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路车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321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扫路车箱体,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风室、除尘仓和垃圾仓,所述风室位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除尘仓位于所述箱体两侧,所述垃圾仓位于两侧的所述除尘仓之间;所述风室分隔成位于所述风室两侧的干气流通道、位于两侧所述干气流通道之间的湿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扫路车箱体,采用前后活动门,切换干湿气体通道,从而避免因潮气导致过滤筒出现的积灰和“糊袋”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扫路车箱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扫路车箱体,属于市政环卫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扫路车主要分为湿式扫路车和干式扫路车。湿式扫路车带有喷水降尘装置,不适宜在冬季北方城市进行路面作业。干式扫路车带有滤筒或滤袋等除尘过滤装置,满足冬季北方城市路面无水作业的要求。现有的干式扫路车在雨天或路面有积水时作业容易出现污染滤筒的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这是由于其在雨天作业时,带水汽和灰尘的空气会经在滤筒的上方通过,长时间工作后滤筒内部会出现积灰现象,难以彻底清除。同时,湿润后的灰尘会加速污染滤筒,出现“糊袋”现象,影响了滤筒的使用性能和寿命。为了解决干式扫路车在雨天作业时,滤筒出现的积灰和“糊袋”现象,亟待提出一种全新的扫路车箱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扫路车箱体,解决干式扫路车在雨天作业时,滤筒出现积灰和“糊袋”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扫路车箱体,其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风室、除尘仓和垃圾仓,所述风室位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除尘仓位于所述箱体两侧,所述垃圾仓位于两侧的所述除尘仓之间;所述风室分隔成位于所述风室两侧的干气流通道、位于两侧所述干气流通道之间的湿气流通道;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湿气流通道的前端分别具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三风口与第四风口均连接至所述箱体前端安装的离心风机;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所述除尘仓之间通过若干除尘滤筒连通;所述垃圾仓的尾部具有自所述箱体伸出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的出口处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除尘仓与湿气流通道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设置有后活动门;所述后活动门能够在堵闭第一风口的位置与堵闭第二风口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之间设置有前活动门;所述前活动门能够在堵闭第三风口的位置与堵闭第四风口的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上均覆盖有粗滤网。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上均位于所述垃圾仓内。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当扫路车干式作业时,所述后活动门堵闭所述第二风口;所述前活动门堵闭第四风口;当扫路车湿式作业时,所述后活动门堵闭所述第一风口;所述前活动门堵闭第三风口。本技术提供的扫路车箱体,采用前后活动门,切换干湿气体通道,从而避免因潮气导致过滤筒出现的积灰和“糊袋”现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干式作业时后侧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干式作业时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在湿式作业时后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在湿式作业时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扫路车箱体,如图1至图5所示,箱体2内部空间由隔板203分隔成风室3、除尘仓201和垃圾仓202,其中,风室3位于箱体2的顶部,除尘仓201位于箱体2两侧,垃圾仓202位于两侧的除尘仓201之间;风室3又进一步由隔板303分隔成位于风室3两侧的干气流通道301、位于两侧干气流通道301之间的湿气流通道302;干气流通道301与湿气流通道302的前端分别具有第三风口703和第四风口704;第三风口703与第四风口704均连接至箱体前端安装的离心风机6;干气流通道301与除尘仓201之间通过若干除尘滤筒5连通;垃圾仓202的尾部具有自箱体伸出的吸尘管1、吸尘管1的出口处设置有分别连通除尘仓201与湿气流通道302的第一风口701和第二风口702;第一风口701和第二风口702之间设置有后活动门401;后活动门401能够在堵闭第一风口701的位置与堵闭第二风口702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三风口703和第四风口704之间设置有前活动门402;前活动门402能够在堵闭第三风口703的位置与堵闭第四风口704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风口701、第二风口702、第三风口703和第四风口704上均位于垃圾仓202内,且均覆盖有粗滤网8。