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俞柔冰专利>正文

一种常明火装置及其燃气炉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062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0
一种常明火装置,包括一罩壳、一支承板、一第一供气管、一第二供气管和一对打火组件;该罩壳的底端是敞开的,侧壁上连通一喷管,每个打火组件都具有一导管,该第一供气管、该第二供气管和该对打火组件的导管的上端密封地连接在该支承板的相应通孔的孔壁上,该罩壳盖在该支承板上面,该对打火组件的打火针位于该罩壳内。该装置产生的常明火火焰稳定,集中度高,强劲有力,能够随时点燃主燃烧气体,形成主燃烧,而且没有一氧化碳产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具有该装置的燃气炉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常明火装置及其燃气炉灶
本技术涉及炉灶,具体涉及一种常明火装置及其燃气炉灶。
技术介绍
现用的一种燃气炉灶如图1至图7所示。参见图1和图2,该燃气炉灶1000具有一灶体400、一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和一常明火单元600。参见图1和图2,灶体400具有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和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具有一内部矩形筒体431和一外部矩形筒体432,内部矩形筒体431的外表面与外部矩形筒体432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为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容纳水的空间。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的底部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的底部是连通的。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容纳水的空间是连通的。一短管480将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的顶部空间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的顶部空间相连通。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的外壁板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壁板之间的空间为灶体400的内部环形烟气通道421。内部矩形筒体431为灶体400的横向烟气通道。内部环形烟气通道421与作为横向烟气通道的内部矩形筒体431所包围的空间连通。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的顶壁板向外延伸,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的内圆筒壁板密封焊接,形成环形顶板413,将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部封闭,在环形顶板413上开有多个通孔,或在环形顶板413上远离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处开有四个通孔414,使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的内圆筒壁板位于环形顶板413以上的部分所包围的空间构成的上部炉膛411与内部环形烟气通道421连通。在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的内部矩形筒体431的顶壁板和底壁板之间密封焊接多个连通管434,将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的外部矩形筒体432内的、内矩形筒体431外的顶部空间与底部空间连通,能够提高流经外部横向烟气通道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对外部横向吸热水箱430内的水的加热效果。灶体400还具有一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具有一顶壁板451和一底壁板452,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连通。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的内圆筒壁板位于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的顶壁板451以上的部分所包围的空间构成下部炉膛412。上部炉膛411与下部炉膛412相通。一排烟管433的下端与内部矩形筒体431的顶壁板上的一开口密封焊接,另一端从外部矩形筒体432的顶壁板上的一开口向上伸出,并与该开口密封焊接。参见图3至图7,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具有一下部气体混合壳体510、一中间支座520、一上部喷气头530和多根空气燃气混合气导管550。气体混合壳体510中部具有一隔板513,将气体混合壳体510隔开成一下壳体部分511和一上壳体部分512。下壳体部分511下端具有一下封闭板514。上壳体部分512上端具有一上封闭板519。下封闭板514上的多个通孔处密封焊接有多个从内向外且从左向右向上倾斜的空气导向管515,该多个通孔的圆心在同一圆线上。隔板513上开有一中心通孔516。下壳体部分511的下封闭板514下面具有一空气进入短管517。下壳体部分511圆周壁上具有一燃气进入短管518。中间支座520成阶梯槽形,具有一底壁板521、一下部周壁板522、一中部圆环形支承壁板523和一上部周壁板524。