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筒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559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透镜和反光杯;所述灯板设在筒体内底上,所述透镜上部罩住灯板且连接在筒体上,所述透镜下部与反光杯连接,所述透镜与反光杯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上反射的反射部件,在使用时,灯板发射出的光源经过透镜而实现一次反射,从透镜反射出来的光源经过反射部件而实现二次反射,进而将光源反射到反光杯内壁上而实现三次发射,为此,具有防眩效果好和设计合理的特点,并且保证在防眩的同时又不失照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筒灯
本技术涉及灯具照明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眩筒灯。
技术介绍
筒灯是指有一个螺口灯头,可以直接装上白炽灯或节能灯的灯具,筒灯是一种可嵌入到天花板内光线下射式的照明灯具。这种嵌装于天花板内部的隐置性灯具,所有光线都向下投射,属于直接配光。可以用不同的反射器、镜片、百叶窗、灯泡,来取得不同的光线效果。筒灯不占据空间,可增加空间的柔和气氛,如果想营造温馨的感觉,可试着装设多盏筒灯,减轻空间压迫感。一般在酒店、家庭、咖啡厅使用较多。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筒灯存在防眩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导致使用者在不经意看到筒灯时,会产生刺眼、眩光的不良体验。为此,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对现有筒灯存在问题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眩筒灯,该筒灯具有防眩效果好和设计合理的特点,并且能给使用者良好的体验效果和保证在防眩的同时又不失照明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透镜3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透镜3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透镜3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3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4上反射的反射部件5。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5包括设在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的卡环51和用于反射作用的反射件52,所述反射件52与卡环51之间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件连接。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52朝向灯板2一侧的面呈人字形弧面设置。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4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均匀光斑的网格纹路41。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与透镜3之间设有防水胶圈11。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有散热件12和/或所述筒体1的侧壁上设有安装件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反光罩6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反光罩6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反光罩6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反光罩6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扩散件7,所述扩散件7朝向灯板2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数个用于均化光斑作用的凹腔71,所述扩散件7背向灯板2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数个用于将光源扩散至反光杯4上的反光圈72。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件7上的凹腔71呈蜂窝状。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件7上的数个反光圈72由中心向四周边缘逐渐增大。如上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4的横截面呈八字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优点:1、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透镜和反光杯;所述灯板设在筒体内底上,所述透镜上部罩住灯板且连接在筒体上,所述透镜下部与反光杯连接,所述透镜与反光杯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上反射的反射部件,为此,具有防眩效果好和设计合理的特点,并且保证在防眩的同时又不失照明效率。2、所述反光杯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均匀光斑的网格纹路,能够均化光斑,为此,反射出来的光源具有温和的特点。3、所述筒体的上端设有散热件,能够使筒灯快速散热,以达到延长筒灯的使用周期。4、所述反光罩与反光杯之间设有扩散件,所述扩散件朝向灯板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数个用于均化光斑作用的凹腔,所述扩散件背向灯板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数个用于将光源扩散至反光杯上的反光圈,为此,具有均化光斑、防眩效果好和设计合理的特点。5、为了提高防眩效果,所述反光杯的横截面呈八字形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光源反射路线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光源反射路线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爆炸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扩散件的立体图之一。图10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扩散件的立体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1-4所示,本技术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透镜3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透镜3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透镜3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3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4上反射的反射部件5。其中灯板上设有数个COB灯珠或LED灯珠。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灯板发射出的光源经过透镜而实现一次反射,从透镜反射出来的光源经过反射部件而实现二次反射,进而将光源反射到反光杯内壁上而实现三次发射,为此,具有防眩效果好和设计合理的特点,并且保证在防眩的同时又不失照明效率。通过将反射件设在灯板与筒体开口之间,有效防止使用者在与筒灯对视时,能够保证灯板发出的光源不会直接照射入使用者的眼部,即避免光源直接裸露于人眼的视线范围,为此,具有防眩效果好的特点。根据设计需要,所述反射部件5包括设在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的卡环51和用于反射作用的反射件52,所述反射件52与卡环51之间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了便于组装和拆卸,所述透镜与发光杯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根据设计需求,为了能够将透镜反射出来的光源均匀、最大化反射到反光杯上,降低光损,以保证筒灯有较好的照明效果,所述反射件52朝向灯板2一侧的面呈人字形弧面设置。为了均化光斑,所述反光杯4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均匀光斑的网格纹路41。进一步地,为了使筒灯具有防水功能,所述筒体1与透镜3之间设有防水胶圈11。进一步地,为了使筒灯零部件快速散热,以达到延长筒灯的使用周期,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有散热件12。所述散热件由散热材料制成。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和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所述散热件与筒体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所述筒体由散热材料制成。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筒灯稳定、快速的安装于天花板、墙壁等地方,所述筒体1的侧壁上设有安装件13。所述安装件为卡扣或弹簧片。如图5-10所示,一种防眩筒灯,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反光罩6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反光罩6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反光罩6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反光罩6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扩散件7,所述扩散件7朝向灯板2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数个用于均化光斑作用的凹腔71,所述扩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透镜(3)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透镜(3)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透镜(3)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3)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4)上反射的反射部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开口的筒体(1)和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灯板(2)、透镜(3)和反光杯(4);所述灯板(2)设在筒体(1)内底上,所述透镜(3)上部罩住灯板(2)且连接在筒体(1)上,所述透镜(3)下部与反光杯(4)连接,所述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设有用于接收从透镜(3)反射出来的光源且将该光源往反光杯(4)上反射的反射部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5)包括设在透镜(3)与反光杯(4)之间的卡环(51)和用于反射作用的反射件(52),所述反射件(52)与卡环(51)之间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52)朝向灯板(2)一侧的面呈人字形弧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4)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均匀光斑的网格纹路(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眩筒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与透镜(3)之间设有防水胶圈(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德成唐莉胡振艳黄明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德诚智造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