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17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涉及一种玻璃幕墙,其包括通过钢结构固定在楼层墙体外侧的墙体龙骨,相邻所述墙体龙骨之间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二玻璃板,任一所述第二玻璃板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墙体龙骨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玻璃板转动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光照方向的不同,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二玻璃板进行转动,进而调整第二玻璃板对光照的折射方向,即改变室内因折射而产生的光照区域,进而减少因固定的光照区域对人们办公或休息产生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
本技术涉及一种玻璃幕墙,尤其是涉及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
技术介绍
玻璃幕墙是指由支撑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结构,玻璃幕墙是一种美观新颖的建筑墙体装饰方法,是现代主义高层建筑时代的显著特征。常见的玻璃幕墙多为平面幕墙,即该幕墙受到光照而发生的折射路线较为固定,使得室内受到光照的位置较为固定,易影响室内位于对应光照区域人们的办公或休息,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根据光照方向的不同,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二玻璃板进行转动,进而调整第二玻璃板对光照的折射方向,即改变室内因折射而产生的光照区域,进而减少因固定的光照区域对人们办公或休息产生的影响。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包括通过钢结构固定在楼层墙体外侧的墙体龙骨,相邻所述墙体龙骨之间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二玻璃板,任一所述第二玻璃板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墙体龙骨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玻璃板转动的驱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人们根据楼体外侧光照方向的不同,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二玻璃板进行转动,进而改变光照射在第二玻璃板后的折射路线,即通过改变折射路线来改变室内的光照区域,使得室内不会产生固定的光照区域,进而减少因固定的光照区域对人们办公或休息产生的影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任一所述墙体龙骨竖直方向两侧的第二玻璃板呈同轴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齿轮、传动链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齿轮设置有多个,任一所述驱动齿轮均同轴固定在第二玻璃板轴向的同一侧,所述传动链套设在驱动齿轮上并与驱动齿轮形成链传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墙体龙骨上,且所述驱动电机位于任意一个驱动齿轮轴向的一侧,且该所述驱动齿轮同轴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当需要驱动第二玻璃板进行转动时,人们可通过驱动电机转动并通过传动链同时驱动所有驱动齿轮同时转动,进而实现所有第二玻璃板同时转动,自动化程度高。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任一所述墙体龙骨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玻璃板,任一所述第一玻璃板与第二玻璃板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呈垂直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利用第一玻璃板,有助有减少阳光从第二玻璃板长度方向的两侧直接照射在楼体的玻璃上而产生的热量,即有助于提高对楼体外侧的隔热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墙体龙骨上固定设置有承接架,所述承接架插接第一玻璃板内,且所述第一玻璃板通过胶粘固定在墙体龙骨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承接架插接在第一玻璃板内并通过胶粘固定在墙体龙骨上,具体实现了第一玻璃板的固定方式,且该固定方式,没有采用任何连接件,即没有在第一玻璃板上打孔,有助于提高第一玻璃板整体的结构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任一所述墙体龙骨位于相邻承接架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上开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一玻璃板靠近卡接槽的一侧卡接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将第一玻璃板卡接在卡接块的卡接槽中,然后再通过胶粘的方式将第一玻璃板固定在墙体龙骨上,即进一步提高第一玻璃板在墙体龙骨上的紧固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任一所述第一玻璃板远离墙体龙骨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钢槽包边,所述承接架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内滑移设置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的滑移方向与钢槽包边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滑移槽的底壁与抵接块之间固定有压缩弹簧,所述钢槽包边上开设有贯通槽,当所述承接架穿过贯通槽后,所述抵接块在压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弹出,且所述抵接块抵接在钢槽包边背离墙体龙骨的一