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包括进料口和背板,进料口为半漏斗型,并固定在浇筑模板上部,浇筑模板开有与进料口相应的缺口,背板设置在进料口与浇筑模板之间并与进料口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特有的“铡形”两片式结构,构造柱顶部混凝土通过该装置的“漏斗”形进料口浇筑,待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将“铡形”背板下压,使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与“漏斗”形进料口的混凝土直接分离,施工简单方便,而且一次成型效果好,保证了构造柱顶部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成型质量,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无需消耗多余的人工进行剔凿作业,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房屋建筑工程二次结构的构造柱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浇筑时的需求及保证构造柱柱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往往在构造柱模板顶部设置“漏斗”形或“喇叭”形的模板进料口,待构造柱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再人工剔凿下“漏斗”形或“喇叭”形的进料口混凝土,既费时又费工,且剔凿面的外观质量因人而异,难以保证最终的成型质量。因此,如何采用即简便又经济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是广大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文献查阅,发现相关问题的技术解决手段,主要有以下相近专利:(1)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顶模浇筑结构(CN201820760915.6),其主要内容是过对构造柱顶部混凝土顶模浇筑结构的改进,实现构造柱一次浇筑成型;(2)免剔凿二次结构构造柱模板(CN201820517429.1),其主要内容是一种构造柱的喇叭口模板,拆卸方便,有利于将喇叭露处混凝土与构造柱混凝土分隔开模板;(3)用于构造柱一次浇注成型的模板组件(CN206681361U),其主要内容是对拉式的构造柱一次浇注成型的模板组件;(4)构造柱模板顶部活动喇叭口(CN206625557U),其主要内容是喇叭口模板可以闭合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能及时将构造柱顶部与进料口的混凝土直接分离,一次成型效果好,无需消耗多余的人工进行剔凿作业,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施工工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包括进料口和背板,进料口为半漏斗型,并固定在浇筑模板上部,浇筑模板开有与进料口相应的缺口,背板设置在进料口与浇筑模板之间并与进料口转动连接。进一步,背板为三角形。进一步,背板与进料口通过转轴连接,构成一个“铡形”两片式结构。进一步,背板设置有把手。进一步,把手上焊接有U型钢筋,用于人工手动下压把手较困难时,采用钢钎等辅助工具下压背板。进一步,还包括限位装置,设置在进料口一端把手正下方,用于对背板进行下限位。进一步,限位装置为焊接在进料口一端把手正下方的钢板。进一步,进料口与把手均由薄钢板加工而成。本技术结构简单,采用特有的“铡形”两片式结构,构造柱顶部混凝土通过该装置的“漏斗”形进料口浇筑,待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将“铡形”背板下压,使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与“漏斗”形进料口的混凝土直接分离,施工简单方便,而且一次成型效果好,保证了构造柱顶部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成型质量,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无需消耗多余的人工进行剔凿作业,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施工工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立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立面图;图3为本技术展开图;图4为进料口正立面图;图5为进料口剖面图;图6为背板正立面图。1、进料口,2、背板,3、转轴,4、把手,5、U形钢筋,6、限位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具体阐述。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现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由“漏斗”形进料口1和“铡”形背板2构成。“漏斗”形进料口1为薄钢板制成的半漏斗形结构,其顶部宽度180~200mm,高度180~220mm,所用钢板厚度0.35~0.6mm(也可以用镀锌钢板制作),用于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时的进料口。“铡”形背板2为薄钢板制成的三角形结构,顶部宽度220~260mm,高度200~220mm,所用钢板厚度0.6~1mm(也可以用镀锌钢板制作)。用于构造柱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后,在混凝土初凝前,人工手动及时将其下压,使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与“漏斗”形进料口的混凝土分离。进料口1和背板2通过连接转轴3转动连接。背板2在远离连接转轴3的一端设置有把手4,用于人工手动下压“铡”形背板2,采用薄钢板与“铡”形背板2整体制作,长度一般50~60mm,同时可根据所在工程中梁高的情况进行适当相应调整。把手4末端焊接有“U”形钢筋5,用于人工手动下压把手4较困难时,采用钢钎等辅助工具下压“铡”形背板2,“U”形钢筋5采用的钢筋制作。“漏斗”形进料口1一端和把手5及连接转轴3的正下方焊接有限位钢板6,用于对“铡”形背板2进行下限位,所用钢板厚度1.4~2mm,长×宽尺寸可采用30×30mm。构造柱的模板在制作时,将构造柱一侧顶部的木模板按装置的外形尺寸锯成“V”形,安装完构造柱模板且在加固前,按位置将该装置插入构造柱模板顶部与混凝土梁之间固定,使背板2位于进料口1与模板之间。混凝土浇筑前,旋转背板2防止背板2影响浇筑,待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将“铡形”背板下压,使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与“漏斗”形进料口的混凝土直接分离,分离后可立即将未凝固的“漏斗”形进料口内的混凝土取出,也可以待混凝土达到拆模条件后简单的取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包括进料口(1)和背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1)为半漏斗型,并固定在浇筑模板上部,所述浇筑模板开有与进料口(1)相应的缺口,所述背板(2)设置在进料口(1)与浇筑模板之间并与进料口(1)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包括进料口(1)和背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1)为半漏斗型,并固定在浇筑模板上部,所述浇筑模板开有与进料口(1)相应的缺口,所述背板(2)设置在进料口(1)与浇筑模板之间并与进料口(1)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为三角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与进料口(1)通过转轴(3)连接,构成一个“铡形”两片式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世勇,徐明,惠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