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铲式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714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铲式担架,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部框架、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上侧的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上且对带动所述架体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所述架体包括底杆、以及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杆两侧的两侧杆,所述底杆和两侧杆之间分别有连接柱,所述底杆与底部框架之间竖直距离小于所述侧杆与底部框架之间竖直距离。所述底杆、侧杆长度一端与底部框架平齐,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将患者由窗户移动至车内的过程中,需要较多人力,且人工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晃动,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铲式担架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铲式担架。
技术介绍
通常,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担架车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革,作为现场救援和伤员转运发挥中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往往出现一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当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治疗患者的需求时,需要将患者及时的转移,转移至医疗条件较佳的地区。在转移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由医院抬放进救护车内。当路途较远时,需要将患者由救护车转移至火车或者高铁上进行运送。现在的担架一般体积较大,在上下火车过程中需要经过狭窄的空间,只能通过入口将患者抬到车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延误救治,并且,在搬运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故现有技术中在抬送患者上下火车时,一般将患者由特定的窗户直接送至火车内部,但是,在将患者由窗户移动至车内的过程中,需要人工将患者抬高,然后送入列车内,在此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人力,且容易出现晃动,患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铲式担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将患者由窗户移动至车内的过程中,需要较多人力,且人工抬运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1)、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侧的架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且对带动所述架体(2)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3);/n所述架体(2)包括底杆(21)、以及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杆(21)两侧的两侧杆(22),所述底杆(21)和两侧杆(22)之间分别有连接柱(23),所述底杆(21)与底部框架(1)之间竖直距离小于所述侧杆(22)与底部框架(1)之间竖直距离;/n所述底杆(21)、侧杆(22)长度一端与底部框架(1)平齐,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部(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1)、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侧的架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且对带动所述架体(2)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3);
所述架体(2)包括底杆(21)、以及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杆(21)两侧的两侧杆(22),所述底杆(21)和两侧杆(22)之间分别有连接柱(23),所述底杆(21)与底部框架(1)之间竖直距离小于所述侧杆(22)与底部框架(1)之间竖直距离;
所述底杆(21)、侧杆(22)长度一端与底部框架(1)平齐,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部(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3)包括剪式升降架(31)、以及设置在所述剪式升降架(31)上的升降油缸(32),所述升降油缸(32)带动所述剪式升降架(31)在竖直方向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剪式升降架(31)顶部水平设置有安装板(33),所述架体(2)固定在所述安装板(3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框架(1)下侧设置有万向轮(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23)外侧转动套接有旋转管(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1)上且远离连接部(24)的一侧设置有扶手(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式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21)、侧杆(22)、连接柱(23)沿垂直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博韩长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