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3109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及使用方法,S1.确定测试场景:S2.装置现场就位:S3.待测试样安装:S3A、采用立方体试样时的安装步骤:S3B、采用圆柱体试样时的安装步骤:S4.背火面保温选择:S4A、当待测试样为立方体试样、圆柱体试样时,绝热盖安装步骤;S4B、不使用绝热盖;S5.炉温设定准备:S6.操控方式选择:其中S6A、使用控制部的操控测试过程:S6B、使用移动终端的操控测试过程:S7.测试全过程完毕:将电炉装置及移动终端收纳保存。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模拟被保护材料与隔热材料的真实边界关系、提供简单可靠的等效升温曲线设定方法,能够快速的形成测试报告,极大地提高了监督执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防火设计、防火材料(组合系统)隔热性能测试及消防监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及使用方法;是一种能够模拟被保护材料(组合系统)与隔热材料真实边界关系(连接固定边界、传热边界),设定简单的等效升温曲线,易于研究、尝试构件防火保护(组合系统)效果,便于现场消防抽检时开展见证性实验及快速形成监督结果报告的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按照被动防火原则,目前构件的防火保护设计主要采用在被保护构件材料的表面涂覆、包覆固定隔热材料的方式。外层隔热材料可以是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几种材料的层叠体。特殊的构造还包括在被保护构件材料与隔热材料之间存在空腔,如轻钢龙骨空心隔墙等。这些带有防火隔热材料的构件加工完毕后,置于墙炉、柱炉或梁板炉内固定,按照标准升温曲线进行耐火测试,以获得满足不同要求的耐火极限测试报告,满足消防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的需要。从构件防火保护设计方法而言,当前更多的停留在经验性层面,尚未能够开展精细化的防火保护设计。如柱构件在标准耐火测试中175min失效,则判定其具备二级耐火等级,若按照这样的结果使用则浪费隔热材料,且若目标为获得一级耐火等级(耐火极限达到3.00h),则仍需对构件重新开展防火保护设计并再次送检,承担很高的测试等费用;从构件大小而言,一般高度(长度)可达3.0m,如不能一次获得预想的测试结果,多次制作测试构件,则十分浪费时间、材料、人力和运输费用。这都不利于相关产品研发、科学研究中的大量重复性或复现性尝试;从采用的升温曲线而言,绝大多数耐火检测采用GB/T9978规定的标准升温曲线,少部分有特殊用途的采用GB/T26784。执行这些升温曲线的耐火炉均为喷射燃气炉,因为这些曲线前期升温迅速、且炉内空间较大,使用电加热十分难以满足升温速率要求。但燃气炉从构造和安全性看,仅可作为固定设备,无法满足现场消防抽检时开展见证性试验对便捷可靠的需求;即便对于小型电炉设备,标准升温曲线的升温特点也对加热(加热元件数量)和控制(反馈及电流响应)能力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不免增加造价,因而可以通过设定简单等效升温曲线的方法,改善这一困难。当前相关领域的整体技术概况如下:(1)电炉使用广泛;当前对板材、防火涂料的耐火、耐高温、隔热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的装置从热源提供方式(加热方式)分,主要为电加热、喷火、红外加热。而采用电加热方式时,则主要依托于电炉。同时电炉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控制、安全、节能技术已十分成熟,申请号:CN201911084659.9即介绍了一种当前典型组成的电炉装置,类似的还有申请号:CN201721644799.3。而且还针对不同用途增加了相应的附加功能,申请号:CN201810684454.3介绍了一种带有轮子和弹簧的电炉底座,保证了搬运过程中的电炉安全;申请号:CN200710053436.7介绍了一种摄像机与观察孔分离安置来观察记录试样测试过程中状态的电炉装置,以获得其高温面情况;(2)主要针对防火涂料,少部分针对单一防火板材;在建筑材料(防火涂料)耐火、隔热性能测试方面,申请号:CN200610167761.1公布了一种能使试样获得的形状特征与国家型式检验和中型耐火极限梁炉测试时接近的背温-时间曲线的试验电炉和方法,其炉温执行型式检验所用的GB/T9978标准升温曲线,涂覆于钢制矩形薄板的膨胀型防火涂料厚度执行GB14907的要求。还包括数据采集器、程序仪、计算机等组件;申请号:CN201520084481.9公布了一种为钢结构涂料生产企业自建涂料产品隔热效率测试使用的燃油炉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空间小的特点。其炉盖具有下陷的开洞凹槽,可以承托涂料试样,且通过覆盖隔热棉,减少试件背火面的热量散失。还包括采集模块和计算机测试显示部分。分析发现,移动燃油装置易引发安全问题,燃油炉无法满足防火监督现场携带的需求。同时,试件仅在背面保温而不在四周立面做绝热处理,这种构造方案仅适用于涂覆厚度较薄的防火涂料试件,对于较厚的板状试件或组合试件则无法形成一维传热条件。且图中所示意的与涂料试件四周立面接触的炉盖立面材料与炉盖顶面、炉体表面均一致,易公知的想到为薄铁皮,如是将加快热量从试样四周立面的散失;类似的技术还有申请号:CN201420684921.X,使用涂覆防火涂料的钢结构试件作为测试基件,同样涂料面朝向炉内,背面覆盖绝热垫,一同置于由带有方形通孔和卡位台的炉盖形成的基件放置槽内,且基件四周立面未做额外绝热处理。同时还通过重块、气缸活塞向基件背面(绝热垫)施加竖向力,模拟涂覆有涂料的构件承重的情况。