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2069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包括防护套本体,防护套本体设置在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处,防护套本体包括接液袋和薄膜固定帽,接液袋底端封闭、上端开口设置,薄膜固定帽设置在接液袋上端开口边侧,薄膜固定帽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孔,孔周圈为橡皮圈,薄膜固定帽外周设置有海绵圈,海绵圈由薄膜固定帽外圈向内翻折裹覆设置,且薄膜固定帽外圈与薄膜固定帽点断式封口连接,海绵圈与接液袋相接一端开放设置;接液袋上端开口边缘处设有附件卡口,接液袋通过薄膜固定帽设在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上,且接液袋靠近操作部的一侧紧贴操作部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消化液喷溅以及注气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
技术介绍
内窥镜是集光学、电子、结构、材料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器械,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分别为窥镜系统、图像显示系统和照明系统。内窥镜按照管道是否可弯曲,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和软管式内窥镜,软管式内窥镜一般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在使用治疗附件时,由于活检阀帽多次重复使用极易出现消化液(胃液、肠液、胆汁等)、血液、粪便等从钳子管道口逆向喷溅出来,污染地面、医生手术衣以及鞋子的问题,另外内镜注气时,气体还容易顺着治疗附件从钳子管道口逸出,影响注气效率。申请号为201621209573.6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内窥镜用防污染器械口引流装置,其在内窥镜探管二的外侧安设有可拆卸式的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包括污物袋根部、污物袋体部和污物袋顶部,所述污物袋根部开设有开口,在所述开口下方设有空一,所述空一上设有松紧带。通过设置该引流装置将“随着进出器械而出现的胃肠内容物或者胆汁顺着内窥镜腔道反流出器械口,从而流进污物袋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套本体,所述防护套本体设置在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51)处,所述防护套本体包括接液袋(1)和薄膜固定帽(3),所述接液袋(1)底端封闭、上端开口设置,所述薄膜固定帽(3)设置在所述接液袋(1)上端开口的边侧,所述薄膜固定帽(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插设治疗附件的孔,所述孔周圈为橡皮圈(31),所述薄膜固定帽(3)的外周设置有海绵圈(32),所述海绵圈(32)由薄膜固定帽(3)外圈向内翻折裹覆设置,且薄膜固定帽(3)外圈与薄膜固定帽(3)点断式封口连接,所述海绵圈(32)与接液袋(1)相接的一端开放设置;所述接液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的防漏防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套本体,所述防护套本体设置在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51)处,所述防护套本体包括接液袋(1)和薄膜固定帽(3),所述接液袋(1)底端封闭、上端开口设置,所述薄膜固定帽(3)设置在所述接液袋(1)上端开口的边侧,所述薄膜固定帽(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插设治疗附件的孔,所述孔周圈为橡皮圈(31),所述薄膜固定帽(3)的外周设置有海绵圈(32),所述海绵圈(32)由薄膜固定帽(3)外圈向内翻折裹覆设置,且薄膜固定帽(3)外圈与薄膜固定帽(3)点断式封口连接,所述海绵圈(32)与接液袋(1)相接的一端开放设置;所述接液袋(1)上端开口边缘处还设置有附件卡口(21),所述接液袋(1)通过所述薄膜固定帽(3)设置在所述软式内镜操作部钳子管道开口(51)上,且接液袋(1)靠近软式内镜操作部(5)的一侧紧贴软式内镜操作部(5)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萍叶小芳刘军陈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