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376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50
一种浮动机构包含连接器、第一浮动件、第二浮动件以及外框体。第一浮动件设置于连接器外围,带动连接器沿平面移动。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连接器外围,带动连接器沿垂直于平面的方向移动。连接器、第一浮动件及第二浮动件设置于外框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浮动机构
本技术有关一种浮动机构,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连接器的浮动机构。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例如电路板上用于传输电力或信号的接头,通常由可插拔的插座与插头所组成。然而因连接器的对接处有制造公差,插座与插头相互配对的难度上升,若无精准的定位、配对插头与插座的信号端子,在连接器插拔时容易造成损坏。除此之外,因配对难度较高,为精确的定位插座与插头的位置,整体的制造成本高昂。在一些情况下,连接器应用于会摇晃或震动的环境,造成插头或插座的位移,由于插头与插座分别固定在不同的物体上,而使得插头与插座的对接处松动,严重时甚至造成插头与插座的损坏。因此,实有必要研发一种机构,使连接器能容许些微的制造公差,或是能辅助连接器适用于摇晃或震动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浮动机构,使连接器能容许些微的制造公差,或是能辅助连接器适用于摇晃或震动的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浮动机构,包含连接器、第一浮动件、第二浮动件以及外框体。其中,第一浮动件设置于连接器外围,带动连接器沿平面移动。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连接器外围,带动连接器沿垂直于平面的方向移动。连接器、第一浮动件及第二浮动件设置于外框体内。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连接第二浮动件,使第二浮动件受第一浮动件的连动而沿平面移动。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设置于第二浮动件的外围。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包括一带动部,第二浮动件包括一连动部,带动部穿设于连动部。如此,第二浮动件带动连接器于垂直平面的方向移动。于一些实施例中,外框体包含多个限位件,第一浮动件可移动地限位于该些限位件。于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设置于第一浮动件外围而定义一限位空间,第一浮动件于限位空间内移动。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更包含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第一连接件与一对接连接器的多个第二连接件相对应。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浮动件包含多个弹性件,多个弹性件与第一浮动件连接,使第二浮动件带动连接器相对第一浮动件于方向移动。于一些实施例中,外框体更包含二外侧开口,分别对应于连接器的二连接界面。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更包含底面开口,底面开口对应于相应设置的外侧开口与连接界面,且底面开口位于外侧开口与连接界面之间。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浮动件包含移动槽,连接器搭接于移动槽而于移动槽内移动。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第一浮动件可移动地限位于外框体,并带动第二浮动件与连接器沿平面移动。再者,第二浮动件能带动连接器于垂直平面的方向移动,例如沿第一浮动件的带动部的轴向方向移动。如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浮动机构可减少插座与插头因制造公差而互配困难的情况,并可进一步避免插头与插座对接时碰撞造成损害的情况。另外,通过弹性件的设置,第二浮动件在相对第一浮动件移动后,可复位于预定的位置。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1:浮动机构11:连接器111:连接界面112:本体部113:固持件21:第一浮动件211:第一连接件212:底面开口213、213a:带动部2131:滑槽214:第一主体部215:定位孔22:第二浮动件221:弹性件222:移动槽223、223a:连动部2231:突起部224:顶面开口225:第二主体部226:贯穿孔227:定位件228:锁固件2281:盖板2282:螺栓31:外框体311:顶部312:底部3121:固定孔313:限位件314:外侧开口T1、T2: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浮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浮动机构1包括连接器11、第一浮动件21、第二浮动件22及外框体31。为便于说明,在各图式中标以相互垂直的X、Y及Z轴坐标辅助说明。第一实施例请先参阅图1至图3所示,第一浮动件21设置于该连接器11外围,并带动连接器11沿平面移动。第二浮动件22设置于连接器11外围,将带动连接器11沿垂直于平面的一方向移动。连接器11、第一浮动件21及第二浮动件22设置于外框体31内。参考图1至图3的坐标轴,第一浮动件21将带动连接器11沿着XY轴所形成的平面移动。此时,垂直于XY轴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即为Z轴,故第二浮动件22将带动连接器11沿Z轴移动。由于第一浮动件21提供连接器11在XY轴方向上的平面移动,而第二浮动件22提供连接器11在Z轴方向上的轴向移动,故使得连接器11可以于XYZ轴三个方向上,因应所需适当地移动。如此,由于浮动机构1可提供连接器11在三轴向上的位移,当另一连接器要与连接器11对接时,即使另一连接器与连接器11间存在些微制造公差,二者连接时可通过连接器11在三轴向上的些微位移而克服公差可能造成互配困难的情况。进一步,由于连接器11可在浮动机构1带动下在三轴向上位移,也可以避免连接器11与另一连接器在对接时或对接后,在二者所对应设置的装置或设备被碰撞,而可能造成连接器被动受到损害的情况。请再参阅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通过第一浮动件21连接第二浮动件22,使第二浮动件22受第一浮动件21的连动而沿平面移动。更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是将第一浮动件21设置于第二浮动件22的外围,第二浮动件22设置于该连接器11外围。如此,第一浮动件21即可同时带动第二浮动件22及连接器11沿XY轴所形成的平面移动,同时第二浮动件22提供连接器11在Z轴方向上的移动。接下来,将进一步说明各元件可具有的结构及其连结方式。由图2及图3可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浮动件21包括第一主体部214与两个带动部213。带动部213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4相对的两侧,并且朝向远离第一主体部214的方向延伸成柱状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带动部213朝向图2所示正Z轴方向向上延伸,然而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带动部213也可以朝向图2所示负Z轴方向向下延伸。于此实施例中,带动部213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T1大于第一主体部214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另外,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连接器;/n一第一浮动件,设置于该连接器外围,带动该连接器沿一平面移动;/n一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该连接器外围,带动该连接器沿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方向移动;以及/n一外框体,该连接器、该第一浮动件及该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该外框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连接器;
一第一浮动件,设置于该连接器外围,带动该连接器沿一平面移动;
一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该连接器外围,带动该连接器沿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方向移动;以及
一外框体,该连接器、该第一浮动件及该第二浮动件设置于该外框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浮动件连接该第二浮动件,使该第二浮动件受该第一浮动件的连动而沿该平面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浮动件设置于该第二浮动件的外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浮动件包括一带动部,该第二浮动件包括一连动部,该带动部穿设于该连动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框体包含多个限位件,该第一浮动件可移动地限位于该多个限位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浮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个限位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