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590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5
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包括容器本体、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中央控制器;所述容器本体外形与保温容器一致,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设置有空腔;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设置于容器本体内部空腔内;所述容器本体底部设置有支撑空腔;中央控制器设置在支撑空腔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内置密闭式的智能控制热能发电,电能加热的保温碗容器,该保温容器通过电热、热电转换装置实现对碗内饭菜品、汤体的保温功能控制。利用热电热转换原理,通过将电子集成技术与传统保温容器相结合,设计一种在使用性能上保留常规保温容器的美观与简洁性,便于清洗等特点,同时具备智能控制饭菜品、汤体温度,让其在人们的餐饮过程中不会快速冷去的保温碗盘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
本技术涉及容器智能温控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
技术介绍
碗、盘、碟作为人类的常用的用餐容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尤其是在近现代,无论是外观和种类,还是功能和结构,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如此,在碗的加热、保温和防烫手等方面都有多种设计和应用。近现代关于这方面的设计和应用更为多样化。但现有技术仍然缺乏一种在使用性能上保留常规碗盘碟的诸多优点,同时具备智能控制饭菜品、汤体温度的多功能一体化高度集成的保温碗盘碟。因此,利用热电热转换原理,通过将电子集成技术与制碗工艺相结合,设计一种在使用性能上保留常规碗碟的美观与简洁性,便宜清洗等特点,同时具备智能控制饭菜品、汤体温度,让其在人们的餐饮过程中不会快速冷去的保温碗盘碟,意义重大。这一设计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值得深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难于在保留常规碗盘碟使用性能上的诸多优点的同时利用集成电子控制技术实现智能控制饭菜品、汤体温度,实现多功能一体化高度集成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包括容器本体、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中央控制器;所述容器本体外形与保温容器一致,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设置有空腔;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设置于容器本体内部空腔内;所述容器本体底部设置有支撑空腔;中央控制器设置在支撑空腔内部。r>进一步的,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设置于容器本体内部空腔内,形状与空腔吻合;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包括吸热网片、聚热器和电热丝;聚热器和电热丝固定设置在吸热网片上;所述吸热网片靠近空腔外壁的一侧设置有纳米绝热层,靠近空腔内壁一侧设置有纳米高导热层;吸热网片表面设置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聚热器和电热丝分别嵌入设置于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内部;所述聚热器包括外圈聚热层和导热内芯;聚热器端口接入中央控制器;所述电热丝的两端头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成回路。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器包括热电转换组件、电热转换组件、充电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电流检测单元和大容量微型蓄电池,通过集成电子技术组装整合;所述聚热器与热电转换组件连接;电热丝与电热转换组件连接;供电控制单元与电热转换组件连接;电流检测单元分别与充电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器在充电控制输入端及供电控制输出端分别设置端口,分别与聚热器、电热丝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沟槽深度与聚热器厚度相同;第一沟槽内表面与聚热器外表面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沟槽表面依次设置有绝热涂层、绝缘涂层和热反射涂层;所述第二沟槽槽边为楔形结构,深度为电热丝半径。进一步的,容器本体的外壁、壁腔和内壁为一次成型设计;容器本体底部预留缺口;支撑空腔设置为可拆卸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空腔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支撑空腔底部配套设置有无线充电垫片。进一步的,使用所述的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的保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吸热网片将碗内食物的温度吸收,汇集到聚热器;聚热器连接热电转换组件;聚热器汇集的热量通过热电转换组件转换为电能,储存于大容量微型蓄电池内;2)电热丝与电热转换组件相连;电热转换组件将大容量微型蓄电池内的电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电热丝发热使碗内温度上升;3)充电控制单元控制住热电转换组件的运行;供电控制单元控制着电热转换组件的运行;4)电流检测单元实时监控着充电控制单元输入大容量微型蓄电池的电流,根据电流大小向供电控制单元发出加热启动信号和加热关闭信号,供电控制单元控制电热转换组件开启或关闭加热功能,从而实现自主加热控制;如此周而复始,实现容器的保温。进一步的,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实时监控着充电控制单元输入大容量微型蓄电池2的电流,并设定两个阈值,即一个上阈值和一个下阈值;该阈值通过检测碗内物体的温度确定,其中当碗内物体温度为50℃时,测定流过电流检测单元的电流即为下阈值;当电流小于下阈值时,通过该电流检测单元向供电控制单元发出加热启动信号,供电控制单元控制启动电热转换组件开启加热功能;当碗内物体温度为60℃时,测定流过电流检测单元的电流即为上阈值;当电流大于上阈值时,通过该电流检测单元向供电控制单元发出一个加热关闭信号,供电控制单元控制电热转换组件关闭加热功能,从而实现自主加热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内置密闭式的智能控制热能发电,电能加热的保温碗容器,该保温容器通过电热转换装置实现对碗内饭菜品、汤体的保温功能控制。