音,同时减少对内胆的影响的洗碗机减振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所涉及的洗碗机包括内胆和洗涤泵,所述洗涤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洗涤泵用于对餐具循环洗涤,所述减振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包括凹槽减振垫,所述凹槽减振垫上设有一侧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减振垫套设于洗涤泵主体外侧并固定在内胆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在洗涤泵与内胆之间设置了凹槽减振垫,并设置凹槽将使得凹槽减振垫套设在洗涤泵的外周,其减小了洗涤泵的振动强度,降低了洗涤泵工作时的噪声,同时减小了该振动对内胆和其他部件的影响,避免了洗碗机工作时的晃动,确保了洗碗机的工作稳定性。优选的,所述洗碗机还包括排水泵,所述排水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排水泵用于排出污水,所述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二减振结构,所述第二减振结构包括矩形减振垫,所述矩形减振垫设于排水泵与内胆接触的位置上并被压紧在排水泵与内胆之间,设置第二减振结构,减小了排水泵的振动强度,降低了排水泵工作时的噪声,同时减小了该振动对内胆和其他部件的影响,进一步避免了洗碗机工作时的晃动,以进一步确保了洗碗机的工作稳定性。优选的,第一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凹槽减振垫通过第一固定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第一固定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架中部向上凸起形成下侧开口的凹口,所述凹口与所述凹槽减振垫相适配,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一固定部,装配时,所述凹口与所述凹槽减振垫配合且第一固定架的两侧与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架实现对凹槽减振垫的固定,同时实现了对洗涤泵在内胆上的固定,有效防止洗涤泵工作时,洗涤泵与凹槽减振垫的晃动,确保洗涤泵工作的稳定性。优选的,第一减振结构还包括减振支架,所述洗涤泵通过减振支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减振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垂直设于第一连接部上,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洗涤泵固定连接,用减振支架对洗涤泵进行固定,有效防止洗涤泵工作时,洗涤泵的晃动,以实现减振减躁,进而确保洗涤泵工作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洗涤泵包括洗涤泵端盖和洗涤泵主体,所述洗涤泵端盖与洗涤泵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洗涤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设于所述洗涤泵端盖上,内胆上设有循环水进口和循环水出口,所述洗涤泵的进水端与循环水进口连接,在洗涤泵的进水端与循环水进口的连接处设有环形垫圈,洗涤泵的出水端与循环水出口连通,设置环形垫圈可减少因水流过猛时,洗涤泵的进水端与循环水进口之间产生碰撞而引发噪音。优选的,所述洗涤泵端盖两侧设有第一端盖固定部,所述内胆上对应所述第一端盖固定部设有第三固定部,装配时,所述第一端盖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连接,第一端盖固定部与第三固定部用来固定洗涤泵端盖的位置,防止在排水时,洗涤泵端盖因没有得到可靠的固定而引起晃动,进一步实现对洗涤泵的减振减躁。优选的,第二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排水泵通过第二固定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垂直设于第二连接部上,所述内胆上设有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排水泵固定连接,进一步防止排水泵工作时产生晃动,以实现减振减躁的效果,确保洗涤泵工作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矩形减振垫呈片状结构,所述矩形减振垫通过第三固定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第三固定架包括第三支撑底面以及分别垂直设于第三支撑底面相邻两侧的第三支撑侧面,所述第三支撑底面固定设于内胆上,所述第三支撑底面上设有螺孔,所述矩形减振垫上对应所述螺孔设有第一连接通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通孔与螺孔配合实现矩形减振垫的固定,确保矩形减振垫的固定,以确保对排水泵的减躁效果。优选的,所述排水泵包括排水泵端盖和排水泵主体,所述排水泵端盖与排水泵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设于所述排水泵端盖上,所述内胆上设有污水出口,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污水出口连通,排水泵的出水端与外部管道连接,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五固定部,所述第五固定部上设有与排水端盖表面相适配的弧形支撑部,装配时,所述排水泵端盖被承托在所述弧形支撑部上,以防止在排水时,排水泵端盖因没有得到可靠的固定而引起晃动。优选的,所述凹槽减振垫靠近洗涤泵转子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缺口用于支撑洗涤泵的转子外壳,所述第二缺口用于支撑洗涤泵的转子固定端,其将洗涤泵线圈部分完全包裹,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减少洗涤泵工作时的振动,当洗涤泵工作时,其尾部产生的振动会先传递到凹槽减振垫上,经过凹槽减振垫减振之后,再将振动传递给内胆,这使得传递到内胆上的振动很小,让该洗碗机产生的噪音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胆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洗碗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区域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一;图6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二;图7是本技术下内胆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洗涤泵与凹槽减振垫装配的半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排水泵与矩形减振垫装配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凹槽减振垫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矩形减振垫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一固定架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减振支架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第三固定架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第二固定架的示意图。标号说明:内胆1、洗涤泵2、排水泵3、凹槽减振垫4、矩形减振垫5、第一固定架6、减振支架7、第三固定架8、第二固定架9、上内胆101、下内胆102、循环水进口11、循环水出口12、污水出口13、第一固定部14、第二固定部15、第三固定部16、第四固定部17、第五固定部18、环形垫圈111、洗涤泵定位部141、洗涤泵端盖21、洗涤泵主体22、第一端盖固定部23、第三连接通孔231、排水泵端盖31、排水泵主体32、凹槽41、第一缺口42、第二缺口43、第一连接通孔51、凹口61、第二连接通孔62、第一连接部71、第一支撑部72、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所涉及的洗碗机包括内胆和洗涤泵,所述洗涤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洗涤泵用于对餐具循环洗涤,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包括凹槽减振垫,所述凹槽减振垫上设有一侧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减振垫套设于洗涤泵主体外侧并固定在内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洗碗机的减振结构,所涉及的洗碗机包括内胆和洗涤泵,所述洗涤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洗涤泵用于对餐具循环洗涤,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包括第一减振结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包括凹槽减振垫,所述凹槽减振垫上设有一侧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减振垫套设于洗涤泵主体外侧并固定在内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洗碗机还包括排水泵,所述排水泵设于内胆外侧壁上,所述排水泵用于排出污水,所述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二减振结构,所述第二减振结构包括矩形减振垫,所述矩形减振垫设于排水泵与内胆接触的位置上并被压紧在排水泵与内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凹槽减振垫通过第一固定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第一固定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架中部向上凸起形成下侧开口的凹口,所述凹口与所述凹槽减振垫相适配,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一固定部,装配时,所述凹口与所述凹槽减振垫配合且第一固定架的两侧与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减振结构还包括减振支架,所述洗涤泵通过减振支架固定在内胆上,所述减振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垂直设于第一连接部上,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洗涤泵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洗碗机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泵包括洗涤泵端盖和洗涤泵主体,所述洗涤泵端盖与洗涤泵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洗涤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设于所述洗涤泵端盖上,内胆上设有循环水进口和循环水出口,所述洗涤泵的进水端与循环水进口连接,在洗涤泵的进水端与循环水进口的连接处设有环形垫圈,洗涤泵的出水端与循环水出口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峰李浩余水勇
申请(专利权)人: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小熊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