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焕新专利>正文

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854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前冠梁、后冠梁和联系梁;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均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前支护桩的长度为D1,每相邻的两根前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1,前支护桩的数量为N个,N个前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前支护桩排;后支护桩的长度为D2,每相邻的两个后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2,后支护桩的数量为M个,M个后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后支护桩排;其中,N>M,M≥2,D1<D2,L1<L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双排预制桩支护方案因承载力低、变形控制能力差、可调性小等因素而无法满足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工程支护需求的问题;同时可有效解决双排灌注桩支护方案成本高、桩身质量不易保证、泥浆污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双排桩支护方案主要适用于锚杆、土钉、支撑等受实际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而周边环境对基坑支护结构承载力、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传统双排桩支护方案一般采用灌注桩、预应力管桩等桩型,双排桩的排距一般为2d-5d(d为支护桩直径),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一般对称布置(即两排支护桩的数量一样),且两排支护桩通过联系梁连接形成门架式结构;现有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案:公开号为CN201598642U、申请号为CN201020121882公开的一种双排预制桩基坑支护结构。1、预应力管桩虽具有易施工、质量易管控和成本低廉等优点,但是其直径较小(一般是400mm-600mm)且其不同规格产品的配筋量、抗弯承载力和抗剪切承载力都是定值(产品一般是按照行业图集在工厂生产),故其抗弯、抗剪性能较差且可调性小,无法适用于水平荷载较大且受力情况复杂的基坑工程。2、灌注桩虽然具有穿透能力强(可穿越粘性土、砂土、风化岩等各类型地层)、承载力高、可调性强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是实心桩且施工过程中有大量泥浆排放,故混凝土用量大、不经济,环保性差;此外,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水下浇筑混凝土的工艺,故施工过程中易因塌孔、缩径等因素影响而产生桩身夹泥、断桩等质量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海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基坑开挖深度约4-7米),虽然基坑深度较浅,但是由于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差导致这种浅基坑水平荷载较大且受力情况复杂,传统的双排预制管桩支护方案无法满足承载力、变形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且传统双排灌注桩支护方案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导致支护成本过高。综上,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等海滨地区出现的大量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设计一种即安全又经济合理的支护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它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引进新的桩型,可有效解决预制桩双排桩支护方案因承载力低、变形控制能力差、可调性小等因素而无法满足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支护需求的问题;同时可有效解决灌注桩成本高、桩身质量不易保证、泥浆污染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前冠梁、后冠梁和联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前支护桩的长度为D1,每相邻的两个前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1,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为N个,N个所述前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前支护桩排;所述后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后支护桩的长度为D2,每相邻的两个后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2,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为M个,M个所述后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后支护桩排;其中,N>M,M≥2,D1<D2,L1<L2;所述前支护桩排与所述后支护桩排平行设置;所述前冠梁形成在所述前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后冠梁形成在所述后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联系梁的一端与前冠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后冠梁固定连接。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护桩的桩间距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桩间距满足以下公式:2L1=L2;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满足以下公式:N=2M。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护桩的桩间距L1控制在400-600mm。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护桩嵌入所述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100mm,所述后支护桩嵌入所述后冠梁的长度不小于100mm。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以d1表示,前支护桩的纵向钢筋锚入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1,后支护桩的纵向钢筋锚入后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1。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冠梁的宽度为1400-2200mm,所述前冠梁的高度为500-700mm;所述后冠梁的宽度为1400-2200mm,所述后冠梁的高度为500-700mm。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联系梁的宽度为1200-2000mm,所述联系梁的高度为500-700mm,所述联系梁的数量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相同。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联系梁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以d2表示,联系梁纵向钢筋的一端锚入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2,其另一端锚入后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2。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紧贴所述前支护桩的内侧壁。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止水帷幕选用单轴水泥搅拌桩、双轴水泥搅拌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采用现浇大直径薄壁筒桩,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均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筒桩具有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承载力高的优点,克服传统预应力管桩双排桩抗变形能力差、承载力低的不足;同时具有经济性好、桩身质量易控和环保的优点,弥补灌注桩双排桩经济性差、桩身质难控制、泥浆污染等缺点。另外,本技术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提升本专利技术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前支护桩的长度为D1,每相邻的两个前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1,前支护桩的数量为N个,N个前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前支护桩排;后支护桩的长度为D2,每相邻的两个后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2,后支护桩的数量为M个,M个所述后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后支护桩排;其中,N>M,M≥2,D1<D2,L1<L2,即在降低基坑支护成本的情况下,采用增加后支护桩嵌固比以提高其抗倾能力;此外,利于筒桩直径大,桩间土拱效应更加明显的优势,增加桩间净距,减少支护桩数量,进一步降低基坑支护成本。2、本技术的前支护桩的桩间距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桩间距满足以下公式:2L1=L2;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满足以下公式:N=2M。这样设计,能够在确保满足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承载力和控制变形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基坑支护成本。3、本技术的前支护桩的桩间距L1控制在400-600mm。L1数值过小则会增加支护桩数量,增加基坑支护成本;L1值过大,则易导致桩间流土,不利于对周边环境的保护。4、本技术的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以d1表示,前支护桩的纵向钢筋锚入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1,后支护桩的纵向钢筋锚入后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1。这样设计,能够确保前支护桩与前冠梁之间形成整体结构,后支护桩与后冠梁之间形成整体结构,增加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5、本技术的联系梁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以d2表示,联系梁纵向钢筋的一端锚入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2,其另一端锚入后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2。这样设计,能够确保联系梁分别与前冠梁、后冠梁之间形成整体结构,增加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前冠梁、后冠梁和联系梁;其特征在于:/n所述前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前支护桩的长度为D1,每相邻的两个前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1,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为N个,N个所述前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前支护桩排;所述后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后支护桩的长度为D2,每相邻的两个后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2,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为M个,M个所述后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后支护桩排;其中,N>M,M≥2,D1<D2,L1<L2;所述前支护桩排与所述后支护桩排平行设置;/n所述前冠梁形成在所述前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后冠梁形成在所述后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联系梁的一端与前冠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后冠梁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桩、后支护桩、前冠梁、后冠梁和联系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前支护桩的长度为D1,每相邻的两个前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1,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为N个,N个所述前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前支护桩排;所述后支护桩为直径1200-2000mm、壁厚120-200mm的筒桩,所述后支护桩的长度为D2,每相邻的两个后支护桩之间的桩间距为L2,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为M个,M个所述后支护桩呈排状布置形成后支护桩排;其中,N>M,M≥2,D1<D2,L1<L2;所述前支护桩排与所述后支护桩排平行设置;
所述前冠梁形成在所述前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后冠梁形成在所述后支护桩排的顶部,所述联系梁的一端与前冠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后冠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桩的桩间距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桩间距满足以下公式:2L1=L2;所述前支护桩的数量与所述后支护桩的数量满足以下公式:N=2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桩的桩间距L1控制在400-6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大直径薄壁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桩嵌入所述前冠梁的长度不小于100mm,所述后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焕新李其林滕辉
申请(专利权)人:王焕新李其林滕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