这种设计将使炉盖、炉体承受额外的竖向压力,对炉体结构强度提出了很大挑战;申请号:CN201721644799.3公布了一种建筑材料置于炉体内部测试耐火性的试验炉装置。分析发现,此试验方式不区分建筑材料的受火面与背火面,完全置于高温环境中,且无法观察过程中材料性状的变化特征,也无法研究一维传热问题;申请号:CN201010170539.3公布了一种混凝土隧道试件表面防火涂料隔热性能的燃气测试炉装置,是在现有国家检测机构大型水平耐火试验炉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具有不可移动性和试件规格必须一致且较大的特点;申请号:CN201721661011.X公布了一种借鉴《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GB28375)和《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标准,自行设计的防火涂料高温耐火测试装置,分析发现,其提出的判定涂料达到耐火极限的失效准则低于国家标准;将炉体的内腔加热到2000℃或者更高温度不具有必要性,即便能够实现也将造价昂贵;设置进风口不利于炉腔内温度均匀,且如此高温的空气经由出风口排出,无必要且一般设备组件难以实现,所以这些设计自来就不存在实现模拟出“不同的炉内环境”目的的可能;在测试样品的安装方面,与GB14907-2012中的图3无本质区别,仅在样品的背面增加了中部具有方形开口的回字形隔热压板,且其开口与样品测试台的方形缺口大小一致。该隔热压板在起到压实测试样品与样品测试台之间缝隙作用的同时,将会对方形开口处的涂料膨胀产生不利影响,且影响测试样品内部的温度场;申请号:CN201410352396.6公布了一种钢结构防火涂料和饰面型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分析发现,按照GB12441-2005制作的饰面型防火涂料构件,涂层朝向炉腔扣放于炉腔上部的凹槽内。列举的3个实施例提出了不同规格的炉体内腔直径,饰面型防火涂料构件的平面形状可为圆形或方形,且能够完全覆盖炉体内腔,但明显与炉腔上部凹槽立面之间存在缝隙(构件小于炉盖下侧堵头的尺寸)。应用于较厚的板状试件或组合试件时,与申请号:CN201520084481.9一样无法形成一维传热条件,且要建造多个炉体内腔甚至炉体来满足不同试件规格的需求。另外还设有纤维火或者烃类火控制程序,显示理论或实测温度曲线的显示屏,可导出Excel表的USB口;申请号:CN201711434084.X公布了一种针对规格1.75m×1.75m×0.05m的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包括矩形中空炉壁(1-1)和方形炉腔底盘(1-2)构成的炉体(1),所述矩形中空炉壁(1-1)通过内设加热体实现炉腔内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显传输箱(2)、炉腔热电偶(3)、约束绝热组件(4)、绝热盖(5)、附加热电偶(6);/n所述矩形中空炉壁(1-1)上端设有一圈L型内缩檐口(1-3),所述方形炉腔底盘(1-2)的中心处设有固定孔(1-4);/n所述控显传输箱(2)为中空的矩形箱体,在控显传输箱(2)的上表面中心设有一个贯通线孔(2-1),在控显传输箱(2)一侧面板上分别设有显示部(2-2)、控制部(2-3)和线缆部(2-4),控显传输箱(2)内部装有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n所述约束绝热组件(4)分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或约束绝热组件Ⅱ(4B);/n所述约束绝热组件Ⅰ(4A)由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绝热侧向顶块(4-2)、螺栓(4-4)、螺栓帽(4-5)、绝热填充块Ⅰ(4-6)构成;/n绝热填充块Ⅰ(4-6)由四块高填充条块(4-6-1)和四块高填充角块(4-6-2)构成;/n两只所述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水平相对间隔设置,在两只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上下相对的八对螺栓板(4-1-2)之间分别设置一个绝热侧向顶块(4-2),位于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每条井形内筋(4-1-1)首尾端的两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顶压面Ⅰ(4-2-4)面面对中,/n八枚所述螺栓(4-4)的螺杆(4-4-1)分别依次插入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贯穿圆孔Ⅰ(4-2-3),自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伸出,并与八枚螺栓帽(4-5)螺接,/n每枚螺栓(4-4)的端板(4-4-2)、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下部方凸台Ⅰ(4-2-1)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每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上部方凸台Ⅰ(4-2-1)、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螺栓帽(4-5)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n在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之间形成的四个条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高填充