下部周壁板522的上端稍高于中部圆环形支承壁板523的上表面。上部喷气头530具有一圆环形封闭板531、一基本上为锥形的导向套532和一圆柱形喷气套533。圆柱形喷气套533的上部开有多个小圆形通孔534。圆柱形喷气套533的中下部开有多个竖直窄开口535。参见图8至图13,常明火单元600具有一防风罩601、一供气管602和一对打火组件603。如图9和图12所示,防风罩601的左部分为矩形,右部分为半圆形。如图10和图11所示,防风罩601为一壳体,其左端是敞开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供气管602的顶端是封闭的,顶部的侧壁上具有一通孔604。如图11所示,每个打火组件603都具有一金属导管605、一耐高温陶瓷套管606和一耐高温金属针607。耐高温陶瓷套管606从金属导管605的顶端插入金属导管605内,顶部露在耐高温陶瓷套管606顶端外。耐高温金属针607位于耐高温陶瓷套管606的中心孔内,其上部弯折后伸到耐高温陶瓷套管606顶端的缺口外,下部与导线连接,导线(未示出)与电控开关(未示出)连通。如图10和图11所示,供气管602和两打火组件603的金属导管605密封地穿过防风罩601壳体的底板,它们的上端位于防风罩601壳体内。如图12和图13所示,供气管602位于两打火组件603的右侧,供气管602的中心位于两打火组件603的对称中心线上。参见图1和图2,将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的中间支座520中部圆环形支承壁板523和上壳体部分512上端的上封闭板519分别密封地焊接在灶体400的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的顶壁板451的中心孔的孔壁上和底壁板452的中心孔的孔壁上,从而将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固定安装在灶体400内。将常明火单元600的供气管602和一对打火组件603的两金属导管605分别密封地焊接在灶体400的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的顶壁板451的相应孔的孔壁上和底壁板452的相应孔的孔壁上,从而将常明火单元600固定安装在灶体400内。常明火单元600位于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的外围,常明火单元600的防风罩601壳体的底板的下表面稍高于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的上部喷气头530的圆环形封闭板531的上表面。下面参照附图对该燃气炉灶1000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参见图1,向供气管602输送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从供气管602顶部侧壁上的通孔604流出,进入防风罩601壳体内,与防风罩601壳体内的空气混合;手动电控开关,给两打火组件603的两耐高温金属针607施加高电压,产生电火花,防风罩601壳体内的空气和可燃气体的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常明火火焰,常明火火焰从防风罩601壳体左端的开口向可燃气体主燃烧器500的中心燃烧;同时向空气进入短管517输送空气和向燃气进入短管518输送可燃气体,空气和可燃气体在下壳体部分511内混合,形成主燃烧气体,然后主燃烧气体经隔板513上的中心通孔516进入上壳体部分512内,然后经多根空气燃气混合气导管550进入锥形的导向套532和圆柱形喷气套533之间的空间,然后经圆柱形喷气套533上的多个小圆形通孔534和多个竖直窄开口535进入圆柱形喷气套533所包围的空间,主燃烧气体上升,被常明火火焰点燃,形成主燃烧。一个锅(未示出)支承在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的顶部,基本上将上部炉膛411的空间密封。主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一方面能够用于对锅进行加热,用于烹调,另一方面,在锅将上部炉膛411的空间基本上密封的情况下,高温烟气充满上部炉膛411的空间和下部炉膛412的空间,加热炉膛内圈吸热水箱410、炉膛外圈吸热水箱420和内部横向吸热水箱450内的水,然后,高温烟气经四个通孔414进入内部环形烟气通道421,然后进入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常明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罩壳、一支承板、一第一供气管、一第二供气管和一对打火组件;该罩壳的底端是敞开的,侧壁上连通一喷管,每个打火组件都具有一导管,该第一供气管、该第二供气管和该对打火组件的导管的上端密封地连接在该支承板的相应通孔的孔壁上,该罩壳盖在该支承板上面,该对打火组件的打火针位于该罩壳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明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罩壳、一支承板、一第一供气管、一第二供气管和一对打火组件;该罩壳的底端是敞开的,侧壁上连通一喷管,每个打火组件都具有一导管,该第一供气管、该第二供气管和该对打火组件的导管的上端密封地连接在该支承板的相应通孔的孔壁上,该罩壳盖在该支承板上面,该对打火组件的打火针位于该罩壳内。


2.一种燃气炉灶,具有一主燃烧器和一常明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常明火装置包括一罩壳、一支承板、一第一供气管、一第二供气管和一对打火组件;该罩壳的底端是敞开的,侧壁上连通一喷管,每个打火组件都具有一导管,该第一供气管、该第二供气管和该对打火组件的导管的上端密封地连接在该支承板的相应通孔的孔壁上,该罩壳盖在该支承板上面,该对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银德
申请(专利权)人:俞柔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