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若凡专利>正文

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213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包括支撑部和牵引组件。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高度调节组件。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底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转动连接。高度调节组件滑动连接于底板的上表面且高度调节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相连。牵引组件包括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传动件、牵引部。牵引部滑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且牵引部的第一端伸出于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用于与肢体连接。传动件与牵引部相连。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设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且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带动传动件移动并带动牵引部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来说,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及时手术需临时复位制动固定治疗,或者是在通过手术治疗后仍继续固定制动治疗,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极易导致骨折、关节脱位再次移位产生二次损伤等不良后果。对于多种原因所致肢体肿胀、疼痛等慢性疾病需要抬高制动肢体进行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等治疗。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直接在患者肢体下方放一个简易的布朗氏架,或者直接将患者肢体放置在一个枕头等软垫上。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具体的:1、现有布朗氏抬高架操作复杂,牵引力调整起来不方便,从而治疗功能较差,且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也较差;2、现有的用于抬高四肢的枕头或者抬高架不能够根据具体需要来调节高度;3、现有的布朗氏抬高架不符合人体肢体放置结构,且放置稳定性较差,肢体骨折易于移位,牵引操作繁琐、准确性较差,增加医患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以解决现有装置不符合人体肢体放置结构且不能控制牵引力大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包括支撑部和牵引组件;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高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传动件、牵引部;所述牵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牵引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且所述牵引部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牵引部相连;所述电动驱动部和所述手动驱动部均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手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均用于带动所述传动件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牵引部移动。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传动件为齿条;所述电动驱动部包括电机和与所述齿条相对应的第一齿轮;所述齿条设于所述牵引部上;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手动驱动部包括第一把手、传动轴、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凸设有一凸块,所述传动轴穿设并转动连接于所述凸块,且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牵引部包括横向板和竖向板,所述横向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且所述横向板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竖向板与所述横向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竖向板绕与所述横向板连接处转动至与所述横向板垂直或与所述横向板同一平面。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横向板的导向槽,所述横向板的第二端伸入于所述导向槽内。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基板、转轴、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二把手;所述基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轴,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二把手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转轴的两侧分别相对设置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一螺纹段与所述第二螺纹段反向;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于设于所述第一螺纹段上,且所述第一滑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连接于设于所述第二螺纹段上,且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的第三连接件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应的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转动连接。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测力单元,所述测力单元设于所述牵引部上,且所述测力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连,用于检测所述牵引部的牵引力大小。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测力单元为弹簧测力计,所述弹簧测力计设于所述牵引部上,且所述弹簧测力计的弹簧拉钩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弹簧测力计沿所述牵引部移动方向平行设置。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上均设有用于摆放肢体的凹陷部。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上均包覆有海绵层。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一实施例依次转动连接的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设置在底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高度调节组件,以实现第二支撑板相对于底板的高度以及第一支撑板相对于底板的角度调节。在第二支撑板下表面上滑动设置牵引部,且牵引部的第一端伸出于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并在牵引部上设置传动件,在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电动驱动部和手动驱动部,通过电动驱动部以及手动驱动部驱动传动件带动牵引部运动以实现牵引部相对于第二支撑板的相对运动。通过设置牵引组件的电动调节和手动调节,实现了牵引组件的手自一体,使得牵引部的牵引力大小可通过电动驱动部进行设置和调节,也可通过手动驱动部进行设置和调节,便于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同时当肢体放置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后,可调节高度调节组件以使第一支撑板相对于底板的角度和第二支撑板相对于底板的高度与患者肢体所需的角度和高度相适应,来适应于各种理疗要求,保证使用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的牵引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的第二支撑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的高度调节组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的转轴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301:第三连接件;302:第四连接件;303:导向槽4:高度调节组件;401:基板;402:转轴;4021:第一螺纹段;4022:第二螺纹段;4023:连接槽;403:第一滑块;404:第二滑块;405:第一连杆;406:第二连杆;408:第二把手;5:牵引组件;501:齿条;502:电机;503:第一齿轮;504:第一把手;505:传动轴;506:第二齿轮;507:横向板;508: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和牵引组件;/n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高度调节组件;/n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相连;/n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传动件、牵引部;/n所述牵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牵引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且所述牵引部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牵引部相连;所述电动驱动部和所述手动驱动部均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手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均用于带动所述传动件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牵引部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和牵引组件;
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高度调节组件;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相连;
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电动驱动部、手动驱动部、传动件、牵引部;
所述牵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牵引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且所述牵引部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牵引部相连;所述电动驱动部和所述手动驱动部均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手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件的输入端相连,均用于带动所述传动件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牵引部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为齿条;所述电动驱动部包括电机和与所述齿条相对应的第一齿轮;
所述齿条设于所述牵引部上;
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驱动部包括第一把手、传动轴、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凸设有一凸块,所述传动轴穿设并转动连接于所述凸块,且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牵引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部包括横向板和竖向板,所述横向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且所述横向板的第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竖向板与所述横向板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竖向板绕与所述横向板连接处转动至与所述横向板垂直或与所述横向板同一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若凡
申请(专利权)人:林若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