条块(4-6-1),在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之间形成的四个角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高填充角块(4-6-2),/n四块高填充条块(4-6-1)的底面、四块高填充角块(4-6-2)的底面、八个端板(4-4-2)的底面和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外包绝热层(4-1-4)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n所述约束绝热组件Ⅱ(4B)由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绝热侧向顶框(4-3)、螺栓(4-4)、螺栓帽(4-5)、绝热填充块Ⅱ(4-7)构成;/n所述绝热填充块Ⅱ(4-7)由四块矮填充条块(4-7-1)和四块矮填充角块(4-7-2)构成;/n两只所述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水平相对间隔设置,在两只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之间设置一个绝热侧向顶框(4-3),/n八枚所述螺栓(4-4)的螺杆(4-4-1)分别依次插入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绝热侧向顶框(4-3)八个贯穿圆孔Ⅱ(4-3-3),自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伸出,并与八枚螺栓帽(4-5)螺接,/n每枚螺栓(4-4)的端板(4-4-2)、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绝热侧向顶框(4-3)的每个底面方凸台Ⅱ(4-3-1)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绝热侧向顶框(4-3)的每个顶面方凸台Ⅱ(4-3-1)、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螺栓帽(4-5)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n在绝热侧向顶框(4-3)下面的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之间形成的四个条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矮填充条块(4-7-1),八个螺栓板(4-1-2)之间形成的四个角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矮填充角块(4-7-2);/n四块矮填充条块(4-7-1)的底面、四块矮填充角块(4-7-2)的底面、八个端板(4-4-2)的底面和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外包绝热层(4-1-4)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n所述炉体(1)通过方形炉腔底盘(1-2)固定于控显传输箱(2)的上表面,且固定孔(1-4)与线孔(2-1)对中;/n所述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的下端紧密嵌入在炉体(1)上端一圈L型内缩檐口(1-3)中,/n所述绝热盖(5)扣装在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包括矩形中空炉壁(1-1)和方形炉腔底盘(1-2)构成的炉体(1),所述矩形中空炉壁(1-1)通过内设加热体实现炉腔内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显传输箱(2)、炉腔热电偶(3)、约束绝热组件(4)、绝热盖(5)、附加热电偶(6);
所述矩形中空炉壁(1-1)上端设有一圈L型内缩檐口(1-3),所述方形炉腔底盘(1-2)的中心处设有固定孔(1-4);
所述控显传输箱(2)为中空的矩形箱体,在控显传输箱(2)的上表面中心设有一个贯通线孔(2-1),在控显传输箱(2)一侧面板上分别设有显示部(2-2)、控制部(2-3)和线缆部(2-4),控显传输箱(2)内部装有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
所述约束绝热组件(4)分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或约束绝热组件Ⅱ(4B);
所述约束绝热组件Ⅰ(4A)由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绝热侧向顶块(4-2)、螺栓(4-4)、螺栓帽(4-5)、绝热填充块Ⅰ(4-6)构成;
绝热填充块Ⅰ(4-6)由四块高填充条块(4-6-1)和四块高填充角块(4-6-2)构成;
两只所述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水平相对间隔设置,在两只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上下相对的八对螺栓板(4-1-2)之间分别设置一个绝热侧向顶块(4-2),位于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每条井形内筋(4-1-1)首尾端的两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顶压面Ⅰ(4-2-4)面面对中,
八枚所述螺栓(4-4)的螺杆(4-4-1)分别依次插入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贯穿圆孔Ⅰ(4-2-3),自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伸出,并与八枚螺栓帽(4-5)螺接,