图1所示,在扫路车进行干式作业时,后活动门401打开第一风口701,关闭第二风口702。含有垃圾的气流经吸尘管1到垃圾仓202中,质量较大的垃圾经重力除尘后会落下。在粗滤网8过滤后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风口701,并流向除尘仓201中。如图2所示,在扫路车进行干式作业时,前活动门402打开第三风口703,关闭第四风口704。除尘仓201中含有细小灰尘的气流,经除尘滤筒5过滤后,灰尘会掉落到除尘仓201中。然后经除尘滤筒5除尘后达到PM2.5标准的气流,迅速通过干气流通道301,最后经离心风机6排到大气中。具体地,在扫路车进行干式作业时,垃圾仓202和除尘仓201是连通的,而除尘仓20和干气流通道301经滤筒相互连通,流通阻力较大。此时,湿气流通道302由于前后活动门均关闭,形成封闭空间,同时在第二风口702处有密封条,防止少量含灰尘气流经湿气流通道302排到大气中。特别地,箱体2顶层风室经隔板303和导流板304分隔,同时封闭了部分空间,气体流通效率得到了提升,气流阻力有所减少,作业时吸力变大。如图3所示,在扫路车进行湿式作业时,后活动门401打开第二风口702,关闭第一风口701。由于道路潮湿有积水,灰尘不多,因此,含有水汽的湿垃圾经吸尘管1到垃圾仓202中,质量较大的垃圾会落到垃圾仓中。在粗滤网8过滤后,带水汽的气流经第二风口702直接流向湿气流通道302。如图4所示,在扫路车进行湿式作业时,前活动门402打开第四风口704,关闭第三风口703。带水汽的气流,由隔板30)和后活动门401的引导,直接流向离心风机,排到大气中。特别地,在扫路车进行湿式作业时,除尘仓201和干气流通道301处于封闭状态,带水汽的气流不经过滤筒,也不在滤筒上方通过,防止滤筒出现“糊袋”现象。箱体多余空间封闭后,风室通畅,风阻减少,吸力更大。如图5所示,离心风机6安装在箱体前侧,除尘滤筒5在箱体中间位置左右两侧,粗滤网8在箱体最后。这样的布置,使气体在由前往后、再由后往前的流向过程中,更有利于灰尘沉降,达到除尘降霾的目的。如图1和2所示,箭头方向即为干式作业时的气流方向;如图3和4所示,箭头方向即为湿式作业时的气流方向。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具体技术方案,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为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扫路车箱体,其特征在于: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风室、除尘仓和垃圾仓,所述风室位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除尘仓位于所述箱体两侧,所述垃圾仓位于两侧的所述除尘仓之间;所述风室分隔成位于所述风室两侧的干气流通道、位于两侧所述干气流通道之间的湿气流通道;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湿气流通道的前端分别具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三风口与第四风口均连接至所述箱体前端安装的离心风机;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所述除尘仓之间通过若干除尘滤筒连通;所述垃圾仓的尾部具有自所述箱体伸出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的出口处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除尘仓与湿气流通道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设置有后活动门;所述后活动门能够在堵闭第一风口的位置与堵闭第二风口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之间设置有前活动门;所述前活动门能够在堵闭第三风口的位置与堵闭第四风口的位置之间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路车箱体,其特征在于: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风室、除尘仓和垃圾仓,所述风室位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除尘仓位于所述箱体两侧,所述垃圾仓位于两侧的所述除尘仓之间;所述风室分隔成位于所述风室两侧的干气流通道、位于两侧所述干气流通道之间的湿气流通道;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湿气流通道的前端分别具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三风口与第四风口均连接至所述箱体前端安装的离心风机;所述干气流通道与所述除尘仓之间通过若干除尘滤筒连通;所述垃圾仓的尾部具有自所述箱体伸出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的出口处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除尘仓与湿气流通道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设置有后活动门;所述后活动门能够在堵闭第一风口的位置与堵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慧蒋苏扬居灿华晏争危旿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晨光森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