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579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防脱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包括输氧壳体、网兜本体和支撑杆,所述网兜本体设置在输氧壳体侧面,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网兜本体上端,所述支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当人们需要对吸氧瓶进行固定时,人们只需要将湿化瓶防止在网兜本体内部,然后将输氧接头卡接在输氧插口中,然后拉动把手,同时带动第一限位杆上移,从而使得第一锥块和第二锥块相互分离,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推动第二限位杆得以进行收缩在第二限位槽中,然后将设置在连接块侧面的卡块卡接在卡槽中,最后将把手松开,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得以将第一限位杆向下推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防脱落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医院重病科,曾发生一例因吸氧时流量表脱落导致病人额部皮肤裂伤的护理不良事件,给病人造成了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创伤,也给我们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护理行为敲响了警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推出了以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并且具有方便使用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包括输氧壳体、网兜本体和支撑杆,所述网兜本体设置在输氧壳体侧面,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网兜本体上端,所述支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输氧壳体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卡接在卡槽中,所述连接块内部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网兜本体内部搭接有湿化瓶,所述输氧壳体表面设置有输氧插口。优选的,所述湿化瓶上端固定连接有气路主体,所述气路主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输氧接头,所述输氧接头卡接在输氧插口内部,所述气路主体侧面设置有调节阀,所述气路主体侧面固定连接有快速插头,所述气路主体上端设置有流量计。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开设在连接块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穿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杆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块。优选的,所述卡块内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与第一限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穿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限位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块,所述第一锥块与第二锥块相匹配,所述卡槽内壁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另一端卡接在固定槽中。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共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网兜本体两侧,所述网兜本体的材质为塑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当人们需要对吸氧瓶进行固定时,人们只需要将湿化瓶防止在网兜本体内部,然后将输氧接头卡接在输氧插口中,然后拉动把手,同时带动第一限位杆上移,从而使得第一锥块和第二锥块相互分离,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推动第二限位杆得以进行收缩在第二限位槽中,然后将设置在连接块侧面的卡块卡接在卡槽中,最后将把手松开,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得以将第一限位杆向下推动,从而使得第一锥块和第二锥块相互作用,推动第二限位杆移出第二限位槽从而使得第二限位杆卡接在固定槽中,方便了人们对吸氧瓶进行固定,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吸氧瓶发生脱落对患者造成伤害,通过设置调节阀和流量计,当患者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人们得以通过控制调节阀调节人们的的吸氧速率,同时人们得以通过观看流量计从而直接观察到患者的吸氧速度。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固定组件剖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输氧壳体;2、网兜本体;3、支撑杆;4、连接块;5、固定组件;501、第一限位槽;502、第一限位杆;503、第一弹簧;504、第一限位块;505、把手;506、第一锥块;507、第二限位槽;508、第二限位杆;509、第二弹簧;510、第二限位块;511、第二锥块;512、固定槽;6、卡块;7、湿化瓶;8、气路主体;9、输氧插口;10、输氧接头;11、调节阀;12、快速插头;13、流量计;14、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包括输氧壳体1、网兜本体2和支撑杆3,所述网兜本体2设置在输氧壳体1侧面,所述支撑杆3固定连接在网兜本体2上端,所述支撑杆3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所述连接块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卡块6,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开设有卡槽14,所述卡块6卡接在卡槽14中,所述连接块4内部设置有固定组件5,所述网兜本体2内部搭接有湿化瓶7,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设置有输氧插口9。具体的,所述湿化瓶7上端固定连接有气路主体8,所述气路主体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输氧接头10,所述输氧接头10卡接在输氧插口9内部,所述气路主体8侧面设置有调节阀11,所述气路主体8侧面固定连接有快速插头12,所述气路主体8上端设置有流量计13,通过设置调节阀11和流量计13,当患者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人们得以通过控制调节阀11调节人们的的吸氧速率,同时人们得以通过观看流量计13从而直接观察到患者的吸氧速度。具体的,所述固定组件5包括第一限位槽501,所述第一限位槽501开设在连接块4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501中穿设有第一限位杆502,所述第一限位杆50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504,所述第一限位杆502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503,所述第一限位杆50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把手505,所述第一限位杆50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块506。具体的,所述卡块6内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07,所述第二限位槽507与第一限位槽501相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槽507中穿设有第二限位杆508,所述第二限位杆508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509,所述第二限位杆50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510,所述第二限位杆508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509,所述第二限位杆5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块511,所述第一锥块506与第二锥块511相匹配,所述卡槽14内壁开设有固定槽512,所述第二限位杆508的另一端卡接在固定槽512中,通过设置固定组件5,当人们需要对吸氧瓶进行固定时,人们只需要将湿化瓶7防止在网兜本体2内部,然后将输氧接头10卡接在输氧插口9中,然后拉动把手505,同时带动第一限位杆502上移,从而使得第一锥块506和第二锥块511相互分离,在第二弹簧509的作用下推动第二限位杆508得以进行收缩在第二限位槽507中,然后将设置在连接块4侧面的卡块6卡接在卡槽14中,最后将把手505松开,在第一弹簧503的作用下得以将第一限位杆502向下推动,从而使得第一锥块506和第二锥块511相互作用,推动第二限位杆508移出第二限位槽507从而使得第二限位杆508卡接在固定槽512中,方便了人们对吸氧瓶进行固定,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吸氧瓶发生脱落对患者造成伤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包括输氧壳体(1)、网兜本体(2)和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兜本体(2)设置在输氧壳体(1)侧面,所述支撑杆(3)固定连接在网兜本体(2)上端,所述支撑杆(3)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所述连接块(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卡块(6),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开设有卡槽(14),所述卡块(6)卡接在卡槽(14)中,所述连接块(4)内部设置有固定组件(5),所述网兜本体(2)内部搭接有湿化瓶(7),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设置有输氧插口(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包括输氧壳体(1)、网兜本体(2)和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兜本体(2)设置在输氧壳体(1)侧面,所述支撑杆(3)固定连接在网兜本体(2)上端,所述支撑杆(3)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所述连接块(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卡块(6),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开设有卡槽(14),所述卡块(6)卡接在卡槽(14)中,所述连接块(4)内部设置有固定组件(5),所述网兜本体(2)内部搭接有湿化瓶(7),所述输氧壳体(1)表面设置有输氧插口(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化瓶(7)上端固定连接有气路主体(8),所述气路主体(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输氧接头(10),所述输氧接头(10)卡接在输氧插口(9)内部,所述气路主体(8)侧面设置有调节阀(11),所述气路主体(8)侧面固定连接有快速插头(12),所述气路主体(8)上端设置有流量计(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吸氧瓶脱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5)包括第一限位槽(501),所述第一限位槽(501)开设在连接块(4)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501)中穿设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白露陈永陶冁李倩王卿羽
申请(专利权)人:广安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