每枚螺栓(4-4)的端板(4-4-2)、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下部方凸台Ⅰ(4-2-1)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每个绝热侧向顶块(4-2)的上部方凸台Ⅰ(4-2-1)、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螺栓帽(4-5)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
在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之间形成的四个条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高填充条块(4-6-1),在八个绝热侧向顶块(4-2)之间形成的四个角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高填充角块(4-6-2),
四块高填充条块(4-6-1)的底面、四块高填充角块(4-6-2)的底面、八个端板(4-4-2)的底面和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外包绝热层(4-1-4)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约束绝热组件Ⅱ(4B)由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绝热侧向顶框(4-3)、螺栓(4-4)、螺栓帽(4-5)、绝热填充块Ⅱ(4-7)构成;
所述绝热填充块Ⅱ(4-7)由四块矮填充条块(4-7-1)和四块矮填充角块(4-7-2)构成;
两只所述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水平相对间隔设置,在两只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之间设置一个绝热侧向顶框(4-3),
八枚所述螺栓(4-4)的螺杆(4-4-1)分别依次插入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绝热侧向顶框(4-3)八个贯穿圆孔Ⅱ(4-3-3),自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的螺栓板孔(4-1-3)伸出,并与八枚螺栓帽(4-5)螺接,
每枚螺栓(4-4)的端板(4-4-2)、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绝热侧向顶框(4-3)的每个底面方凸台Ⅱ(4-3-1)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绝热侧向顶框(4-3)的每个顶面方凸台Ⅱ(4-3-1)、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每个螺栓板(4-1-2)、每个螺栓帽(4-5)自下而上依次紧密面面接触;
在绝热侧向顶框(4-3)下面的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八个螺栓板(4-1-2)之间形成的四个条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矮填充条块(4-7-1),八个螺栓板(4-1-2)之间形成的四个角形空隙区域中,分别塞入一块矮填充角块(4-7-2);
四块矮填充条块(4-7-1)的底面、四块矮填充角块(4-7-2)的底面、八个端板(4-4-2)的底面和下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外包绝热层(4-1-4)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炉体(1)通过方形炉腔底盘(1-2)固定于控显传输箱(2)的上表面,且固定孔(1-4)与线孔(2-1)对中;
所述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的下端紧密嵌入在炉体(1)上端一圈L型内缩檐口(1-3)中,
所述绝热盖(5)扣装在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上面,绝热盖(5)盖底凹嵌井字槽(5-5)与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Ⅰ(4A)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对位并扣合,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八个螺栓板(4-1-2)与绝热盖(5)的八个竖向方通槽(5-4)上下相对,绝热盖(5)底面的试样边缘对位线(5-8)与四块高填充条块(4-6-1)和四块高填充角块(4-6-2)顶面内边缘贴合,
在绝热盖(5)的热电偶固定通孔Ⅰ(5-1)、热电偶固定通孔Ⅱ(5-2)、热电偶固定通孔Ⅲ(5-3)内分别固定一支附加热电偶(6);
或所述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Ⅱ(4B)的下端紧密嵌入在炉体(1)上端一圈L型内缩檐口(1-3)中;
所述绝热盖(5)扣装在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Ⅱ(4B)上面,绝热盖(5)盖底凹嵌井字槽(5-5)与约束绝热组件(4)为约束绝热组件Ⅱ(4B)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对位并扣合,上层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的八个螺栓板(4-1-2)与绝热盖(5)的八个竖向方通槽(5-4)上下相对,绝热盖(5)底面的试样边缘对位线(5-8)与绝热侧向顶框(4-3)试样孔(4-3-4)上沿圆周相切,
