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1675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和品吸口,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雾化部,所述雾化部具有雾化腔;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或所述烟嘴上;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雾产生装置使用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雾产生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烟对人身体有害,电子烟作为替代品应运而生。公开号为CN20342429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由电热丝、第一导油绳和电子线组成的电热丝组件和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电热丝组件的装配孔,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油绳并排设置在所述装配孔内,且与所述发热丝相接触的第二导油绳。公开号为CN203913377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体式一次性电子烟,包括一体式中空香烟外壳,其中侧壁设有径向第一进气通孔,第一进气通孔往烟头的方向部分为电池容置腔,往烟嘴方向为雾化装置容置腔;外壳由烟头至烟嘴依次设置有发光体、电池、中空固定座和雾化装置,雾化装置包括烟油棉、U型导油绳、发热丝、纤维管和中空胶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和品吸口,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雾化部,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雾化部具有雾化腔;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或所述烟嘴上;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不会触发气压传感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并触发气压传感器。可选地,在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雾化部停止工作,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口与外界的连通被隔绝,所述雾化部工作,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可选地,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其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不小于0.5mm。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二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的50%。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包括外界的空气由所述第二开口流入所述雾化腔。可选地,由所述烟嘴至所述外壳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二开口更靠近所述品吸口。可选地,所述烟嘴具有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插入端。可选地,所述烟嘴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或拉伸。可选地,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烟嘴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端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弹性件复位。可选地,所述烟嘴位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腔的内壁其中之一设有凸部,另一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相配合,用于限定所述烟嘴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的终点位置。可选地,还包括:储液部,具有出液口,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时,所述出液口被关闭,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时,所述出液口被打开。可选地,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的过程中,所述储液部与所述烟嘴同步运动。可选地,还包括:阀体,插设于所述出液口内,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出液口内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阻挡部更靠近所述雾化部;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出液口内,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阀体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或者,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复位。可选地,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储液部一端与所述烟嘴固定连接,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雾化部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雾化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烟嘴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端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复位,所述第二弹性件复位。可选地,至少在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时,所述阀体与雾化部相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烟杆,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烟杆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用于向所述雾化部供电;气压传感器,设于所述烟杆内,用于在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存在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停止向所述雾化部供电,在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存在所述第二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向所述雾化部供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上述所述的气雾产生系统的气流路径;在检测到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存在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停止向所述雾化部供电;在检测到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存在所述第二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向所述雾化部供电。如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和品吸口,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雾化部,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雾化部具有雾化腔;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或所述烟嘴上。其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不会触发气压传感器,避免启动发热体造成干烧。此外,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并触发气压传感器,从而触发电路接通,发热体加热烟液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从而,本专利技术的气雾产生装置可以防止误触发发热体,在未使用时,气雾产生装置形成第一气流路径,即使通过品吸口抽吸,发热体也不会工作,同时,雾化腔内也不会流入烟液,防止漏液。当需要使用时,气雾产生装置形成第二气流路径,通过品吸口抽吸,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发热体工作产生气雾供用户通过品吸口抽吸,提升了用户抽吸体验。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一;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具有第一内腔;/n烟嘴,具有第二内腔和品吸口,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n雾化部,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雾化部具有雾化腔;/n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或所述烟嘴上;/n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不会触发气压传感器;/n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并触发气压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第一内腔;
烟嘴,具有第二内腔和品吸口,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
雾化部,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雾化部具有雾化腔;
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或所述烟嘴上;
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不会触发气压传感器;
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并触发气压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雾化部停止工作,所述雾化腔内无烟液流入;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口与外界的连通被隔绝,所述雾化部工作,所述雾化腔内流入烟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其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不小于0.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二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的50%。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口,设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包括外界的空气由所述第二开口流入所述雾化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烟嘴至所述外壳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二开口更靠近所述品吸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具有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插入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或拉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烟嘴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端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弹性件复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吉俊黄柳铭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