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在将第一玻璃板插接在卡接槽中时,使得承接架插入第一玻璃板内并穿过钢槽包边上的贯通槽,在承接架穿过钢槽包边的过程中,抵接块一直受到贯通槽侧壁的抵接,使得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承接架穿过贯通槽后,抵接块在压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弹出,且抵接块抵接在钢槽包边背离墙体龙骨的一侧壁上,进而将第一玻璃板卡接在墙体龙骨上,进一步提高第一玻璃板在墙体龙骨上的紧固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接块上设置有引导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抵接块上设置的引导斜面,便于工作人员承接架穿过钢槽包边,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一玻璃板卡接在承接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光照方向的不同,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二玻璃板进行转动,进而调整第二玻璃板对光照的折射方向,即改变室内因折射而产生的光照区域,进而减少因固定的光照区域对人们办公或休息产生的影响;结合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有助于提高对室内的隔热效果,并利用可转动的第二玻璃板,减少固定的光照而产生的光污染;综合利用承接架、卡接块以及通过压缩弹簧固定在滑移槽内的抵接块,大大提高第一玻璃板在墙体龙骨上的紧固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驱动组件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第二玻璃板与承接架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图3局部B的放大图,主要体现承接架的结构。附图标记:1、墙体龙骨;2、第一玻璃板;3、第二玻璃板;4、驱动组件;41、驱动齿轮;42、传动链;43、驱动电机;5、承接架;51、滑移槽;6、卡接块;61、卡接槽;7、抵接块;71、引导斜面;8、压缩弹簧;9、钢槽包边;91、贯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包括通过钢结构固定在各个楼层墙体外侧的墙体龙骨1,且任一墙体龙骨1上均水平固定有第一玻璃板2,相邻第一玻璃板2之间转动设置有第二玻璃板3,且第二玻璃板3设置有多个;任一第二玻璃板3的转动轴线均呈竖直设置,且墙体龙骨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玻璃板3转动的驱动组件4。实际使用中,结合第一玻璃板2和第二玻璃板3,有助于提高对楼体外侧的隔热效果;另外,人们根据楼体外侧光照方向的不同,利用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玻璃板3进行转动,进而改变光照射在第二玻璃板3后的折射路线,即通过改变折射路线来改变室内的光照区域,使得室内不会产生固定的光照区域,进而减少因固定的光照区域对人们办公或休息产生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任一墙体龙骨1沿其长度方向通过螺栓间隔固定有承接架5,承接架5设置有多个,任一承接架5长度方向与墙体龙骨1呈垂直设置,且对应墙体龙骨1上的第一玻璃板2插接在承接架5上;任一墙体龙骨1上位于相邻的承接架5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有卡接块6,任一卡接块6上均开设有卡接槽61。实际使用中,将对应墙体龙骨1上的第一玻璃板2插接在承接架5上,并使得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包括通过钢结构固定在楼层墙体外侧的墙体龙骨(1),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墙体龙骨(1)之间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二玻璃板(3),任一所述第二玻璃板(3)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墙体龙骨(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玻璃板(3)转动的驱动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包括通过钢结构固定在楼层墙体外侧的墙体龙骨(1),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墙体龙骨(1)之间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二玻璃板(3),任一所述第二玻璃板(3)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墙体龙骨(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玻璃板(3)转动的驱动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墙体龙骨(1)竖直方向两侧的第二玻璃板(3)呈同轴设置,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齿轮(41)、传动链(42)和驱动电机(43),所述驱动齿轮(41)设置有多个,任一所述驱动齿轮(41)均同轴固定在第二玻璃板(3)轴向的同一侧,所述传动链(42)套设在驱动齿轮(41)上并与驱动齿轮(41)形成链传动,所述驱动电机(43)安装在墙体龙骨(1)上,且所述驱动电机(43)位于任意一个驱动齿轮(41)轴向的一侧,且该所述驱动齿轮(41)同轴固定在驱动电机(43)的输出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幕墙,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墙体龙骨(1)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玻璃板(2),任一所述第一玻璃板(2)与第二玻璃板(3)转动连接处的轴线呈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层间玻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娜朱建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九思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