在绝热盖(5)的热电偶固定通孔Ⅰ(5-1)、热电偶固定通孔Ⅱ(5-2)、热电偶固定通孔Ⅲ(5-3)内分别固定一支附加热电偶(6);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加热体、数据采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显示部(2-2)、控制部(2-3)、线缆部(2-4)连接,所述炉腔热电偶(3)竖直固定于炉体(1)内方形炉腔底盘(1-2)固定孔(1-4)中,且穿过线孔(2-1)分别与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连接,三支附加热电偶(6)分别通过线缆部(2-4)与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无线通讯模块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实现通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形绝热夹持格栅(4-1)四条井形内筋(4-1-1)的八个末端分别连接一个水平放置的螺栓板(4-1-2),每个螺栓板(4-1-2)的中心设有一个贯通的螺栓板孔(4-1-3),在井形内筋(4-1-1)外表面包裹有横截面为方形的一层外包绝热层(4-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侧向顶块(4-2)的绝热顶块(4-2-2)为长方形,在其上下端面同侧靠边相对设有一対方凸台Ⅰ(4-2-1),两个方凸台Ⅰ(4-2-1)的中心连线上设有贯穿一对方凸台Ⅰ(4-2-1)和绝热顶块(4-2-2)的贯穿圆孔Ⅰ(4-2-3),绝热顶块(4-2-2)远离一对方凸台Ⅰ(4-2-1)的立面为顶压面Ⅰ(4-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侧向顶框(4-3)的绝热顶框(4-3-2)为平面方形的块体,在其中心处设有一个贯通的试样孔(4-3-4),所述试样孔(4-3-4)的圆环立面为顶压面Ⅱ(4-3-5),在绝热顶框(4-3-2)顶面的四周贴边且对称的设有八个方凸台Ⅱ(4-3-1),在绝热顶框(4-3-2)的底面与每个顶面方凸台Ⅱ(4-3-1)相对的位置,再分别设置一个方凸台Ⅱ(4-3-1),在顶面和底面竖向每对方凸台Ⅱ(4-3-1)的中心连线上均设有贯穿该对方凸台Ⅱ(4-3-1)和绝热顶框(4-3-2)的贯穿圆孔Ⅱ(4-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件防火保护设计及防火监督用电炉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终端功能如下:
第一项、具备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向控显传输箱(2)内的无线通讯模块发送控制指令及接收执行情况,如故障情况,特别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实时获得数据采集模块记录的温度数据;
第二项、具备语音转录文字输入及按键输入功能;
第三项、具备拍照及照片计时器功能,即所摄照片附带以试验开始为零点的时刻,单位为秒;
第四项、移动终端的显示主界面包括:控制及设定模块、过程监视模块、报告生成模块、资料库模块、打包传输模块,其中:
(1)控制及设定模块功能包括:移动终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连接或断开控制,移动终端显示时间与控显传输箱(2)控制模块内置客观时间一键同步,同步控制试验开始与温度数据记录开始,非同步控制试验结束与温度数据记录结束,表格填空式的输入时间及对应的炉体(1)目标温度值,设定与线缆部(2-4)连接的每支附加热电偶(6)的报警阈值;
(2)过程监视模块功能包括:显示移动终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无线连接状况,显示电炉装置各组件运行故障情况,显示与线缆部(2-4)连接的每支附加热电偶(6)及炉腔热电偶(3)的“温度-时间”实时发展情况及相应的报警阈值达到情况;
(3)报告生成模块功能包括:A、一般信息填写页面,如工程名称、时间地点、防火保护取样信息、防火保护现状描述;B、温度结果页面,显示温度数据记录结束时刻,与线缆部(2-4)连接的每支附加热电偶(6)及炉腔热电偶(3)的“温度-时间”全过程情况;C、典型时刻照片显示页面,插入试验过程中拍摄的、附带相对时刻的试样照片;D、监督测试问题及结论页面,将文字分别输入至问题描述框和结论框中;额外,点击进入A~D任何一个页面时,其它页面将自动处于最小化状态,并已自动完成保存;
(4)资料库模块功能包括:查阅常用防火保护材料热工性能、构造要求和样式、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资料;
(5)打包传输模块功能包括:将过程监视模块获得的全过程“温度-时间”数据能够转化为电子表格,将报告生成模块各页面合并转化为PDF文件,且均能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电脑、电子邮箱及按需发送至接受监督检测的业主;
(6)额外,打包传输模块仅在温度数据记录结束后方可访问,进入(1)~(5)任何一个模块时,其它模块均处于最小化状态,并已自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亮阚强李智鸿
申请(专利权)人: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上海骁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