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切换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0404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该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主阀,主阀具有阀体,阀体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导阀,导阀通过毛细管与主阀连通;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安装固定导阀;连接块,连接块与阀体固定连接,连接块至少具有一个流通孔,流通孔的一端与连通孔对应设置连通,流通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流通孔连接有连通孔、冷媒管路以及毛细管。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切换阀结构无法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切换阀装置
本技术涉及切换阀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切换阀阀体结构主要包括导阀和主阀,主阀采用在两侧安装抱箍的形式进行固定,主阀上具有多个进出口,均与冷媒管路通过焊接的形式直接连接。导阀安装在固定架上,固定架铆接在主阀上。现有切换阀通过上述结构连接,使得进出口及导阀的抗震性能较低,容易在导阀位置产生异响,并且在进出口焊接处发生断裂而导致泄漏,因此,该切换阀结构无法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切换阀结构无法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主阀,主阀具有阀体,阀体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导阀,导阀通过毛细管与主阀连通;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安装固定导阀;连接块,连接块与阀体固定连接,连接块至少具有一个流通孔,流通孔的一端与连通孔对应设置连通,流通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流通孔连接有连通孔、冷媒管路以及毛细管。进一步的,固定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和上盖,底座与阀体固定连接,底座和上盖之间形成固定腔,导阀通过底座和上盖配合固定设置在固定腔内。进一步的,底座和上盖之间具有插接结构,底座和上盖通过插接结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底座的两侧设置有凸边,上盖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孔,凸边与插接孔插接配合以连接底座和上盖。进一步的,底座包括:底板,底板用于与阀体固定连接,底板的与阀体贴合的表面为弧面;两个侧板,两个侧板相对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每个侧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边,每个侧板上设置有避让部。进一步的,上盖包括:顶板,相对底板设置,顶板压盖在导阀上,避让部与顶板之间形成固定腔;插接板,插接板相对设置在顶板的两侧,每个插接板上均设置有插接孔,多个插接孔与多个凸边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的,连接块至少具有两个侧面,流通孔与连通孔连接的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侧面,至少部分流通孔与冷媒管路连通的一端设置在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的,流通孔与阀体固定连接,连接块还设有固定部,固定部与阀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固定部设置为与阀体相贴合的弧形槽。进一步的,连接块上还设有安装固定孔,安装固定孔用于与被安装部连接固定。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该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主阀、导阀、固定组件以及连接块。其中,导阀通过固定组件对导阀进行安装固定。连接块具有流通孔,该流通孔分别与主阀上的连通孔以及冷媒管路相连通,以使连通孔通过连接块与冷媒管路连通。利用连接块连接冷媒管路,相比通过冷媒管路直接与主阀连通孔连通,可以提高与冷媒管路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高抗震性能,避免管路发生松动,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用切换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第一连接单元的第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中第一连接单元的第二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1中第一连接单元的横向剖视图;图7示出了图1中第二连接单元的第三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1中第二连接单元的第四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1中第二连接单元的纵向剖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阀;20、导阀;30、毛细管;40、固定组件;41、底座;411、凸边;412、底板;413、侧板;414、避让部;42、上盖;421、插接孔;422、顶板;423、插接板;50、第一连接单元;51、第一流通孔;52、第一侧面;521、第一固定部;522、焊环槽;53、第二侧面;54、第一连接孔;60、第二连接单元;61、第二流通孔;62、第三侧面;621、第二固定部;63、第四侧面;64、第二连接孔;70、安装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该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主阀10、导阀20、固定组件40以及连接块。其中,主阀10具有阀体,阀体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导阀20通过毛细管30与主阀10连通,导阀20用于控制主阀10内流道的连通和断开。固定组件40用于安装固定导阀20,导阀20可以固定在阀体上也可以固定在连接块上。连接块与阀体固定连接,连接块至少具有一个流通孔,流通孔的一端与连通孔对应设置连通,流通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流通孔连接有连通孔、冷媒管路以及所述毛细管。主阀的连通孔通过连接块间接与冷媒管路连接,可以提高二者连接的稳定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阀20通过固定组件40进行安装固定。连接块具有流通孔,该流通孔分别与主阀10上的连通孔以及冷媒管路相连通,以使连通孔通过连接块与冷媒管路连通。固定组件40可以使导阀20稳固在主阀10上。利用连接块连接冷媒管路,相比通过冷媒管路直接与主阀10的连通孔连通,可以提高与冷媒管路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高抗震性能,避免管路发生松动,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具体的,固定组件4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41和上盖42,底座41与阀体焊接,底座41和上盖42之间形成固定腔,导阀20通过底座41与上盖42配合,以固定在固定腔内。通过底座41与上盖42装卡,相比现有的固定方式更加稳固,降低导阀20出现松动的可能性。其中,该底座41和上盖42之间具有插接结构,底座41和上盖42通过插接结构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插接结构,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导阀20进行拆装,便于连接固定。具体的,在底座41的两侧设置有凸边411,在上盖4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孔421,凸边411与插接孔421插接配合以连接底座41和上盖42。如图2所示,底座41包括底板412和两个侧板413。底板412用于与阀体焊接固定,底板412的与阀体贴合的表面为弧面,这样可以增加底板412与阀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底板412固定的稳定性。两个侧板413相对设置在底板412的两端,每个侧板413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边411,凸边411用于与上盖42上的插接孔421插接配合。每个侧板413上设置有避让部414,避让部414用于容纳导阀20。其中,避让部414的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n主阀(10),所述主阀(10)具有阀体,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n导阀(20),所述导阀(20)通过毛细管(30)与所述主阀(10)连通;/n固定组件(40),所述固定组件(40)用于安装固定所述导阀(20);/n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至少具有一个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连通孔对应设置连通,所述流通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所述流通孔连接有所述连通孔、所述冷媒管路以及所述毛细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切换阀装置包括:
主阀(10),所述主阀(10)具有阀体,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
导阀(20),所述导阀(20)通过毛细管(30)与所述主阀(10)连通;
固定组件(40),所述固定组件(40)用于安装固定所述导阀(20);
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至少具有一个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连通孔对应设置连通,所述流通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媒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所述流通孔连接有所述连通孔、所述冷媒管路以及所述毛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4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41)和上盖(42),所述底座(41)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41)和所述上盖(42)之间形成固定腔,所述导阀(20)通过所述底座(41)和所述上盖(42)配合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1)和所述上盖(42)之间具有插接结构,所述底座(41)和所述上盖(42)通过所述插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1)的两侧设置有凸边(411),所述上盖(4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孔(421),所述凸边(411)与所述插接孔(421)插接配合以连接所述底座(41)和所述上盖(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切换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1)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匀均杨剑袁波锋
申请(专利权)人: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