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京卫专利>正文

陈列地堆、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582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陈列地堆,包括矩形围板、设于所述矩形围板上方的上托板以及设于所述矩形围板下方的下基板;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相向面的四边均设有与对应边平行且长度相同的凹槽;所述矩形围板由4块展示板构成,每一所述展示板侧壁均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为自展示板前面板向后面板倾斜45°形成的面;所述展示板的上下端设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卡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地堆组合成的组合地堆,该地堆及组合地堆实现动感灯箱、广告机展示,展示面积大,表现力强,整体广告展示效果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陈列地堆、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展示、陈列效果的新型陈列地堆及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
技术介绍
产品地推是商家促销时经常使用的终端售卖陈列形式,具有单次使用周期短、变更使用地点频繁和重复组装频率高的特性。目前市场上现有产品地堆多为木质、钢制的一体结构,安装复杂,后期维护难度大和费用高,尤其是宣传画面的部分。且针对宣传的功能少之又少,宣传区域小,表现形式单一,整体视觉效果差;单独使用尚可,但多个堆头并排陈列后仅仅满足单一陈列需求,各个堆头的安装宣传画面各异或相同,视觉效果差,难以呈现多画面、整幅联机效果。因此,对现有堆头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陈列地堆、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该地堆实可实现全画幅静态、动感展示灯箱、联机广告机展示,展示面积大,表现力强,整体广告展示效果突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陈列地堆,包括矩形围板、设于所述矩形围板上方的上托板以及设于所述矩形围板下方的下基板;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相向面的四边均设有与对应边平行且长度相同的1-2条的凹槽;所述矩形围板由4块展示板构成,每一所述展示板两侧壁均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为自展示板的前展示面向背面方向进行倾斜45°形成的面;所述展示板的上下端面设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卡条。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展示板上端面外侧设有沿其前展示面向外端延伸的上延伸部,所述展示下端面外侧设有沿其前展示面向外端延伸的下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的高度与所述上托板的高度相同,所述下延伸部的高度与所述下基板的高度相同。又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地推还包括设于相邻所述展示板的倾斜面之间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为矩形板体,厚度为0.5-8cm,所述衔接板置于内侧边的上端设有上缺角、下端设有下缺角;所述上缺角所在位置的展示板部分高度与所述上托板的高度相同,所述下缺角所在位置的展示板部分高度与所述下基板的高度相同;当所述衔接板置于相邻的所述展示板之间时,所述上缺角恰好抵在所述上托板边缘,所述下缺角恰好抵在所述下基板的边缘。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分别沿其对角线设置有相同的立柱孔组;所述立柱孔组包括第一大孔和第二大孔,所述第一大孔设置在对角线的端部,所述第二大孔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一大孔中心为8-15cm的位置;所述立柱的一端插接在所述上托板的第一大孔和/或第二大孔上,另一端插接在所述下基板的相对位置的第一大孔和/或第二大孔上。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的边缘内侧还设有小孔;所述上托板和下基板的中心设有圆形孔。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展示板为灯箱;所述展示板采用亚克力吸塑板、灯片和/或灯布制成,所述展示板的表面还设有冷光源灯带。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展示板为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表面设有塑料或玻璃制成的覆盖材料。又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展示板设为橱窗,具体的,所述展示板前面的上下侧边或者四侧边向前延伸形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前面设有透明材料制成的隔板,所述框架内设为陈列区,所述陈列区的侧边设有灯光。再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展示板为全息风扇屏;所述全息风扇屏由-个全息风扇组成,所有所述全息风扇均电连接同一控制器;所述展示板的前面设有前板,所述展示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前板采用塑料或玻璃的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全息风扇固定于所述展示板的板体前面。进一步的,所述展示板上设有与所述全息风扇数量相同的卡块,所述卡块的左右两端的前侧向外延伸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展示板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全息风扇的底部设有插件,所述插件包括一端开口的框型卡条和连接板,所述框型卡条边缘和连接板边缘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框型卡条和连接板之间形成安装槽;安装时所述限位部恰好置于框型卡条和连接板之间的安装槽内。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采用上述的陈列地堆进行X轴向和/或Y轴向的并排式的组合而成;或者通过立柱进行Z轴向的叠加式的组合而成;或者通过所述并排式和叠加式的组合而成。进一步的,所述地堆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置于所述下基板的底部。再进一步的,所述组合地堆的上方设有造型陈列架、展示灯箱、显示屏或全息风扇;其中,采用展示灯箱时可在上托板沿XY轴进行四周灯箱或画面的铺设。该方案中可通过对应上托板连接的塑料托盘进行陈列或者直接将上述设备放置所述上托板上。