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重力背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972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重力背包,包括背包主体和两组反重力背带,每组反重力背带包括肩带、反重力结构和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穿过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包含限长带和第一弹性件,反重力结构的第一端与背包主体背面相连,反重力结构的第二端与肩带的第一端相连,肩带的第二端与背包主体的下部相连。通过设置两组反重力背带,背包重量分散在两组反重力背带上。第一弹性件拉伸长度由限长带限定,避免第一弹性件过度拉伸而丧失弹性,可以长久保持减重功能。设置横向限位结构,将第一弹性件与限长带均限定在横向限位结构内,减小第一弹性件拉伸时反重力结构的左右摆动幅度,减小使用者背负力,使用更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重力背包
本技术涉及背包,尤其涉及一种反重力背包。
技术介绍
背包是人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的日常用品。当需长时间背负较重物品时,使用者双肩因为重力作用会十分酸痛,会使人疲惫不堪。为减轻背包对人体肩部的压力,人们开始尝试研发反重力背包。如公开号为CN10574747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反重力双肩背包,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设有支撑所述背包本体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背面设有减压板;所述肩带的上端与所述减压板的背面的上端连接,所述肩带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的下端连接;所述减压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带和长度固定带,所述第一弹性带的上端与所述减压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带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长度固定带的上端与所述减压板的下端连接,所述长度固定带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43654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反重力背包,包括背包本体、肩带,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部设有可活动的减压片,所述肩带的上端与减压片上端相连,所述肩带的下端和背包本体的下部相连,所述减压片和背包本体之间设有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由固定带及与固定带相连的弹性带组成。在上述现有反重力背包中,均设有减压板,通过减压板与弹性件、长度固定带连接,共同实现减重的作用。但因为具有减压板,其结构复杂,增加了制作背包的工序和成本。又如公开号为CN206791981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反重力双肩背包,包括背包主体、两根肩带和两个弹性件,各所述肩带的第一端部分别连接有所述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背包主体的背面,所述肩带的第二端部与所述背包主体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肩带包括连接带和第二弹性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相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带连接于所述背包主体的下端部。上述反重力背包是两根肩带的上部与同一个弹性件相连。只设有一个弹性件,该弹性件承载背包所有重量,容易拉伸过度,易丧失弹性,不能经久实现减重作用。因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反重力背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反重力背包不能经久实现减重作用、工序复杂等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反重力背包。一种反重力背包,包括背包主体和两组反重力背带,每组反重力背带包括肩带、反重力结构和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穿过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包含限长带和第一弹性件,反重力结构的第一端与背包主体背面相连,反重力结构的第二端与肩带的第一端相连,肩带的第二端与背包主体的下部相连。通过设置两组反重力背带,背包负重分散在两组反重力背带上。背包负重小时,第一弹性件不拉伸,当负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第一弹性件开始拉伸,拉伸长度由限长带限定,避免第一弹性件过度拉伸而丧失弹性,可以长久保持减重功能。通过设置横向限位结构,将第一弹性件与限长带均限定在横向限位结构内,减小第一弹性件拉伸时反重力结构的左右摆动幅度,使其纵向承受背包负重,减小使用者背负力,且能避免两组反重力背带相互缩挤到一起,有利于背包的重量整体施加于肩背部,使用更舒适。优选地,所述限长带包括可变长度带和定长带,所述可变长度带包括第二弹性件和与其连接的至少一根连接带。本优选方式的限长带为多级限长带,当背包负重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可变长度带中的第二弹性件开始拉伸,拉伸长度由定长带限定,在背包负重大时可以再次对背包减重。优选地,所述横向限位结构为限位孔。优选地,所述限位孔为多层孔,第一弹性件穿过第一层孔,限长带穿过第二层孔。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孔由限位带固定在背包主体背面形成。更进一步优选地,两组反重力背带共用一条限位带。优选地,所述反重力背包还包括肩带连接带,所述肩带连接带的两端分别与一条肩带的第一端附近连接。肩带连接带避免因第一弹性件拉伸造成的肩带左右摆动幅度过大的问题,减小使用者背负用力。优选地,所述反重力背带还包含背罩,所述背罩设置于背包主体背面反重力结构之外。通过背罩将反重力结构覆盖,更美观。同时,背罩还能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避免背包重压均集中于肩带及反重力结构处,使用更舒适。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背罩上部与背包主体间设有肩带限位结构,避免因第一弹性件拉伸造成的肩带左右摆动幅度过大的问题,减小使用者背负用力。优选地,所述反重力背包还包括增强带,所述增强带设置于背包主体背面。增强带不仅可以增加背包的牢固度和抗撕裂能力,还可以分散背包负重和压力,使用更舒适。优选地,增强带包括纵向增强带,所述纵向增强带的第一端与反重力结构的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增强带还包括横向增强带,所述横向增强带与纵向增强带交叉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两组反重力背带,背包重量分散在两组反重力背带上,第一弹性件的拉伸长度由限长带限定,避免第一弹性件过度拉伸而丧失弹性,可以长久保持减重功能。2、通过设置横向限位结构以及肩带连接带或肩带限位结构避免因第一弹性件拉伸造成的肩带左右摆动幅度过大的问题,减小使用者背负用力,使用更舒适。3、通过设置背罩或增强带,使背包负重分散,增加使用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反重力背包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图3为实施例1中反重力背包后视图。图4为图3中B部分放大图。图5为实施例2中反重力结构俯视放大图。图6为实施例2中反重力结构侧视放大图。图7为实施例3中反重力结构侧视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反重力背包1,背包主体2,背罩21,纵向增强带22,反重力背带3,肩带4,肩带连接带41,肩带限位结构42,反重力结构5,第一弹性件51,限长带52,横向限位结构6,限位带61,限位孔62,可变长度带71,定长带72,第二弹性件711,连接带7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下文中将背包靠近人背部的面称为背面,将背面的相对面称为正面。将人左肩对应的反重力背带称为左侧反重力背带,将人右肩对应的反重力背带称为右侧反重力背带。将背带与反重力结构连接的一端称为第一端或上端,将背带与背包主体连接对的一端称为第二端或下端。将反重力结构与背带连接的一端称为第二端或上端,将反重力结构与背包主体连接的一端称为第一端或下端。上述方位词仅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并非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反重力背包1,包括背包主体2和两组反重力背带3,每组反重力背带包含肩带4、反重力结构5和横向限位结构6。每组反重力背带3包括肩带4、第一弹性件51、限长带52和限位孔62。肩带4的上端与反重力结构5的上端相连,反重力结构5的下端与背包主体2背部的相连。肩带4的下端与背包主体2背部的下部相连。限位孔62由横向设置在背包主体2背部的限位带61形成,限位带61的左右两端与背包主体2背部固定,中间形成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重力背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主体和两组反重力背带,每组反重力背带包括肩带、反重力结构和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穿过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包含限长带和第一弹性件,反重力结构的第一端与背包主体背面相连,反重力结构的第二端与肩带的第一端相连,肩带的第二端与背包主体的下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重力背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主体和两组反重力背带,每组反重力背带包括肩带、反重力结构和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穿过横向限位结构,所述反重力结构包含限长带和第一弹性件,反重力结构的第一端与背包主体背面相连,反重力结构的第二端与肩带的第一端相连,肩带的第二端与背包主体的下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重力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长带包括可变长度带和定长带,所述可变长度带包括第二弹性件和与其连接的至少一根连接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重力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限位结构为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重力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多层孔,第一弹性件穿过第一层孔,限长带穿过第二层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重力背包,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雍容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瑞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