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涵顶部传力与减压稳固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涵建筑支撑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涵顶部传力与减压稳固系统。
技术介绍
桥涵是桥和涵洞的统称,桥涵是工程术语,桥涵位置、孔径、进出口形式以及加固与消能措施是决定小桥涵抗水灾能力的关键因素,评价指标和标准可为山区公路的设计、施工与养护工作提供抗水灾的决策依据,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常需要对山体等工程段进行挖掘形成涵洞,涵洞内部需要支撑,现有的支撑手段常因受力不均导致损坏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且占据空间大,工人在其内部不易进行施工,现有公开号为CN206816276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路桥梁工程桥涵支撑结构,其结构不够完善,支撑结构比较复杂,影响桥涵内部空间的分布,不便于进行施工,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不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很难适应较大的沉降和变形,这样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该产品的要求,现有桥梁工程中的桥涵支撑结构主要的设计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稳定可靠,便于搭建,方便使用,具备一定抗震能力的桥涵支撑结构,能够增强顶部的抗拉与抗压强度,能够均匀承受与缓解顶部的压力,具有一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涵顶部传力与减压稳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桥涵本体(1)、垫板(2)、承载支撑柱(3)、搭接板(4)、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内置组合筒结构(6)、内层软钢筒结构(7)、夹层铅筒结构(8)、外层软钢筒结构(9)、第一形状记忆连接合金丝(10)、第二形状记忆连接合金丝(11)、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弯折连接支撑板节段(13)、受力支撑承载折点(14)、轻质混合混凝土(15)、减震耗能填充阻尼介质(16)和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所述桥涵本体(1)内侧上方设有搭接板(4),所述搭接板(4)底部两端对称设置有承载支撑柱(3),所述承载支撑柱(3)的一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涵顶部传力与减压稳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桥涵本体(1)、垫板(2)、承载支撑柱(3)、搭接板(4)、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内置组合筒结构(6)、内层软钢筒结构(7)、夹层铅筒结构(8)、外层软钢筒结构(9)、第一形状记忆连接合金丝(10)、第二形状记忆连接合金丝(11)、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弯折连接支撑板节段(13)、受力支撑承载折点(14)、轻质混合混凝土(15)、减震耗能填充阻尼介质(16)和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所述桥涵本体(1)内侧上方设有搭接板(4),所述搭接板(4)底部两端对称设置有承载支撑柱(3),所述承载支撑柱(3)的一端与地面固定相连,承载支撑柱(3)的另一端与搭接板(4)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桥涵本体(1)内侧顶部设置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的两端与搭接板(4)固定相连,所述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由若干弯折连接支撑板节段(13)相连而成,所述相邻的弯折连接支撑板节段(13)和弯折连接支撑板节段(13)的连接处为受力支撑承载折点(14),所述搭接板(4)与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之间设有若干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在部分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和搭接板(4)之间设有垫板(2),垫板(2)和搭接板(4)固定相连,所述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的四角设有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受力弯折连接支撑板(12)和与其相邻的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固定相连,搭接板(4)和与其相邻的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固定相连,所述垫板(2)和与其相邻的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固定相连,相邻的两个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之间经固定连接承载支撑棒(17)相连,每个耗能减震承载支撑约束板框(5)的内部设有内置组合筒结构(6),所述内置组合筒结构(6)的最内层为内层软钢筒结构(7),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