本技术陈列地堆在现有堆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侧边凸柱与凹槽的配合实现简单快速的安装展示板;其侧边整片为展示面,为视觉无边框设计,相较于现有技术,最大化加大展示区域幅面;可将多个堆头并排陈列后,侧面展示区可组合展示,避免连接处侧边画面的浪费,而通过衔接板实现相邻展示板的无缝衔接,进一步美化展示效果。此外,展示板通过结合动感灯箱、广告显示屏的方式实现纯展示效果;使用时还可根据需求进行静态展示或动态展示,静态展示包括各类型的灯箱展示,如亚克力材料和LED灯带组合、冷光源超薄灯片、超薄铝合金灯箱、3P布灯箱、橱窗式灯箱;动态展示包括LED可控光源动感灯箱、柔性屏电视和3D全息风扇等;使得展示效果更为突出、多元化。此外,本技术的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实现多形态、多方式的组合安装,且安装拆卸操作简单,展示效果极佳。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陈列地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的相邻侧展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展示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为具有两条卡条的展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陈列地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的陈列地推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3的相邻侧展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局部I的放大图;图9为实施例4的上托板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4的下基板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5的上托板/下基板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6的灯布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展示板为橱窗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7的展示区内安装全息风扇的侧视图;图15为实施例7的展示区内安装全息风扇的正面图;图16为实施例7的全息风扇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17为实施例8的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8的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9为实施例9的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的结构示意图;图20a-b为实施例10的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陈列地堆及多功能展示陈列组合地堆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陈列地堆,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围板(4)、设于所述矩形围板(4)上方的上托板(2)以及设于所述矩形围板(4)下方的下基板(3);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之间通过立柱(1)连接,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相向面的四边均设有与对应边平行且长度相同的1-2条的凹槽(10);/n所述矩形围板(4)由4块展示板(40)构成,每一所述展示板(40)两侧壁均为倾斜面(41),所述倾斜面(41)为自展示板(40)的前展示面向背面方向进行倾斜45°形成的面;所述展示板(40)的上下端面设有与所述凹槽(10)相配合的卡条(4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陈列地堆,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围板(4)、设于所述矩形围板(4)上方的上托板(2)以及设于所述矩形围板(4)下方的下基板(3);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之间通过立柱(1)连接,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相向面的四边均设有与对应边平行且长度相同的1-2条的凹槽(10);
所述矩形围板(4)由4块展示板(40)构成,每一所述展示板(40)两侧壁均为倾斜面(41),所述倾斜面(41)为自展示板(40)的前展示面向背面方向进行倾斜45°形成的面;所述展示板(40)的上下端面设有与所述凹槽(10)相配合的卡条(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陈列地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板(40)上端面外侧设有沿其前展示面向外端延伸的上延伸部(49),所述展示板(40)下端面外侧设有沿其前展示面向外端延伸的下延伸部(48);
所述上延伸部(49)的高度与所述上托板(2)的高度相同,所述下延伸部(48)的高度与所述下基板(3)的高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陈列地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相邻所述展示板(40)的倾斜面(41)之间的衔接板(5),所述衔接板(5)为矩形板体,厚度为0.5-8cm,所述衔接板(5)置于内侧边的上端设有上缺角(50)、下端设有下缺角(51);所述上缺角(50)位置对应的展示板(40)部分高度与所述上托板(2)的高度相同,所述下缺角(51)位置对应的展示板(40)部分高度与所述下基板(3)的高度相同;
当所述衔接板(5)置于相邻的所述展示板(40)之间时,所述上缺角(50)恰好抵在所述上托板(2)边缘,所述下缺角(51)恰好抵在所述下基板(3)的边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陈列地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分别沿其对角线设置有相同的立柱孔组;所述立柱孔组包括第一大孔(230)和第二大孔(231),所述第一大孔(230)设置在对角线的端部,所述第二大孔(231)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一大孔(230)中心为8-15cm的位置;所述立柱(1)的一端插接在所述上托板(2)的第一大孔(230)和/或第二大孔(231)上,另一端插接在所述下基板(3)的相对位置的第一大孔(230)和/或第二大孔(231)上;
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的边缘内侧还设有小孔(232);所述上托板(2)和下基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京卫
申请(专利权)人:邱京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