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及制备方法和训练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3951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及制备方法和训练方法。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皮肤组织部件、皮下组织部件和骨组织部件,所述骨组织部件包括第一骨组织单元、第二骨组织单元、至少两个弹力带和万向铰链部件,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一骨折断端,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二骨折断端,所述第一骨折断端和所述第二骨折断端与患者的骨折端匹配,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经所述万向铰链部件和所述弹力带与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真实还原临床中各骨折部位的各类复杂骨折端形态,便于临床教学、训练与考评,极大提高年轻医师的复位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及制备方法和训练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骨折复位
,特别是涉及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及制备方法和训练方法。
技术介绍
骨折是骨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全部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16%。骨折复位与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关键。手法复位是指医师采用徒手的方式将骨折端复位,是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手法复位与外固定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等优势,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若手法复位与固定不当,则易导致骨折端、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损伤,造成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使年轻医师具备良好的手法复位与固定技术,具有重大意义。传统上,年轻医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在骨折患者身上进行手法复位与固定练习,除了学习周期长、可重复性差等缺点外,还存在复位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减轻骨折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近年来,年轻医师通过临床操作学习骨折复位的机会逐渐减少,更不利于年轻医师的培养。因此,若存在真实、可靠的骨折复位装置用于临床教学、训练与考评,将极大的提高年轻医师的复位技术。然而,现有手法复位与固定训练的模拟装置不足,且存在以下缺陷:1)多为简单的横行骨折,难以真实还原临床中形态各异的骨折端;2)供训练的骨折较少,难以满足临床要求;3)模拟骨力学性能单一,无法模拟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患者的骨骼状态;4)难以系统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尤其是在固定后难以判定是否出现骨折再移位,无法评价年轻医师的训练成效。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及制备方法和训练方法。本专利技术可真实还原临床中各骨折部位的各类复杂骨折端形态,便于临床教学、训练与考评,极大提高年轻医师的复位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皮肤组织部件、皮下组织部件和骨组织部件,所述骨组织部件包括第一骨组织单元、第二骨组织单元、至少两个弹力带和万向铰链部件,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一骨折断端,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二骨折断端,所述第一骨折断端和所述第二骨折断端与患者的骨折端匹配,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经所述万向铰链部件和所述弹力带与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连接。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万向铰链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万向铰链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经所述万向铰链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连接杆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组织单元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连接杆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2)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设有若干第一预置接口,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设有若干第二预置接口,每个弹力带一端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预置接口内,另一端设于一个所述第二预置接口内;3)所述骨组织部件还包括第一骨组织金属涂层和第二骨组织金属涂层,所述第一骨组织金属涂层包裹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所述第二骨组织金属涂层包裹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4)所述骨组织部件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和至少三个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所述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设于所述第一骨折断端上,所述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设于所述第二骨折断端。更优选地,特征1)中,所述万向铰链包括第一转动轴、连接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二转动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所述第一转动轴经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垂直。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构建骨组织部件中第一骨组织单元模型和第二骨组织单元模型并制备获得第一骨组织单元和第二骨组织单元;2)安装万向铰链部件连接第一骨组织单元和第二骨组织单元,然后将至少两个弹力带连接第一骨组织单元和第二骨组织单元,得到骨组织部件;3)在骨组织部件外包裹皮下组织部件;4)在皮下组织部件外包裹皮肤组织部件。优选地,步骤1)中,在第一骨组织单元模型上构建若干第一预置接口,在第二骨组织单元模型上构建若干第二预置接口;步骤2)中,每个弹力带一端设于一个第一预置接口内,另一端设于一个第二预置接口内。优选地,步骤1)中,在第一骨组织单元外表面涂覆金属涂层,在第二骨组织单元外表面涂覆金属涂层。优选地,步骤1)中,在第一骨折断端上设置至少三个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在第二骨折断端上设置至少三个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优选地,步骤1)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1)由CT数据和/或MRI数据构建骨组织部件中第一骨组织单元初始模型和第二骨组织单元初始模型;12)将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初始模型和第二骨组织单元初始模型与万向铰链部件模型做差集,获得第一骨组织单元模型和第二骨组织单元模型;万向铰链部件可以为标准件,万向铰链部件模型依据万向铰链部件的结构获得;如上述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中万向铰链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万向铰链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经万向铰链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第一骨组织单元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连接杆设于第一腔体内,第二组织单元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连接杆设于第二腔体内;优选地,万向铰链包括第一转动轴、连接轴和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轴设于第一连接杆上,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二连接杆上,第一转动轴经连接轴与第二转动轴连接,第一转动轴与第二转动轴垂直;13)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模型和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模型通过3D打印制备获得第一骨组织单元和第二骨组织单元。可以通过替换打印材料与打印方式,可以快速改变骨组织模型的力学性能(强度、韧性等),以模拟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患者的骨骼状态。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的训练方法,由复位操作者对所述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的骨折部位进行骨折复位操作和固定。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1)对复位和固定的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进行X线检查,确认复位位置;2)通过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和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获得的空间位置信息,确认复位位置。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本专利技术可真实还原临床中各骨折部位的各类复杂骨折端形态,便于临床教学、训练与考评,极大提高年轻医师的复位技术。2)本专利技术有效模拟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患者的骨骼状态;3)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和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分析骨折复位后及固定后骨折端对线、对位情况,以评估疗效。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的立体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中第一骨组织单元的立体图。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中第二骨组织单元的立体图。图5显示为本专利技术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中万向铰链部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皮肤组织部件2皮下组织部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皮肤组织部件(1)、皮下组织部件(2)和骨组织部件(3),所述骨组织部件(3)包括第一骨组织单元(31)、第二骨组织单元(32)、至少两个弹力带(33)和万向铰链部件(34),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设有第一骨折断端(311),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设有第二骨折断端(321),所述第一骨折断端(311)和所述第二骨折断端(321)与患者的骨折端匹配,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经所述万向铰链部件(34)和所述弹力带(33)与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皮肤组织部件(1)、皮下组织部件(2)和骨组织部件(3),所述骨组织部件(3)包括第一骨组织单元(31)、第二骨组织单元(32)、至少两个弹力带(33)和万向铰链部件(34),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设有第一骨折断端(311),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设有第二骨折断端(321),所述第一骨折断端(311)和所述第二骨折断端(321)与患者的骨折端匹配,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经所述万向铰链部件(34)和所述弹力带(33)与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万向铰链部件(34)包括第一连接杆(341)、万向铰链(342)和第二连接杆(343),所述第一连接杆(341)经所述万向铰链(342)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43)连接,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连接杆(341)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组织单元(32)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连接杆(343)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2)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设有若干第一预置接口(312),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设有若干第二预置接口(322),每个弹力带(33)一端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预置接口(312)内,另一端设于一个所述第二预置接口(322)内;
3)所述骨组织部件(3)还包括第一骨组织金属涂层和第二骨组织金属涂层,所述第一骨组织金属涂层包裹所述第一骨组织单元(31),所述第二骨组织金属涂层包裹所述第二骨组织单元(32);
4)所述骨组织部件(3)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和至少三个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所述第一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设于所述第一骨折断端(311)上,所述第二骨组织空间位置追踪单元设于所述第二骨折断端(3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折手法复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特征1)中,所述万向铰链(342)包括第一转动轴(3421)、连接轴(3422)和第二转动轴(3423),所述第一转动轴(3421)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41)上,所述第二转动轴(342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343)上,所述第一转动轴(3421)经所述连接轴(3422)与所述第二转动轴(3423)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3421)与所述第二转动轴(3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济仁严孟宁谢凯段佩辰汪轶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