容器本体通过中空结构加装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使容器可以实现聚热和加热的功能;容器底部设置的支撑空腔内安装中央控制器,全面实现该保温容器的热电热转换控制功能;利用热电热转换原理,通过将电子集成技术与传统保温容器相结合,设计一种在使用性能上保留常规保温容器的美观与简洁性,便于清洗等特点,同时具备智能控制饭菜品、汤体温度,让其在人们的餐饮过程中不会快速冷去的保温碗盘碟,意义重大。这一设计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值得深入研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集成式热电热转换装置截面结构图;图3为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局部放大图;图4为中央控制器原理结构图;图5为聚热器截面结构图;图中:容器本体1;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中央控制器3;支撑空腔4;吸热网片5;聚热器6;电热丝7;纳米高导热层8;第一沟槽9;第二沟槽10;无线充电模块11;无线充电垫片12;空腔13;外圈聚热层14;导热内芯15;热电转换组件16;电热转换组件17;充电控制单元18;供电控制单元19;电流检测单元20;大容量微型蓄电池21;缺口22;纳米绝热层23。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实施例1: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1、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中央控制器3;所述容器本体1外形与保温容器一致,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设置有空腔13;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所述容器本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空腔4;中央控制器3设置在支撑空腔4内部。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形状与空腔13吻合;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包括吸热网片5、聚热器6和电热丝7;聚热器6和电热丝7固定设置在吸热网片5上;所述吸热网片5靠近空腔13外壁的一侧设置有纳米绝热层23,靠近空腔13内壁一侧设置有纳米高导热层8;吸热网片5表面设置有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所述聚热器6和电热丝7分别嵌入设置于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内部;所述聚热器6包括外圈聚热层14和导热内芯15;聚热器6端口接入中央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1)、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中央控制器(3);所述容器本体(1)外形与保温容器一致,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设置有空腔(13);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所述容器本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空腔(4);中央控制器(3)设置在支撑空腔(4)内部;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形状与空腔(13)吻合;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包括吸热网片(5)、聚热器(6)和电热丝(7);聚热器(6)和电热丝(7)固定设置在吸热网片(5)上;所述吸热网片(5)靠近空腔(13)外壁的一侧设置有纳米绝热层(23),靠近空腔(13)内壁一侧设置有纳米高导热层(8);吸热网片(5)表面设置有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所述聚热器(6)和电热丝(7)分别嵌入设置于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内部;所述聚热器(6)包括外圈聚热层(14)和导热内芯(15);聚热器(6)端口接入中央控制器(3);所述电热丝(7)的两端头分别与中央控制器(3)连接成回路;所述中央控制器(3)包括热电转换组件(16)、电热转换组件(17)、充电控制单元(18)、供电控制单元(19)、电流检测单元(20)和大容量微型蓄电池(21);所述聚热器(6)与热电转换组件(16)连接;电热丝(7)与电热转换组件(17)连接;供电控制单元(19)与电热转换组件(17)连接;电流检测单元(20)分别与充电控制单元(18)、供电控制单元(19)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密闭式智能电热转换保温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1)、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中央控制器(3);所述容器本体(1)外形与保温容器一致,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设置有空腔(13);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所述容器本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空腔(4);中央控制器(3)设置在支撑空腔(4)内部;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设置于容器本体(1)内部空腔(13)内,形状与空腔(13)吻合;所述集成式加热保温装置(2)包括吸热网片(5)、聚热器(6)和电热丝(7);聚热器(6)和电热丝(7)固定设置在吸热网片(5)上;所述吸热网片(5)靠近空腔(13)外壁的一侧设置有纳米绝热层(23),靠近空腔(13)内壁一侧设置有纳米高导热层(8);吸热网片(5)表面设置有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所述聚热器(6)和电热丝(7)分别嵌入设置于第一沟槽(9)和第二沟槽(10)内部;所述聚热器(6)包括外圈聚热层(14)和导热内芯(15);聚热器(6)端口接入中央控制器(3);所述电热丝(7)的两端头分别与中央控制器(3)连接成回路;所述中央控制器(3)包括热电转换组件(16)、电热转换组件(17)、充电控制单元(18)、供电控制单元(19)、电流检测单元(20)和大容量微型蓄电池(21);所述聚热器(6)与热电转换组件(16)连接;电热丝(7)与电热转换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宁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自然空间门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